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乡村振兴之势 走产业富民之路

2019-11-24 16:36彭旭辉
老区建设 2019年17期
关键词:蚕桑班子村干部

黄溪村地处马坳镇南部,距修水县城20公里,省道柯龙线与修平高速傍村而过。全村辖1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720户、3214人,属国家级贫困村。

近年来,黄溪在修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下,坚持走产业富民之路不动摇,通过不懈努力,该村从弱变强、从国家级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美丽宜居村庄”“江西省AAA级旅游村”“九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九江市文明村镇”“九江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殊荣。黄溪村的变化有目共睹,已是修水县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成为了产业振兴乡村发展的样板村。

一是选优配强建“班子”。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些话充分说明了一个村两委班子领头的重要性。近年来,黄溪村积极抓好村“两委”队伍建设,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徐万年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并把黄溪村在外的能人以及威望较高的退休干部聚集起来,共同为黄溪谋发展。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黄溪村的发展,该村在制度安排5人的基础上,再聘用6人担任村干部,形成一个现在由11名村干部组成的班子。在村支部书记徐万年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紧紧围绕“实现老百姓利益最大化、便利最大化”的目标,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该村大力实行村干部坐班制,当地老百姓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困难去了村部都能找到村干部把事情解决,“有事找村干部”成了当地老百姓的口头禅,村干部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尊重,做起事来也事半功倍。

二是因地制宜找“路子”。黄溪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以前大部分村民都是靠种田来养家糊口,但因黄溪村上游修建东津水电站,近百亩水田变为“冷浆田”,由以前的一年种两季变成一季,单产低、效益差,群众意见很大,经常上访闹事。“黄溪村要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成为村两委班子讨论的热点难题。为了走出一条最适合黄溪村发展的路径,村支部书记徐万年带领村“两委”班子部分成员外出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回来后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向专家请教,最终认定蚕桑是最适合黄溪发展的,因此,决定实行水改旱,发展有市场前景、群众有能力参与、能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蚕桑产业。由于村民没种过桑树,不敢不愿尝试,村干部连续一个月上户做思想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给村民算经济账,动员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发展蚕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老百姓发现一亩桑树的收入远远高于一亩水稻的收入,尝到了甜头后,纷纷开始种桑树。同时,为了趁热打铁,提高村民种桑的积极性,该村创新提出了“五化”(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奋斗目标和“四有”(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发展理念,竭力将黄溪村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村庄。有了发展路子,定了发展目标,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黄溪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修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先后修建了一条长1.2公里、宽14米的进村公路,打通了与省道柯龙线的快速通道,村内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喝上干净自来水、田间地头铺设机耕道、农业灌溉设施全覆盖,为发展规模农业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发展产业赚“票子”。让一个人有钱赚很容易,让一个村的人都有钱赚很难。为了实现高质量的脱贫奔小康,该村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富民强村之路,大力发展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农业,让每一户村民都有钱赚,都能赚钱。一方面该村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解决地的问题。面对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黄溪村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的土(林)地,将耕(林)地一次性流转,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主要做法是:只落实村集体组织内每户的土地承包面积,但不落实具体承包的地块,对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承包权归农户拥有,经营权转化为股权,依据自愿、有偿的原则,统一流转,大户承包,优先本组村民,打破组界跨组承包,由农户或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农户的承包权按约定的租金体现,而经营权则年底以组为单位按人口进行股份分红。这样有效解决了“有人无地种”、“有地无人種”的矛盾。经过几年的发展,黄溪村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得到统一流转,建成“网格化”灌溉渠5000米,平整格田面

积1600亩,田间机耕道实现全覆盖。目前黄溪村基本形成蚕桑、蔬菜、茶叶、花卉苗木四大主导农业产业,建成修水县西片区最大的蚕桑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一组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其中,连片优质高产桑园达1000多亩,建有大蚕棚、小蚕工厂、蚕茧收烘公司,有效延伸了养蚕、制种、售茧的产业链。目前,黄溪成为重要的蚕种基地,占全省制种量的45%,年制种10万余张,小蚕工厂辐射到全县13个乡镇70多个行政村,从业贫困人数达4000余人,产值达2000多万元,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2-3万元。另一方面该村推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扶贫资金+市场”的经营模式,解决人的问题。不管发展什么产业,只有老百姓参与进来并从中收益,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才能长久发展。为了实现老百姓持续增收,黄溪村推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扶贫资金+市场”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同时,大力开展“三培两带”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致富能力,强化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蚕桑、蔬菜、茶叶、乡村旅游等产业初期,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冲在创业第一线,用自己的辛苦劳作和辛勤耕耘带动群众创业致富,真正做到“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如今,全村62名党员,绝大部分都是产业大户,是创业致富的佼佼者,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真正达到了“致富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近年来,黄溪村通过“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的股份模式创办的自来水厂、小蚕工厂、花卉苗木合作社、有机葡萄合作社、蚕茧收烘站、双徐茶叶有限公司、桑田公司、光伏发电等多家集体股份企业,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30—5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三千多万元。目前,黄溪村已于2016年顺利退出贫困村行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人均2730元提高到2018年底人均8900元,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作者简介:彭旭辉,修水县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汪 琼

猜你喜欢
蚕桑班子村干部
前郭县严抓善管强保障促村干部担当作为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驻村干部切勿“喧宾夺主”
试论如何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网格员进“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