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授课导入的有效方式探究

2019-11-23 13:45陈水民黄再银叶俭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导入策略新课程

陈水民 黄再银 叶俭平

[摘 要] 新授课导入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首先导入的目的性要明确,让这堂课教有所向,学有所获;其次导入要有新颖性,每堂课都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要有联系性,要结合本堂课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易懂易听。新授课常见有效的导入方式有情境式导入、悬念式导入、事例故事式导入、温故知新式导入。

[关键词] 新课程;課堂介绍;导入策略

一、新授课导入的现状及概况

部分的数学新授课的知识性强、内容比较简洁而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够集中,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时候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精彩的导入,单刀直入地进入新授课的教学内容,结果新课有时才刚刚开始,学生就失去了兴趣,阻滞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影响了接下来的课堂气氛,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但由于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角度不同,在导入环节设计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导入语言传统机械,千篇一律,在每堂课的导入中都会有意无意地出现重复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就是每节课的开始都是一样的节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

第二,导入目标不明确。有的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语言毫无目的性,有的与课堂知识严重脱节,这种导入是无效的,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因为学生在新课一开始,有着各种情绪状态,对新课也会有着各种期待,而老师开课的这波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导入时间把握不准,影响课堂节奏。有的老师因为没有做好课前功课,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谈笑风生,以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时间流失了,新课还没开始,导致课堂不能高效顺利地完成。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课前没有做好设计,提炼导入语言。

第四,导入内容与课堂内容严重不符。因为没有吃透教材,导致导入内容脱节,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走个过场,这样的导入对课堂起不了任何作用。

以上行为都是忽视了课堂的导入才会出现各种状况,由此笔者深深认识到很有必要对新授课的导入进行深入的探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设计好精彩的导入,为成功的一堂课拉开序幕,才能事半功倍。

二、新授课的导入要求

(一)目的性

导是引入课题,其根本在于让学生从课间的宽松活泼转入课堂的严肃认真,让其发散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教师要做到导入语言契合课题、生动有趣,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授课做铺垫。所以导课要紧扣新授课的教学内容。教师的导入必须目的明确,才有可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新颖性

新授课的导入方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适宜的导入方式。大部分新授课会根据生活实际或之前学过的知识来导入,但切忌雷同划一,因为每次都雷同,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入的内容不能照本宣科,要尽量贴近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若能以时事为例,更能够激起学生猎奇心理,让他们有迫切的参与感。

(三)联系性

不管用何种形式的导入,导入的内容必须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才能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同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三、新授课可选择的导入方式

在符合导入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采取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以下为常见的有效的新课导入方式。

(一)情境式

通过营造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游戏化、故事化,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参与问题情境,切身体会,从而引起心理共鸣,进入新课学习。当然营造情境要巧妙恰当,要让学生有参与欲望,能将课本复杂的内容简易化,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力。比如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能追上小明吗”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甲和乙站在相同的位置,甲以2米每秒的速度先行走10秒钟,乙再以3米每秒的速度行走,乙能追上甲吗?若能,多久后能追上呢?同学们就开始议论纷纷了,接着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笔者认为,问完这段话后,应该让同学们模拟一下这一情境,可请出三名同学进行实战演习:小王作为起点,小明演甲,小军演乙,将这一过程演示一遍,当同学们看完后,教师可提问:在乙追上甲时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时就有同学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这样一来,既切入了课题,又把课题中抽象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使得学生直观易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参与了情境,又解决了问题,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激发了,课堂的目标自然也就基本实现了。

(二)悬念式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预设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但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有揭开谜底的渴望,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状态,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留有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认识三角形”的第二课时,有些教师直接通过测量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得出规律。虽说知识学生能掌握,但课堂枯燥乏味。笔者认为,教师可拿着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进入教室,同学们定会都用疑惑的眼光盯着,心里嘀咕着:这些木棒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教师扫视教室后告诉他们这些是用来做游戏的,并请三位同学上来,“从中任取三根,拼一个我们熟悉的图形”。当说完这句话后,同学们定会恍然大悟:拼三角形。这样既让课堂内容简洁明了,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做到合理设疑,并且设而生趣,这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切不可盲目设疑,故弄玄虚。

(三)事例故事式

在进行新课学习时,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选择与课题相关的、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生活实例、幽默故事、新闻事实进行课题引入,通过这些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题学习中,这种导入方式能够架起生活、社会与数学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比如在学习数学七年级上册内容“有理数的乘方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从课本后面的一个故事开始引入:在古代有一个地主请了一个长工,在询问长工的薪水时,长工是这么回答的:老板,我要的薪水不高,第一天你给我1粒稻谷就好了,第二天你给我2粒稻谷就行,第三天你给我4粒稻谷,第四天你给我8粒,第五天你给我16粒,第六天你给我32粒……以此方法计算就行。地主一听,世界上还有这么便宜的长工,看来我是走大运了,哈哈哈……在学生听得不知所然时,教师可问学生:你们愿意聘请这个长工吗?学生回答之后再一起进入乘方的世界,这样既穿插了人性的教育,又引入了乘方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运用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利用学生对书本知识以外的事物的渴求,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很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四)温故知新式

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旧的知识,根据知识点的联系,引出新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不露痕迹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时,有些老师让学生画三角形的中位线,通过对比观察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做好铺垫。这样导入后再证明定理,难点就很容易突破。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旧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达到知识的迁移。温习旧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所以运用时要做到自然衔接,不能出现知识的跳跃,切不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选择适宜的导入方式,为一堂好课开一个好头。

责任编辑 李杰杰

猜你喜欢
导入策略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对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几点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导入的策略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策略初探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谈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及其案例展示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