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人李济生:让中国航天事业赶超世界

2019-11-24 16:37黄政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航天事业测控

黄政

人物时事速递 >>

直到李济生去世,有人才第一次听闻他的名字,“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牧星人”“就是他把卫星定轨精度从千米精确到厘米”“这才是真正的明星”。2019年7月28日,这位和人造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被称作“牧星”院士的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歲。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李济生以及其团队的坚持和努力之下,共和国航天测控事业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一网多星、国际接轨”五大跨越,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他主持开发的人造卫星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我国新型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使我国卫星定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各类航天器测控任务中基本的定轨手段。这位为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奉献一生的“牧星人”,在我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轨迹。

人物素描1 中国要有自己的定轨精度

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人们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时,27岁的李济生异乎寻常地冷静。一位老专家的问话萦绕耳际:“咱们的卫星虽然上天了,轨道也计算出来了,但有谁知道轨道精度是多少吗?”端着庆功的饺子,李济生却难以下咽。发达国家地面计算的理论轨道与卫星在空间运行的实际轨道之间的误差不超过100米。而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测控,此时连“定轨精度”的概念都没有。“一定要制定出中国卫星的精密轨道计算方案!”这之后,戈壁滩上那间简陋的工房里,灯光几乎每天都亮到深夜,推导公式、编制软件、分析计算结果,李济生苦苦寻找确定轨道精度的方法。最终,他开发出用卫星轨道“预报误差”的方法来确定轨道的精度,以此测定的轨道精度为2~5公里,我国卫星定轨精度第一次有了数量概念。

人物素描2 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再难的专业也要学

1984年,李济生进修来到大洋彼岸某大学空间实验室。一天,他与曾在此进修的一位国内同行在校园邂逅。在得知他准备选修精密定轨专业时,对方关切地劝他,这个专业三五年都学不出名堂来,还是选一个实用点的专业好。“再难我也要学,这是我十几年的心愿。”李济生真诚地说。在进修的两年里,李济生同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日夜相伴,忘记了星期天、节假日,无暇光顾异国风情,甚至连写封家信也顾不上。两年时间,他硬是学完了别人至少用四年时间才能掌握的知识。

【考场仿真试题】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当人们陶醉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胜利中,李济生却沉着冷静,攻克中国航天事业上的另一难题——制定出中国自己的卫星精密轨道计算方案,让中国的测控数据精准度达到世界级标准。正是有了像李济生这样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中国航天事业才能够快速崛起,并不断创造出世界航天领域的奇迹。

【适用话题】责任 爱岗 梦想 爱国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航天事业测控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测控电路》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向着新航程进发——远望7号测控船首航记录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见证首颗卫星专委立项方案论证: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
基于USB2.0协议的通用测控通信接口设计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