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发展热潮

2019-11-21 21:37李兴江渡
人民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美学动画创作

李兴 江渡

【摘要】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春风下,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哲学思潮、艺术流派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国人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视野。中国动画也籍此迎来了一次发展热潮。这一时期的动画将外在的美丑和心灵的善恶进行区分,将“个性”的鲜明塑造当成最重要的创作取向,融入了创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对自身态度的表达,成功推进了中国动画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动画 20世纪80年代 主体性 创新升华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在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为文化提供了丰沛资源和物质支持的同时,也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为文化艺术领域掀起发展热潮提供了契机。伴随大量文化艺术类译著的出版,西方的美学思潮、艺术流派等涌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美术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发展。这时期涌现出大量艺术家和学者怀着崇高的时代使命感和人文精神,以崭新的语言形态和文化视角,进行充满责任感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开拓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创新发展空间。

中国动画的萌芽探索与特色起步

中国动画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1925年由万籁鸣、万古蟾制造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问世,宣告了中国动画片的诞生。而后,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上映,万氏兄弟感触颇深,决定拍一部属于中国自己的高质量动画,于是震撼整个亚洲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诞生了,成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该片创作于1940—1941年,即万氏兄弟怀揣“以动画为武器”的信念进行抗战、反战宣传创作的时期。《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形象富有抗争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动画的成熟期,也是许多学者认定的“中国动画学派”的兴起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国家政策的扶持、日趋成熟的制作技术、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中国动画进入创作高潮期,产生了大量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与实验精神的动画作品。1956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便是具有中国早期民族风格的代表性动画。动画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水墨、皮影、木偶等有机结合,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和震惊世界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中国动画当属《大闹天宫》。《大闹天宫》用孙悟空与以玉皇大帝为首的统治集团间的尖锐冲突象征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矛盾与斗争,其画面构成尽善尽美,如民族绘画风格的祥云和马鬃、由京剧转化而来的角色动作设计等,体现了中国装饰艺术、中国民间艺术、中国古代绘画、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的完美融合。

中国动画迎来思想解放下的发展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受西方哲学影响较大。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三套大型译文丛书之一,由李泽厚、滕守尧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出版,丛书收录了20世纪西方几乎所有的美学流派著作。一时间快速涌入的解释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掀起了美学热潮,而这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国人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视野,出现了风格多元的美术史。张安治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中国画与画论》中提出技法与理论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同样在80年代推出由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八卷本),恢復了史论结合传统。它们大多体现着新历史背景下中国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贯穿着启蒙主义精神,追求着个性的解放和以人为主体的理想,“主体性”概念得以倡导。

中国动画迎来了发展热潮。这期间,中国动画呈现欣欣向荣之姿,创作数量急速增长,在继承原有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对人物设定和剧本主题进行深刻揣摩,手法多样、题材新颖,动画创作质量更上新台阶。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动画创作者们紧跟时代潮流,爆发出对艺术对动画创作真挚而强烈的热情,借助多样的手法、新颖的题材,在动画片创作中大胆创新,并以此来响应时代思想解放的号召。

1979年推出的《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代表了《大闹天宫》后中国美术电影的另一座高峰,斩获国内外各大奖项,是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取材于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对其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情节作了创造性的改编。动画片中的哪吒神采奕奕,不畏强权,英勇善战,因心忧天下苍生,毅然在狂风暴雨中拔剑自刎,后被太乙真人用莲藕化身所救,重生后的哪吒大闹龙宫,只手遮天、迫害百姓的龙王最终被正义勇敢、无畏无惧的哪吒打败。哪吒是一个革命者,他的“逆反”不仅来源于“初生牛犊不怕虎”,更来源于对自我的解放。与《大闹天宫》相同,《哪吒闹海》被赋予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色彩。那个时代需要那样的动画,讴歌正义,赞美人性,批判传统文化的黑暗,冲破思想精神的桎梏。

198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行的动画短片《三个和尚》,改编自中国传统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的人物形象融合了西方漫画的造型特点,生动而活泼,简约而不失别致,极具辨识度;场景设计参考了中国的传统绘画风格,青山、绿水、庙宇无不具有水墨画的古典韵味和民族特色;表演采用荒诞喜剧的形式,诉说现实而深刻的社会问题,讽刺依赖心理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该片对人物的塑造一反从前的主角皆为正面角色的模式,三个和尚的 “个性”,即自身独有的性格差异与缺陷,被放大了,由此打破了“和尚”的刻板印象,三个“真实”的人物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三个和尚》的改编区别于中国以往的动画改编,它不再遵从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而是将外在的美丑和心灵的善恶进行区分,将“个性”的鲜明塑造当成最重要的创作取向,融入了创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对自身态度的表达。

发展热潮之后的中国动画实现了创新升华

在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冲击下,中国现代艺术诞生了。改革开放以后,“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主义”成为潮流。“85新潮美术运动”(1985—1989年)作为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社会浪潮的支流,具有广泛参与、形式多样、哲学渗透的特点,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前卫艺术运动。它的主体思想是人性的解放与复苏,其对“现代与后现代、传统与西方”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美术多元并存、流派纷呈局面的形成,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此时,中国动画的主要作用已从教化转换为艺术审美和思想表达。中国的艺术家与创作者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文艺作品包括动画作品,将时代性和实验性的创新精神贯穿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社会的体悟融入自己的动画作品中,以此回应这个思想解放的时代。1984年张松林在《美术电影艺术规律的探索》中对过去的动画创作模式进行梳理总结,同时提出了关于美术片创作的规律性理论。参与执导《大闹天宫》和《鹿铃》的唐澄于《水墨动画应该发展》中着重阐述了中国传统艺术水墨画在动画片中的创新应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在审稿时更加注重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尊重新鲜思想,聆听不同声音,包容而开放。这一时期,动画领域思想多元,动画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反映社会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动画电影的主要特征之一,如讽刺贿赂之风横行的《选美记》,批判自私自利的《独木桥》,倡导全社会携手共进的《网》,描写社会照本宣科、不遵从实际的《松鼠理发师》,等等。同时,该时期的许多动画作品在音乐运用上进行大胆尝试,融入“现代手法”,乐器、作曲的变革和音乐内在的表达都令人耳目一新。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价值取向,哲学思想往往影响着时代的审美视角,一度辉煌而鼎盛的“中国动画学派”也因20世纪80年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涌入而变换着它的时代脉搏,诉说着不同的中国精神。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猜你喜欢
美学动画创作
印花派对
Jazz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纯白美学
动画迷,变身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动画总动员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