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考察及改进路径

2019-11-22 08:27王进喜侯瑞刚
医学教育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德思想道德医学生

岳 芸 王进喜 侯瑞刚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泰安 271000)

道德是调整人和其自身之外的人、事、物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根本属性体现在其社会性,因而不同社会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有不同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评价。也因此,道德问题应当纳入到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进行分析。医德是道德的一个具体方面,具体指医生的道德,医疗行为的道德,与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中国社会的医德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变迁和转换的过程。也即是说,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医德,改变着医德。作为在校医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医生,一方面当前的医德状况无形之中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将来引领医德新风尚的主力军。因此,考察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把握社会变迁对医学生的影响,并以此探索医学生医德培育的新路径是非常必要的。

1 新时代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

1.1 新时代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共同思想基础

2019年6 月,针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引起的的道德领域的问题,为统一全国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央宣传部研究起草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要“要加强道德修养”[1];2018年3月8日他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2];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3]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指示,体现在其治国理政思想里。所以,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体推进公民素质提高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想道德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个体思想道德出现问题,会形成所在群体间的道德不信任,信任危机会使得思想领袖无法产生,没有思想领袖会使得人们的思想杂乱,无法形成统一意志,继而演化为国家意识形态问题。这一互动关系显示,“伦理道德不仅一般地具有意识形态或精神文明意义,而且已经是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关键”[4]。所以,提升医学生道德素质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内筑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措施。

1.2 新时代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应对现代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境界提出了挑战。现在,我国的社会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共性”:市场经济、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和自由民主等。现代性包含着难以克服的二重性矛盾:自由的困境,即对主体性和理性的过分强调带来了对他者的漠视与价值个体主义等。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具备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等”[5]。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宏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分支,必然也面临着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其中反响最大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商业利益问题对医疗卫生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医疗技术主义盛行, 医患关系走向“物化”,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多地演变为人与金钱的关系,医疗活动中悬壶济世的人性之“善”被欲望的人性之“恶”遮蔽了原有的光泽。所以,加强新时代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从医疗人员内心筑起对医疗的商业化、对生命科学的发展的道德堤坝。

2 当下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考察

为了解当下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就当前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关涉到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医德认知和医学实践等相关因素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济宁医学院等临床医学专业一~五年级的 82个班级共计 1 531名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专业针对性不强

调查显示,40.1%的学生认为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政治色彩过于浓厚;29.4%的学生认为内容空洞,无法解释很多社会现实问题;26.2% 的学生认为不能结合医学背景,与专业学习无关;只有8.1%的学生认为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一定帮助作用;只有4.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反映出大部分医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不满意,突出表现为对现实问题解释力不强,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

2.2 课程安排延续性缺失

调查显示,医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有关医德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都集中安排在前3年,后两年并没有安排课程。对医学生来说,见实习阶段是步入医院跟随带教老师接触患者的时期,是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重要转化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并未意识到这个时期对医学生的医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致使见实习医院更关注医学生的医疗技术提高,而忽视医学生的医德素质的提升,这样造成了医疗技术学习和医德情感培育的断裂,打破了思想道德形成规律中知—情—意—行的内在因果关连,从而使医学生主动进行医德情感和意志方面的认同和内化。

表1 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安排情况(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例)

2.3 任课老师的教育背景支撑影响教育效果

通过调查显示,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会医学等课程均由公共课老师采用课堂集中授课方式教授,很少甚至没有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大部分学生(86.3%)认为教育效果一般或不好, 46.3%的学生认为有医疗经历的老师或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方式成效最好,36.7%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成效较好,这说明有医学从业背景的带教老师的授课效果比较容易获得学生认可,无相应背景的的老师授课效果则不佳。

2.4 考核评价体系指标单一,实践评价缺失

调查显示,94.7%的同学在德育课程和考核评价方式一题中都选择“基本都是闭卷课堂考试”,3.24%的同学选择“交作业”。本来德育课程德考核评价结果,可以让医学生对已有医德认知得以强化或者对错误的认知进行纠正以及补足欠缺的知识的作用。但是,道德修养并不只是知晓规范即止,而更多地是体现在践行上,所以,仅仅闭卷笔试是不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和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性考核更应纳入考核体系,促使医学生对自己道德行为的反省,人类的进步更多地是由于我们具备反省的能力,苏格拉底曾说“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荀子也要“每日三省吾身”,所以,道德行为的养成更需要经常反省来明晰道德意识和坚定道德意志。

3 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构设想

3.1 在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连续性

根据社会伦理道德环境和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者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注重把医学生作为具有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而且要竭力避免往常德育方式中施教者以给予、灌输和强制为特征的主体形象出场。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的特点,更多地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困难帮扶、学业辅导等专业化程度深、能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及服务项目,使学生能体验、领会、选择和内化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获得中体验给予的快乐,最终达到德性塑造和人格提升的教育目的。

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具有联系性的工程。在历时性上,它是一个包含大学一至五年级连续的不间断的学习过程;在共时性上,它不仅存在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联系,还存在着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当下,医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思想政教育的要素复杂化,单纯依靠学校力量进行教育,其作用已经相对减弱,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四者协同作用的合力结果,需要各方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巨大成效。

3.2 在实践上,建构“三层次四阶段系统化”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模式

针对现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从道德形成变化规律入手,将医德培育与医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积淀结合,建立“三层次四阶段系统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实践发展对医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

“三层次四阶段系统化” 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活动设计坚持的理念是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期待相结合,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活动导向,以行为规范的认知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为载体,以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归宿。“三层次”含义是指尊重医德形成规律,按照人们的道德判断,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从低级走向高级的的发展过程,将医德培育的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知识普及层→情感认同层→意志培养层;“四阶段”是根据医学生学业课程的不同阶段即入学阶段、专业课阶段、见习阶段和实习阶段4个阶段分别设计开展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实践活动(表2)。

表2 “三层次四阶段系统化”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表

3.3 在课程设置上,认知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

调查显示就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成效而言,导师和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社会实践次之。所以, 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应是一个包含认知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完整体系。其中,认知性课程是要向医学生系统传授党和国家对医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的法律素养和基本的医疗领域中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医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能够正确处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懂得“先学做人,再学做医生”的道理,避免“重智轻德”的观念;能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病人和医生之间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相差悬殊,所以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关系,由此,也对病人和医务人员有了特殊的道德要求:病人要把自己有关病情的隐私告诉医务人员,医生有道德义务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患者角度考虑保护隐私并给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还要用行动来保持病人对医疗和自己人格的信任。现在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为此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卫生法学等课程。

实践性课程则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是在实践性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实验、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等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以后职业生涯中应掌握的技能、技巧和工作作风等。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化教育理念,也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国外医学界早就积极提倡“早临床,多临床”原则[6],现在我国医学界教育界也接受并在实施。比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利用暑假社会实践进行预见习活动;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之后是正常的四年级见习和五年级实习的阶段,毕业前举行临床技能操作大赛;除此之外,学校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置“大学本科生科研课题”以资助本科阶段的医学生进行卫生事业调查和医患关系调查以及医患满意度调查等;再就是,学校团委、学工处与附属医院团委、医务处联系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安排学生进行导医活动。国内的有些医学院校实施了法院旁听、床边的心理学辅导等实践活动[7]。在网络和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可以借助新媒体微博和微信等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平台,医学生党员必须下载和学习“学习强国”APP等,使医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不同视角接受医德熏陶, 培养他们在复杂的道德情景之中,思考道德冲突的诸因素,用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推理,并最终做出既符合病人的利益也合乎社会伦理还合乎法律要求的道德选择,逐步成长为一名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医术, 而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合格医务人员。

3.4 建立科学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在校期间的考试结合见习实习期间的医务人员医德指标考核

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应该是知行合一并以医学生行为为主要标准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校期间的医德知识水平的考试,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闭卷结果性考试,而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试,如可以采取医德案例分析、撰写论文、演讲、答辩等方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在进行见习、实习医院期间的思想品德考核可以参考2007年12月卫生部颁发的《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其中要求各级医院医德考评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内容包括六大部分,分为有自我评价、科室评价、群众评价、单位评价四部分,考核的结果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也可以打分。山东省为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和约束医疗活动,于2008年8月颁布《关于印发山东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试行)和山东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方案(试行)的通知》,随后江苏、湖北等省也都出台了相应办法和方案。对于见实习阶段的医学生的思想道德考核可以借鉴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群众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综合测评五部分,操作方式可以使用线上的电子考核表或者线下的纸质考核表。这种考核方法可以较全面地考察医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医德规范知识内化为医德情感、上升为医德意志继而转化为德性行为。为了使考核有连续性,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医学生及其就业后的“网络医德档案”[8][9],通过医德档案的动态更新,为医德评价的长效机制提供一套客观的、可长期保存的数据支持,从而促进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4 结 语

新时代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安全。查找新时代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时代变迁的回应,探索改善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以期使思想道德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10],使新时代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更能有的放矢、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从而实现“接地气、入人心”的效果,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德思想道德医学生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