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2019-11-21 21:40韩振峰
中华魂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韩振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理论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人民群众观。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党的人民群众观的发展经验,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深化我们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与践行,对进一步依靠最广大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中国化历程,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科学理论,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启迪。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人民群众观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明确强调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后来在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明确阐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并由此出发论述了“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还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确立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宝库。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当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强调:“我们现在不是有许多困难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毛泽东强调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众关系,他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为了密切党群关系,毛泽东反复强调党的根本宗旨,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重要讲话中他强调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二是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1956年党的八大正式将党的群众路线写进党章,使党的群众路线得到系统阐述和地位确认。1964年9月25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强调指出:“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是强调进一步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在《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中,毛泽东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哪些是积极因素?毛泽东强调“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成功。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问题、反对官僚主义问题等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所有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人民群众观的重要内容。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人民群众观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导向、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人民群众观。

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強调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改革开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面对中国农村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等,邓小平曾对这些创举给予高度评价:“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党的十四大在总结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时就曾指出“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二是把是否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邓小平看来,只有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尺,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才能最大限度的认识改革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强调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继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的人民群众观。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主体内容的人民群众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人民群众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也越来越复杂和严峻。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致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和新任务的要求,启动开展了全党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二是强调党的奋斗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为人民创造幸福作为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三是强调人民群众是党的各项工作的评判者。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和价值归宿,必须“把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四是强调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习近平认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既然中国梦是人民自己的梦,那么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未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五是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认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我们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人民群众观发展演进的几点启示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发展演进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初心动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其人民群众观的本质内容,这一本质内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目标任务和历史使命。只有牢记这一初心,才能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明确党的任务,坚定不移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其次,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伟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最高价值追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加以确认。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强调“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再到习近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人民群众观的价值追求。

第四,群眾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群众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其核心要义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群众路线是指在群众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等等。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群众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永恒主题和核心要义。

最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目标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围绕这一问题对社会矛盾的概括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党的八大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三次是党的十九大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正是根据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依据人民对经济文化需要、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不断为人民造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工作目标和愿景追求!

猜你喜欢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