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展新颜

2019-11-24 16:36诗奥
老区建设 2019年17期
关键词:贫困村全县贫困户

诗奥

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来,上犹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倾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目标对表、与问题较真、与时间赛跑,体现了“上犹担当”。

——至2018年底,全县45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78%;

——全县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压电,卫生厕所成为“标配”;

——新修的各级道路1000多公里,四面八方的“山门”全部打开,自然村100%通水泥路;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835元上升到2018年的10489元,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可期……

这块曾经被视为落后贫瘠的土地,如今已换新颜。

“一边倒”推进脱贫攻坚

作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犹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造成了上犹县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比较困难。近年来,上犹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最大的投入,坚决兑现如期脱贫摘帽、同步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

坚持把最好的政策资源向脱贫攻坚倾斜。2015年以来先后召开183次各类会议研究、调度脱贫攻坚工作。切实抓好县级顶层设计和精准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的文件,量身制定了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安居、兜底保障、整村推进、基础设施、生态保护、金融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精准识别(退出)、贫困村退出、精神扶贫等重点专项行动方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统筹整合各类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9.45亿元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把最强的人员力量向脱贫攻坚聚集。嚴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把优秀干部、精干力量派往脱贫攻坚主战场,实行县领导挂点包乡(镇)、单位驻点包村、帮扶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机制,全县112个县直(驻县)单位、11个市派单位、4个省派单位和1个中央部委机关,向131个行政村派出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推进脱贫攻坚的力量体系,其中近三成第一书记是科级干部,其余全部是单位后备干部和骨干力量。强化党建引领作用,选优配强和稳定乡村基层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待遇,培育致富带头人,以“党建+”模式助推精准脱贫,把政府的支持、市场的推动、社会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坚持把最多的时间精力向脱贫攻坚投放。制定了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一般帮扶干部的12类人员责任清单和阶段性任务清单,全面推行一线办公,各级责任人按照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抓落实,全部下沉到挂点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一线听取意见建议、研究政策措施、解决疑难问题。在推进结对帮扶工作中,落实“765”结对帮扶制度,县级领导帮扶7户、科级干部帮扶6户、一般干部帮扶5户,全县2901名帮扶干部实现了结对帮扶贫困户和走访联系非贫困户双向“全覆盖”。县委书记带头遍访贫困村,县党政主要领导、县委副书记挂点深度贫困村。

坚持用最严的纪律作风为脱贫攻坚护航。围绕促进“三个落实”,制定了《上犹县精准扶贫工作效能问责暂行规定》等多个脱贫攻坚配套文件,全面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做到落实责任有抓手、追责问责有标准、激励考核有措施。深入开展“改作风、提效率”行动,常态化开展上户抽查、明察暗访、视频曝光等督查,大力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怕、慢、假、庸、散等问题,2018年以来,处置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00条,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1人,问责47起92人,通报典型问题84起301人。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干部选拔任用先过精准扶贫关,2016年以来,全县提拔重用扶贫一线干部75人,树立了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聚焦“靶心” 围绕高质量脱贫精准发力

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上犹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户户增收有门路。该县重点发展油茶、茶叶、蔬菜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全县8105户贫困家庭自主发展了产业,占贫困户总数的62%。发挥龙头企业、大户和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等形式,增加资产性、工资性收入。目前,全县专业合作社增加至526家,实现了产业合作社链接贫困户全覆盖。

在紫阳乡长岭村的茶树菇基地,一朵朵洁白的茶树菇破袋而出。吃过早饭,贫困户方路明如往常一样来到大棚,检查了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后,又麻利地开始采摘茶树菇。“气温高时,三个简易棚一天能采100多斤茶树菇。”方路明说,“仅务工收入每月就有2000元,今年有希望脱贫了。” “村里正打算买一台烘干机,把新鲜茶树菇加工成干菇。”说起产业的后续发展,村支书刘勋建信心满满。

走进上犹县社溪镇,记者实地感受了一波“社溪风光”:严湖村500亩大棚蔬菜基地、蓝田片2万亩油茶基地、沙塅万亩桂花苗木基地……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基地的局面俨然成为上犹县精准扶贫的生动缩影。

有活干,有收入,脱贫才有希望。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上犹县还坚持把就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探索出“车间+贫困户”“农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单位+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小微企业+贫困户”的就业扶贫“6+1”模式,让贫困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舞台。

猜你喜欢
贫困村全县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