周作人“美文”概念考释

2019-11-21 04:46汪文顶
美文 2019年21期
关键词:小品文周作人美文

汪文顶

周作人在1921年6月8日《晨报》发表的短论《美文》,公认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早的散文理论建设名篇。他开篇就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论文”和“美文”,他没作更明晰的定义,后人的解释也有些歧义,这涉及现代散文概念的词源、命名和释义等问题,应继续加以考辨探究。

关于“论文”,人们已从本文内容中推断为周作人对“Essay”的译名,却未找出实证史料。Essay是文艺复兴时代法国蒙田、英国培根创立而后风行于欧美的主要散文体裁,它何时传入中国,至今尚无确考。就我所见,王国维早在1907年9月已介绍培根的Essays,称之为“小品论文”,“是书总计五十八篇,极有文章家之真价值,义即随笔是也。然與近世所谓之Essay(论文)迥异其趣。与我国所谓随笔,亦迥不相同。盖我国所谓随笔,乃随笔书之,无所谓秩序者也。是篇则字字精炼,语语圆熟,条理整然不紊,在在可称之为散文之诗。至其辞藻之美,比喻之巧,无一字之冗,极简净之致,犹其次也”。(王国维:《倍根小传》,《教育世界》1907年9月第18期)王国维用“论文”对译Essay,以“小品论文”指称培根的论文集,又品评其缜密简练的特色,还辨析Essay与我国随笔的不同,思路开阔,开了论文、小品、随笔等译名的先声。周作人留学日本时,在1908年5、6月号《河南》杂志连载长文《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以下简称《论文章》),参考美国韩德、日本太田善男等学者刚出版的《文学概论》,阐述现代的文学观念(Literature,当时他译为“文章”),也谈及培根、艾迪生、斯梯尔、斯威夫特、约翰逊等人的文章,并把培根的Essays译为《论文小集》,界定为“文章之文”,即“文学之文”,与其“哲学之文”《新工具》区别开来,这与王国维的看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到了1917年文学革命兴起之际,周作人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欧洲文学史,所编讲义《欧洲文学史》系统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到欧洲各国各类文学的发展简况,所述散文范围甚广,包含历史、演说、格言、寓言、杂文、论文、传记、日记、书信、游记、小说等众多品种,是与韵文(Verse)、诗歌(Poem)相对的广义散文概念(Prose)。其中,提及法国蒙田“作论文一卷”,“流丽轻妙,别具风致”;英国Essay之作始于培根,斯梯尔、艾迪生始用于报章,“社会万事,俱加评骘,造辞隽妙,令人解颐”,“其所以不朽者,唯在报章论文(Periodical Essays)而已”。《近代欧洲文学史》补述19世纪上半叶,“英国报章颇发达,论文亦大盛,如Addison时代,唯发表个性,益为真挚”,称道兰姆的Essays of Elia“诙谐美妙,称未前有”,德昆西“以《自叙传》得名。所作小品,有散文诗(Prose Pome)之美”,赫士列特“以评骘著”。从上述事例可证实,周作人早就把Essay译为“论文”,也了解其发展历史和文体特色,并最早将之引入大学课堂,这在当时新文学同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当时还有刘半农、胡适、林语堂、傅斯年等人提及Essay术语,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里将它译为“杂文”,但都未加具体介绍。

基于广博的文学视野,周作人从外国各种散文中看重Essay文体便于评骘人生、发表个性、自由书写的特长,正适合新文学新文体建设的需要,从而撰文加以正式提倡。他在《美文》中沿用原译名“论文”来指称Essay,固然不够贴切,易与一般的“论文”概念相混。但就法语Essai、英语Essay的词源来说,据郭宏安转述1984年欧洲随笔奖得主斯塔罗宾斯基的考释,就有“称量、考察、验证、要求、试验、尝试”等多层含义(郭宏安:《“随笔”:碰撞之中的文类》,《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从写作实际上看,它更是无所不谈、繁富多样的;因而有论文、杂文、随笔、试笔、小品文、小品散文、絮语散文乃至“艾写”、“爱说”等译名,连通行译名随笔、小品文也有人质疑过,这也说明中外文学术语有些确难完全对译。尽管如此,周作人在《美文》中所说的“论文”,确指外国文学中的Essay,是Prose中一种自由书写见闻感想的文学体裁,无论有多少亚种,是“批评的”,还是“记述的”,都在大前提“外国文学”里,都属于文学范畴,这是其立论的前提依据。后来他也改称Essay为随笔、杂文、小品文等,既避免与一般论文混淆的流弊,也与我国文体传统和当下创作衔接起来。

关于“美文”,涉及周作人对“论文”的分类、定性、归属和美文界定等问题。他在《美文》的两分法,与欧美学界所分Formal Essay和Familiar Essay两类大体一致,亦可溯源于他留日期间所接受的韩德、太田善男等人文论的影响。韩德《文学概论》中说:“杂体散文之中最普通最典型的一体就是essay,无论它的形式是什么——是描写的或是批评的。这当中,前者是代表着较轻松,较自由,较通俗的一体。后者最好见之于文学批评中……”(韩德:《文学概论》,傅东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30页)韩德和周作人所分两类,所指大同小异,看法也很接近。他在《论文章》中译述过韩德的诗文异同说:“夫诗之与文,其同也,等是人生思想,率由意象、感情、风味之作,而各涵娱乐之分子;若其不同,乃在外相。诗有声律而文则否,故诗之富于意象、风味,又有以径娱读者之心情,当视散文为过。第以言致极,斯又终同。盖其量虽殊,而所以显正义、达人情、图高上其国人思想者,靡有异也。”诗文本同末异,文学含量自有差别,这一思路和理据延伸到两类论文之中,就有“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与“记述的,是艺术性的”不同定性。此外,他在该文还转述韩德书中所引英国赫胥黎“文章一语合于美文Belles Letters”的定义,这里提到的美文概念,原意是指文学与美文同义,美文即美文学、纯文学,已与该词本义“美文辞”不同了,而与后来《新青年》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常乃德、方孝岳等人围绕“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问题展开讨论而提出的“文学美文”“美文”“美术文”等概念一样,都泛指文学门类或文学属性,还不是《美文》中所指的特定文体概念。

把“美文”转化为记述类论文即叙事抒情散文的文体概念,在中国始于周作人。这与他留日时读过日语美文(びぶん)和太田善男文论也有关系。当时日本正流行的美文,据《新潮日本文学小辞典》中福田清人所撰びぶん条目说:“美文指明治二十年在古典复兴的形势下,落合直文、大和田建树、武岛羽衣等人所创作的雅文体的随笔与纪行文。……美文里常见作者的主观、感情、理想、空想,多夸张、形容与感叹,它们的作者为诗人、歌人等,性格与文章的气质相仿佛,同样具备散文诗式的要素。”(《新潮日本文学小辞典》,东京新潮社1968年版;福田清人所撰びぶん条目,由蔡春华译为中文)这种美文已特指一种文体,周作人提倡的美文与之不同,但也把美文转化到文体概念上。周作人《论文章》中还采用和译述过太田善男的文学分类法:“夫文章一语,虽总括文、诗,而其间实分两部。一为纯文章,或名之曰诗,而又分之为二:曰吟式诗,中含诗赋、词曲、传奇,韵文也;曰读式诗,为说部之类,散文也。其他书记论状诸属,自为一别,皆杂文章耳。”核对太田善男《文学概论》原著,其第六章“读式诗”标注“美文”,专论“叙事文”“抒情文”“小说”三种文类,第七章“杂文学”则论“叙记”和“评论”两类散文,虽说在叙事文、叙记之间有些缠夹,但明确把叙事抒情散文划归纯文学中的“美文”,而把评论归属“杂文学”。(太田善男:《文学概论》,东京博文馆1906年版,参见其第六、七章)这对周作人的散文分类、归属和“美文”命名,应该是有直接影响的。周作人的一分为二,更为简明扼要,但不免有简单定性之嫌。

周作人对记述类散文作出“艺术性”的界定,赋予“美文”的美称,就把“美文”文体化和狭义化了,这在文体学和散文创新上具有首创之功和深远影响。他这样命名和定性,除了前述文学因缘外,也自有其道理。《美文》中说记述类又可分出“叙事与抒情”及其“两者夹杂”的具体品种,“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较之批评类文章,叙事抒情散文因更具备他早已认同的“意象、感情、风味”“神思、感兴、美致”等文学要素,所以界定为“艺术性”,命名为“美文”。这种美文以“叙事与抒情”及其“两者夹杂”为主体,以“艺术性”为特质,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就体裁上说”具有自己的“外形与内容”,自有小说和诗不好表达的领域和特长,“若论性质则美文也是小说,小说也就是诗”,意即美文也具有诗质的文学共性;“他的条件,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只是真实简明便好。我们可以看了外国的模范做去,但是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不可去模仿他们”,即强调美文的文学属性和个人独创性。细究文义,这时他确有把批评类排除在美文之外的含意,但还是视之为Essay 一类,即还属于文学散文,并不等同于非文学的学术论文,这一分寸不可忽视。当然,他的美文观念中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他所列举的英语美文好手艾迪生、兰姆、欧文、霍桑、高尔斯华绥、吉欣、契斯透顿等,就不仅善于叙事抒情,也擅长议论和批评,大多是熔叙事、抒情、议论、批评于一炉的美文。同样,他认为“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众所周知,古文里的此类名篇,既有叙事与抒情的,也有只是议论与批评的,但更多的是兼容并包、共冶一炉的。周作人这时关于只有“叙事与抒情”才是“美文”的界说,在逻辑上并不能自洽周延。

对于批评类论文,周作人定性为“学术性”,在文中是既把它排除在“美文”之外而又包含在“文学”之内,似乎有些矛盾。如果細考他早年的说法,那也说得过去。他在《论文章》中界定“文章者必非学术者也”,“盖文章非为专业而设,其所言在表扬真美,以普及凡众之人心,而非仅为一方说法。”他据此分辨学术与文学,如把培根《新工具》、约翰逊《英文字典》归属学术,而把培根《显理七世史》《论文小集》和约翰逊《游子之草》视为文学。这说明学术与文学既判若分明又有交集地带,文学也有纯、杂的区分和交织。如前引述的那样,他对诗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看法,还推及散文也有纯文学和杂文学的区别与联系。他还说:“虽文章义有弘隘,说各殊分,而夭阏精神,斯与文即不两立。”关键还是看精神内质。据此来看批评类论文,他虽界定为“学术性”,但并不等同于专门性的“学术”,还是在显正义、达人情、表扬真美、普及人心的文学范围里,属于他所说的杂文学范畴,学术性胜于艺术性,而依然带有文学精神的共性。这类批评性论文,与我国古代论说文很类似,都具有思想性与文学性交融的特质,理应包含在文学散文范畴内加以具体辨析,不能一概排除。

周作人论“美文”时留下的问题,到1923年写的《文艺批评杂话》,得到较妥善的解决。他认为:“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我们在批评文里很诚实的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正与在诗文上一样。”“只要表现自己而批评,并没有别的意思,那便也无妨碍,而且写得好时也可以成为一篇美文,别有一种价值。别的创作也是如此,因为讲到底批评原来也是创作之一种。”随后在《自己的园地》序中还说:“我相信批评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察,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周作人进而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是“创作”,是“美文”,是“抒情的论文”,纠正了他在《美文》里把“批评”排除在“美文”之外的偏颇。他提倡把批评文章写成美文,既确立新的批评观念,又倡导一种新的批评文体,从而也丰富和完善了他的美文理论。

到了1935年,周作人为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撰写《导言》,系统梳理了自己的散文观念。他在引述《美文》之后说:“以后美文的名称虽然未曾通行,事实上这种文章却渐渐发达,很有自成一部门的可能。”并引述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所说的“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他在引证美文发达和成功的同时,也承认美文作为文体名称并未流行,可能因其与广义美文相混,易被人曲解,所以改称通行的“小品文”,进而界说:“论文,——不,或者不如说小品文,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尽管他在散文一集《编选感想》中申明:“我并不一定喜欢所谓小品文,小品文这名字我也很不赞成,我觉得文就是文,没有大品小品之分。”但他还是一再用小品文指称这类文体。

周作人赋予“美文”“小品文”的内涵,实比常人的理解更为丰富、多样和复杂,不仅包含叙事抒情散文,还包含以议论批评为主的杂文随笔,以及各类夹杂交融的杂体文章,实质上是指称一种自由多样、个性鲜明的随笔体散文。周作人自己的散文创作就无所不谈,众体兼备,集叙事、说理、批评、抒情诸因素,熔博识、理智、性情、风趣、文词于一炉,独创杂多统一的“知堂风”散文,而体现和实证其美文理念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猜你喜欢
小品文周作人美文
美文欣赏
卷首
大家的小品文
不说穿
谈谈小品文
周作人的后半生
鲁迅与周作人
发现和表现寻常生活
动漫美文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