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发展视角理解金融科技的内涵

2019-11-21 04:31董昀
银行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企业家金融科技

董昀

金融科技的创新内涵

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席卷全球,有关金融科技的研究亦不断升温,文献数量急速膨胀。在当下金融科技研究的热潮中,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是追踪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就金融科技发展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进行事实梳理、案例分析、趋势预测和政策研判。这些工作当然是必要的,但对金融科技的经济学分析不能止步于此。经济学界还需要沉下心回望金融科技发展史,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科技热潮表象背后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一番“冷思考”,才能准确把握金融科技内涵,使得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学界和业界一般都认为,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照此定义,尽管FinTech是一个新近流行的时尚概念,但金融业的科技变革却是一个老故事。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丹在题为《创造性经济》的学术演讲中指出,今天的金融科技与17世纪看似简陋的英国家庭保险业发展并无本质差异;都是金融企业家利用新技术,应对新变化,实现新创意的创造性活动。

沿着这一思路观察现代金融体系的变迁脉络,不难发现新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决定性影响。早在19世纪,银行就是铁路、电报和蒸汽船的早期客户,也最早使用了电话、打字机和计算器。进入20世纪50年代,磁条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用卡产业。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突破则直接推动了银行业务流程的重构,以及ATM机、POS机等新服务方式的涌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新技术对金融体系的改造进一步加速。信息收集、存储、分析、甄别、传输和加密等各类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集中清算、電子数据交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金融市场高频交易等新型金融服务方式。由此可见,金融世界本身就是新技术革命的一块活跃的试验田,只要新的技术有利于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资金流动效率,改进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或安全性,它就会被金融部门迅速采用。

当下流行的FinTech是上述历史进程的延续和跃升,我们可将其视为金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催生的新“物种”。简言之,金融科技借助新技术在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在货币金融领域持续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破坏”特征。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共同推动着金融与科技的融合。FinTech的出现标志着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这一老故事步入了新阶段,开启了新篇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两个基本判断:第一,金融科技的聚焦点在金融,而不在科技。因为金融科技改变的是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成本和效率等要素,但服务实体经济仍然是金融的天职,金融体系也依旧要履行支付清算、配置资源、管理风险等基本功能。可见,在金融科技当中,金融为体,科技为用,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第二,金融科技是具有熊彼特式创新特质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活动,金融科技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本质上是金融企业家利用新的技术发明,进入金融市场,实现新组合,获取利润的经济过程。有鉴于此,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需要从创新发展的视角入手,动态地观察金融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评估金融科技发展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

国外一些学者和监管者已经注意到金融科技的上述特质。前面提及的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丹的演讲表明,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创新,科技只是金融创新的手段,而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实体产业的创新,提升经济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美联储履行监管职责的副主席夸勒斯同样指出,金融科技本质上是科技驱动型的金融创新,它导致金融服务的供给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金融从业者要致力于把金融科技在推动发展方面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同时也要努力把金融科技造成的风险和成本最小化。

与上述业界人士的观察类似,美国政府的金融科技政策也体现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属性。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2017年1月发布的《金融科技框架》白皮书认为,培育积极的金融服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应居于政府金融科技政策六大目标之首。众所周知,企业家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承担者,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视为经济繁荣的支柱。该白皮书认为,金融科技所代表的企业家精神能够把新理念、新创意转化为现实,通过建立新企业,带来新投资,创造高收入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繁荣发展。因此,政府决策者、监管者要与私人部门通力合作,培育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动。2018年7月,美国财政部提交给总统的《创造经济机遇的金融体系》系列文件发布了最新一期,题为“非银行机构、金融科技与创新”。这份纲领性文件的主旨是力图通过放松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来培育适合创新的政策环境,为美国提升金融领域的国家竞争优势提供制度保障。这份文件中还特别提到,美国在金融科技数据监管和商业模式等方面要积极向中国等其他国家学习,要持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保持创新活力。

从霍尔丹的演讲到美国政府的重要文件,这些文献的作者对金融科技内涵的阐释是相似的,他们都认为,金融科技与企业家精神及其推动的创新活动紧密相连,是人类创造性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亦有重要推动作用。

从创新发展视角看金融科技研究的主要方向

既然金融科技是一类重要的创新活动,体现着人类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活力,那么,金融科技的研究范围就不应局限于探究技术发展规律,或是探讨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更具根本意义的做法应当是,从人类创新发展的广阔视角着眼,综合运用创新经济学和金融学提供的分析工具,刻画作为一种创新活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机理和经济效应。

按照这一思路开展研究,可以形成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第一,研究金融科技发展的技术背景,把握技术演进的规律。第二,研究金融科技领域企业家才能的配置方向,以及创新的主要方式。第三,研究科技革命浪潮下金融业“创造性破坏”进程的主要特征。第四,研究金融科技对风险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五,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沿着上述五条路径出发,可以找到许多重要的具体研究议题。此处仅举两例。

其一,金融科技各主要技术类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孤立地分析某一单项技术的特性,而要从整体上把握各类技术之间的互联性,才能准确分析它们在金融业的应用前景。譬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和云计算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海量数据的积累,云计算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高水平的计算能力,促进了研究者对算法模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数据、算力和算法三方面的进展相互促进,直接推动了人工智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因此,研究人工智能与金融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对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态势的研究。

其二,金融企业家面临的制度环境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将新技术運用于生产性、创造性活动。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乱象充分反映了金融制度结构中存在的扭曲对企业家行为的负面影响。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金融服务的效率,但其诱发的泡沫与风险更值得关注。我国金融业管制比较严格,进入门槛比较高,有着很高的制度性“租金”。企业家进入金融业之后,往往抱有坐地收钱的强势思维。巨额租金的存在诱导着人们凭借其“企业家才能”,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规避监管,进入金融业去分享垄断利润,难以沉下心来实施真正的金融创新活动。因此,市场上充斥着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从事传统金融业务,但又不受各项监管制度约束的伪互联网金融活动。资金池业务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营这类业务的人像传统商业银行那样致力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息差”,但却不像金融机构那样接受准备金、资本金等方面的监管要求。这类权责利不匹配的经营活动是金融体系中潜在的风险点,理应受到严肃整治。由此可见,从把握我国转型时期制度结构的特征入手,研究我国金融部门企业家才能的配置方向是我国金融科技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

金融科技研究方兴未艾

总之,新现象呼唤新理论的出现。随着金融科技实践的不断深入,真实世界中的金融科技故事会越来越精彩,研究者的素材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丰富。对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我国的金融科技实践走在世界前列,且富有转型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特色。这些“大象无形”般的变革对货币金融体系的冲击犹如大炮轰门,是彻底的、革命性的。认真总结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新鲜经验和典型事实,以全球眼光和历史视野来审视这些现象,当可为构建中国特色金融学理论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猜你喜欢
企业家金融科技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