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基层减负陷入形式主义陷阱

2019-11-21 21:37任洁
人民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形式主义

任洁

【摘要】形式主义是基层干部真正的“痛点”和“累点”。只有着力解决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制机制,避免出现 “一人干、三人看、五人查”的局面,才能切实让基层干部感到“减负”。

【关键词】基层干部 基层减负 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如何防止基层减负陷入形式主义陷阱,切实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如何科学考核评价基层干部、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敢担当、善作为,这些问题关系到基层干部队伍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党风政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必须认真思考、严肃对待。

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

基层干部苦、基层干部累。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生态等各个领域,涉及卫生、安保、社保、环保、扶贫、种植、水产、养殖、护林、防汛、抗旱等各个方面,真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可以说,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基层最后执行,所有的任务都需要层层分派到基层完成,所有的规划都需要基层最后落实。压力大、任务重、“5+2”“白加黑”“连轴转”是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即使工作压力山大,大部分基层干部仍无怨无悔,他们认为,能做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也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众多基层工作岗位上,不用刻意寻找典型,就能发现一大批踏实肯干、肯作为能担当的基层干部。

真正让基层干部感到困扰和烦累的是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形式主义使基层干部不心安,群众不买账,陷入所谓的“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境地。基层干部吐槽较多的形式主义大体有这样几类:一是名目繁多的“责任状”;二是文山会海;三是过频过多的检查督查考核。为了迎检送检基层干部手忙脚乱,应接不暇,甚至各种材料造假、各种人际公关应运而生。种种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不仅不利于基层工作的推进,反而耗尽了基层干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挫伤了基层干部干事担当的积极性。

警惕基层减负再现形式主义苗头

形式主义是基层干部真正的“痛点”和“累点”。为减少基层迎检送检的压力,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督查检查考核的总量和频次,提出合并同类事项,防止重复扎堆、层层加码的检查考核工作,不能影响地方和基层的正常工作。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基层松绑减负指明了方向、制定了举措。

但是形式主义是党风政风存在的顽瘴痼疾,有惯性、有积弊,常常以各种形式反弹回潮。在为基层减负松绑这项工作上,同样要警惕种种形式主义,坚决杜绝“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这一点,《通知》中特别强调,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的深刻教训,坚决防止和纠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的问题,真正把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要求落到实处”。

反对形式主义之所以是一场持久战,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是因为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常常改头换面、重复再现。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解决形式主义对基层的困扰,但是在落实为基层减负这项工作时,形式主义依然暗潮涌动、花样翻新。《通知》强调,要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发扬“短实新”文风,可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的举措,若无明确规定不再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和实施细则。要合并开会、套开会议,不再层层开会、反复开会。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地方和基层政府认为,既然中央要求减少发文数量和会议数量,那就采取电话通知、微信群通知、便签通知,采取网络视频会议等方式安排布置任务。

形式主义不戒除,基层减负就免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马马虎虎来收场的结局。形式主义不戒除,到总结基层减负的成果和经验时,就免不了以数字、清单论成败,一堆表格、一沓材料就是评价基层减负成效的最终依据,而对基层减负成效最有发言权的基层干部却处于无语、失语的境地。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

解决形式主义对基层的困扰,防止基层减负再陷形式主义怪圈,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所谓科学合理就是要在贯彻中央精神的前提下,符合基层工作的实际,既能对基层工作作出有效评价,又能增强基层干部干事担当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有利于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正事、办好事上,避免出现 “一人干、三人看、五人查”的局面。

首先,考核评价基层工作谁最有发言权?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群众,主要解决的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生活的具体事情。基层干部是联系上级政府和群众的桥梁,是打通各项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考核评价基层工作不能只唯上,群众作为基层工作的直接见证人和 “终端用户”,最有权力考核评价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基层干部,一定会受到群众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考核评价基层工作主要依据什么?考核评价基层工作,除了参考群众的口碑,总要有些“可见”的东西作为依据。在这个问题上,评价导向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如果依据是否有领导批示、工作痕迹的多少、台账记录是否全面、工作笔记是否丰富等,那么基层工作依然难逃“跑关系、做材料、留痕迹、补笔记”的形式主义工作模式。如果依据基层工作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比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么基层工作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求实效、办实事为目标指向。显然,后者更符合基层工作的性质、更合理,也更有利于幫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再次,考核评价基层工作要不要给予一定灵活限度?就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对于中央的决策当然要不折不扣地领会、贯彻、执行。但是中央决策大部分是宏观指导性的,具体贯彻落实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所以,《通知》中提到,“地方各级、基层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文件,可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的举措”。既然是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那么在考核评价基层工作时也不能一个标准用到底,一个要求严到底,一个速度快到底。

关于最高标准问题。基层的事情头绪多、琐细又具体,但评价标准不能太具体,要相对宏观,不然一项工作一个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考核评价的意义。好的制度一定会为人的活动留有空间,这样的制度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有效规约、引导作用。制度边界过大或过小都会让人的行为无所适从。有专家认为,公共管理中现存的“最全事项、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的“顶格管理”理念和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形式主义的屡禁不止。考核评价基层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裁量,不可一刀切,更不可机械地追求最高、最好、最快。

最后,要慎用“一票否决”。近年来,“一票否决”在基层出现滥用现象。事情不分巨细、不辨轻重、不问情况,只要没完成年初签订的“责任状”,只要没按时按规完成预期目标,就采用“一票否决”。滥用“一票否决”,一是容易导致形式主义;二是“以偏概全”容易挫伤基层干事担当的积极性;三是容易诱发基层干部的功利化行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

②房宁:《没有条件硬要上,怎能不形式主义?》,观察者网,2019年4月3日。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形式主义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形式主义的标准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如果上级不官僚
要严管更要厚爱
“反对官场形式主义问题”调查
灾区基层干部将强制休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