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休闲农业 推进产业扶贫

2019-11-24 16:36潘希佳
老区建设 2019年17期
关键词:共青共青城再生稻

响应政策发展休闲农业

“之前我一直在外面,现在父母也年纪大了,我就和另外几个同在外地的老垦后代商量,打算回乡发展休闲农业。他们听了我的提议后立即表示赞同,觉得这是符合三产融合的好方向。”郝春说。此外,郝春表示,食品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是大势所趋。就这样,他们来到金湖乡大塘村,成立了江西东方锦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共青城共青源再生稻专业合作社,在推出“共青源”再生稻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共青源”绿板鸭、菜籽油等绿色衍生食品以及乡村旅游,准备在休闲农业方面创出一片天地。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再生稻第一茬喜获丰收

郝春表示,结合农垦情怀与国家和地方政策,他与另外几个共青城老垦后代投资1.8亿元,在金湖乡大塘村和江流村承包2000多亩农田,其中1000亩种植杂交稻,另外1000多亩种植再生稻。

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类品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700年前;待第一季稻成熟后,只割下稻株上2/3的部位,收割稻穗,留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经过自然培育,再长出一季稻子。这是一种受地域条件限制,同时增加劳动力成本,濒临消失的健康米生产技术。再生稻的产量50%是靠天賜,产量不高,生长周期长于一般水稻品种,所以口感及营养要好于一般水稻品种。郝春告诉记者,金湖乡是少数适合种植再生稻的地方,种出来的稻米质量高口感好。

郝春曾长期在北京生活,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为此,该公司秉承生态理念,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绿色大米。该公司针对农田土壤板结、病虫害多发的现状,投资4万多元购买了30万只青蛙投放到稻田里,恢复稻田生态系统。“我们在稻田里投放青蛙后,不允许村民到田里捕捉青蛙,水稻病虫害明显减少了”郝春说。

该公司实行人工除草、耘禾,虽然增加了种田成本,但生产出来的大米,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今年,该公司1000亩早稻和1000多亩再生稻头季喜获丰收,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村民种植的水稻亩产至少高出100公斤。

该公司早稻收割后,又种植了晚稻;再生稻头季收割后,又培育二季,大大提高了农田的亩产量。公司再生稻二季大米未产先销,北京一家公司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再生稻二季大米购销合同,收购价每公斤30元。“再生稻二季亩产稻谷200公斤左右,虽然产量低,但是大米品质好,深受北京、天津等地市民青睐,供不应求”郝春说。

发展衍生产品促产业融合

除了种植再生稻,还发展绿板鸭养殖和油菜种植等绿色衍生产业。“共青城的板鸭很有名,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响亮的牌子。我们在外面呆得久了,营销意识和品牌意识更强。现在我们力争用2—3年时间将我们的‘共青源绿板鸭做成江西品牌”郝春说。他计划今年先发展10万只的养殖规模。而“共青源”菜籽油将采用冷榨技术,可具有更好的口感和营养。郝春表示,无论是再生稻还是绿板鸭、菜籽油,他们都将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我们正在对当地民房进行改造,发展农村旅游业”郝春说。在大塘村一间改造好的民房,记者看到,红砖墙与白窗框相间搭配,甚是娱目。屋内老式雕花床等古色古香的家具让人仿佛回到了以往的朝代。而后,郝春他们还推动了“共青源”农场的马场众筹计划,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让利于民助力产业脱贫

“共青源”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精准扶贫,部分农户在获得田租的同时被公司聘用为工作人员,部分农户按公司要求种植再生稻,公司定价收购,成为合作社社员。

公司目前常年聘用的农民有6人,日工有近30人,直接推动了1个贫困村、236户农家、1086人的脱贫进程。村民胡迪普就是其中一员,据介绍,他家有13亩农田,孩子外出打工,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撑种植、收割稻谷等一系列繁忙的工作。就在去年,他把农田承包给了江西东方锦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每亩650元的价格租给该公司,农忙时自己又来这边种植、收割,打打散工,一年至少赚2000多元,就这样,他每年有了一万多元的收入。“以前,自己种植的时候,每年累死累活除去成本也就5000元左右的收入。”胡迪普说。

此外,通过对当地民居的修缮,郝春团队拟推出“乡村游”。通过产业的融合,来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简介:潘希佳,共青城融媒体中心记者。

■责任编辑:史慧芳

猜你喜欢
共青共青城再生稻
共青城市苏家垱乡: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应贺共青诗社成立(新韵)
湖南400万亩再生稻丰收估算比单季稻每亩可增收800元以上
共青城 红土地上的创造
坚韧不拔 城市发展的补钙密码
湖南:“四防一增”技术让再生稻增产增效
美丽生态迈向美丽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再生稻生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分析
“共青”精神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