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瓷韵

2019-11-25 01:19黄丹宜颜楚荷戴莉华吴绮梦
东方收藏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青釉彩绘青瓷

黄丹宜 颜楚荷 戴莉华 吴绮梦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代诗人李群玉一首《石渚》生动描述了中晚唐时期湖南湘江流域下游地区陶瓷窑业兴盛无比的历史场景。根据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窑址考古调查、发掘,在湖南省内发现有自汉代至近代的古窑场400余座,这横跨逾2000年时空的古陶瓷业展示出湖湘陶瓷文明的独特风貌:以历史悠久的岳州窑为代表的青瓷、以唐代长沙窑为代表的釉下彩绘瓷、在宋元时期烜赫一时的衡阳窑青瓷、晚清至民国时期享誉全球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等,这些璀璨夺目的成就使得“湘瓷”在中国瓷文明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颜盛繁馆长在工作之余醉心于古陶瓷收藏逾20载,积累了丰富的收藏,在母校湖南师范大学80周年庆之际,颜盛繁馆长怀着回报母校、造福后世的拳拳之心,捐赠近500件珍贵古陶瓷文物给湖南师范大学建立湖南师范大学好普艺术博物馆,所捐赠藏品经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李建毛等一行专家学者鉴定,在将藏品移交前,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特举办“潇湘瓷韵 ”——好普艺博湖南古陶瓷特展以为记!

本文选取了特展中的部分展品,辅之以文字介绍,以飨各界朋友并求教于方家,希望给予指导。

●  历史悠久的岳州窑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见载于唐人陆羽的《茶经》,岳州窑以生产釉质璀璨莹润的青瓷而著称于世。湘阴在唐代隶属于岳州,故而得名。岳州窑始烧于汉代,六朝及隋唐是岳州窑的兴盛期,至宋代开始转变其传统,以黄釉、黑釉瓷以及粉底彩绘、釉下彩绘瓷为主要产品。其后则以烧制各类黄釉、黑釉平民生活日用粗瓷为主,延续至今。

汉魏六朝至初唐时期的岳州窑青瓷,其胎质细腻、灰白,釉色晶莹剔透,玻化程度高。这一时期的岳州窑青瓷器形制多样,覆盖了生活实用器、祭祀用器、宗教礼器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制瓷工艺,还是装饰艺术,岳州窑当为这一时期中国瓷业之翘楚,领中国瓷业之风骚。好普艺术博物馆此次展览共展出岳州窑及岳州窯风格的器物十余件,涵盖了自汉代至宋代等各时期的代表性器物。以下是相关展出藏品的内容:

南朝至隋代岳州窑青瓷盌(图1)。此盌造型端正雅致,盏口微敛,浅腹圈足。里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闪绿,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莹润的细碎开片。

东汉晚期岳州窑青瓷麻布纹四系罐(图2)。罐口为直口、短颈、鼓腹下收,肩部置四系,器物造型规整,外壁以拍印的方式饰以麻布纹。罐体通身施青釉,釉面呈自然流淌状,揭示出这一时期岳州窑系采用明火裸烧的方式制瓷。

东汉晚期岳州窑白瓷簋(图3)。该器物敞口、直腹,高足外撇,轻盈坚薄,器型典雅大方。器物外壁整体施釉到底,釉层透明但积釉处泛青,与隋代至初唐时期的巩县窑、相州窑等北方早期白瓷的釉相相类,为南方早期白瓷的代表性器物。这件器物与长沙丝茅冲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白瓷簋(湖南省博物馆藏)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湖南省博物馆藏的白瓷簋外壁无装饰的两道凸出弦纹,这件器物属于典型的早期白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东汉岳州窑白釉罐(图4)。罐体侈口、溜肩、鼓腹、腰下收、平底,胎质洁白,通体施白釉,肩部刻划两道弦纹,造型古朴典雅,代表了东汉时岳州窑白釉陶的典型风貌。

三国时期岳州窑青釉鐎(图5)。此瓷质鐎的造型袭汉代青铜器式样,器型庄重。子母口,带盖,盖上有钮及三乳钉装饰,溜肩,圆腹,宽折沿,折沿上雕塑有精细的凤首及凤尾持柄,鼓底,下承三足。胎体较轻,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青釉,施釉不均,青釉泛黄。

三国时期鸡首器皿较为少见,而瓷质鐎目前发现全国独此一器,代表了岳州窑在当时的先进水平,实为难得!

东晋岳州窑青釉盘口壶(图6)。该件盘口壶为东晋时期同类器物的典型制式,南京东晋温峤墓、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均出土有同类造型的四系盘口壶。该件盘口壶釉色莹润,呈翠绿色玻璃状,晶莹明亮,灰白胎,青釉未及底部。

南朝青瓷六系盘口壶(图7)。此件盘口壶器身修长挺拔,为南朝至隋代时期的风格制式。盘口下、肩上共置六系,均为桥形系。器体施青绿色釉,釉面均匀,琉璃质感极强。值得注意的是该件器物的颈部、肩部皆有模印贴塑,尤其是肩部的贴塑内容为极少见的人物飞天图案。在已知的六朝青瓷中,仅有南京博物院藏陈文帝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上有同类图案,因此,该件器物的装饰内容极其罕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南朝至隋代岳州窑青瓷多足砚(图8)。砚面呈圆形,下有六足。砚面凸出面无釉,供研墨之用。外边施青釉,釉汁薄而清透,色泽亮丽,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底部粘一层垫圈,整体庄重大气。

南朝刻覆莲瓣纹青瓷唾壶(图9)。该件唾壶盘口较浅、短颈、溜肩垂腹矮饼足。通体施青釉,青绿均薄,开细碎片纹。肩部刻划一道弦纹,自颈部下端至腹剔刻有两层覆莲瓣纹,十分美观。此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十分难得。

●  长沙铜官窑之浪漫

长沙窑为大唐名窑,它的风采早已被世人所知晓。长沙窑的诗情画意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丰富的器型、极其多元化的装饰技法无不将大唐的富贵、繁华与彼时欧亚大陆各民族的文明交融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好普艺术博物馆此次精选了几件十分有代表性的长沙窑釉下彩绘瓷作为捐赠品,请看下文介绍:

唐长沙窑诗文执壶(图10)。该件执壶为喇叭口,瓜棱腹,多棱短流,平底。器腹下书褐彩五言诗一首: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此诗描述了唐代异乡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展示出大唐社会文明活泼、开放的面貌,读来让人回味悠长。

唐代长沙窑诗文盏(图11)。该件长沙窑瓷盏釉色青黄,敞口、斜腹、圈足、胎色灰白,盏内用铜绿彩书有“西寨山头白鸟飞”之诗句。经查《全唐诗》载录的唐诗,只有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与此盏记载之诗句最接近,也许该盏载录之诗句恰恰正是张志和的原作。

印尼“黑石号”沉船附近出土的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云气纹碗与白釉绿彩吸杯、珊瑚标本(图12)。此长沙窑青釉褐绿彩云气纹碗与巩县窑白釉绿彩鱼底吸杯(残)嵌入一株大珊瑚,为印尼海域出水,出水地点正在“黑石号”沉船附近。碗敞口、弧腹、圈足、胎色灰白,外施白色化妆土,罩透明青釉不及底,口沿饰四块对称褐斑,碗内用褐绿双彩绘浪漫的云气纹,器型规整。

除了长沙窑,“黑石号”沉船文物中令人注目的还有200件白釉绿彩器,其中包括一批瓷杯,最奇特的是为数不少的吸杯,这些杯子都附有喇叭状的足,杯内中部有一小孔,孔上有动物模型贴花,如龟、鸭或鱼等。杯子的外壁附贴一条中空的刻花吸管,一端直达杯口沿之上,一端则顺着杯身直到杯腹之下,刚好与那杯中小孔相通,巧妙地形成吸管,这样液体就能由杯中直接吸取。经考证,此杯用途为外国人用鼻子喝各式饮料的鼻吸器。此物件不仅是见证“黑石号”海上丝路荣光的典型器物,也表明唐人敢于吸纳世界各族文明的智慧。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蓮花纹碗(图13)。该碗敞口,弧腹,直径20厘米左右,圈足,胎色灰白,碗内外施青黄釉,造型规整大气,口绘四褐彩,追求平衡对称美。碗中画有褐绿彩盛开的重瓣莲花,画工流利,与敦煌壁画中的彩绘莲花纹有异曲同工之妙。

●  衡州窑之继承创新

衡州窑始于中晚唐,盛于五代,衰于元代,是湖南在唐宋时期的另一处大型民间青瓷窑场。衡州窑窑业极其庞大,沿着衡阳境内的湘江而分布,据不完全统计,有自中晚唐至宋元时期古窑址两百多处。衡州窑最具代表性的窑场为晚唐五代至北宋初的青瓷窑场,窑址位于衡阳市郊湘江东西两岸,分属衡阳市珠晖区、石鼓区。衡州窑1973年开始被陆续发现,有蒋家、车江、云集等唐宋时期窑址180多处,其中以东阳渡镇、蒋家村、云集镇三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从总体风格来看,晚唐至北宋前期的衡州窑主要追摹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风格,烧制釉色呈艾绿、青绿的青瓷器为主。而后,则新添烧制黑釉、青白瓷、粉底彩绘瓷等各式品种,呈现出瑰丽多姿的窑业面貌。

五代至北宋初期衡州蒋家窑青瓷四系罐(图14)。该罐为凸唇口、矮颈、圈足,肩置条形四系。胎质呈砖红色,施青釉不到底,釉层匀薄淡雅,整体造型丰满,线条优美,釉面光泽柔和。

唐至北宋是越窑烧造的鼎盛时期,产品质量高,得到国内外市场的喜爱与追捧,也博得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赞誉。茶圣陆羽对越窑的评价极高,赞其“类玉”“类冰”,为唐代诸名窑之冠;唐人陆龟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人徐夤更是用华丽辞藻盛赞越器“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嫩荷涵露”。越窑品质高、名气大,对当时全国各地青瓷窑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各省份诸窑场竞相效仿,衡州窑也不例外。五代时,马楚国与吴越国关系甚好,统治者有政治婚姻联盟,更利于衡州窑学习越窑。衡州窑模仿越窑的千峰翠色和优美器型,生产出衡州窑青瓷精品,其中有的精品器物堪比越窑同类精品。

宋代衡州窑青釉花口碗(图15)。该花口碗器型优美,口沿略有小破损但经金缮修复,呈十曲花瓣形,深弧腹、圈足、灰胎,胎体较薄。施青釉不及底,釉色青黄,光素无纹。碗心留有5个小圆点支烧痕。

五代至北宋时期衡州窑刻莲纹青瓷执壶(图16)。该壶敞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置一长流,对应一侧有一宽带状手柄。釉色青素恬静,造型雅致,釉面光泽明亮,壶腹刻划莲瓣纹,刻花手法为北宋时期典型的装饰手法,线条优美流畅,显含蕴婉约之美。

五代时期衡州窑刻莲瓣纹大梅瓶(图17)。该器物小口、短颈、溜肩,肩部刻划莲瓣纹,腹部向下渐收,圈足略外撇。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色青黄,晶莹滋润。造型挺拔,十分大气。衡州窑所在地衡阳在历史上以出产美酒——“酃酒”而著称,酃酒自东周至明代均为祭酒之一,享有极高的声誉。自汉代至宋代,赞誉酃酒的赋、诗词有上百首之多,足见衡州酃酒的巨大影响力。晚唐至北宋衡州窑大量生产梅瓶,这是它与中国同时期其他窑场在产品类型上相比的最大独特之处,衡州窑生产如此多的精美梅瓶,很可能与酃酒的贡赋、外销有直接关系。

五代时期衡州窑穿带瓶(图18)。该件穿带瓶短颈、丰肩,肩部饰弦纹数道,深鼓腹,胫部内收,圈足外侈。通体施青釉,肩两侧及下腹部各有一对称横穿,上下穿之间附穿带状装饰。该件器物底部有墨书的“大夫樽”三字,指明了该件器物乃贮酒之器。

宋代至元代衡州窑彩绘花瓶(图19)。衡州窑的这一类花瓶都有着基本统一的造型:器物喇叭口、长颈、颈部饰三道弦纹,扁圆腹,三层台阶式平底高足。上部施青釉,下部施褐釉,腰部饰白地绘褐绿彩花瓣纹。

衡州窑的彩绘工艺既不是釉上彩也不是釉下彩,而是一种在素胎上涂白色化妆土粉,粉地上再用褐、绿两色彩釉绘花,表面不再罩釉,一次烧制而成的高温彩釉绘花瓷。已故的湖南古陶瓷考古界鼻祖周世荣对此种工艺曾以“粉地彩绘”之名来描述之。

宋代衡山窑粉地彩绘玉壶春瓶(图20)。该件玉壶春瓶小口折沿、长颈、溜肩、圆鼓腹,颈部施绿釉,腹部则先施白色化妆土粉底,然后在粉底上以褐绿彩绘牡丹花卉纹。腹下部施褐釉,底部经石膏修复。该件玉壶春瓶造型优美,釉彩明亮,反映了宋元时期衡州窑这一类产品的典型风貌,殊为难得!

宋代至元代衡州窑粉地褐绿彩绘侈口罐(图21)。该罐唇沿外侈、束颈、溜肩、长圆腹、平底,肩部饰两周凹弦纹。口沿及肩部满施绿釉,腹中部施白色化妆粉底色,然后在底色上以褐绿色彩绘花卉纹一周,下腹部及底则施褐釉,胎色泛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湘阴樟树港镇的百梅窑也出产有同类型的粉底彩绘装饰工艺的瓷器,与衡州窑不同的是,百梅窑的“彩釉”是指单色酱、褐、黑、白等彩釉,基本不见绿彩,而衡山窑产品以绿彩为主,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之一。湘阴百梅窑的器物类型也十分丰富,根据装饰特点可分为粉地彩釉绘花、釉下彩绘、印花、单色釉瓷、素面无釉诸器等。

百梅窑的装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施釉的壶、瓶、香炉诸器的腹部留出带状施粉底的空白处,并在空白处用单色釉绘花叶;另一种情况是在瓶、罐的外表施一层白色底粉,直接用单彩在底粉上绘花叶,所绘图形不再施釉。这种装饰工艺与衡州窑粉底彩绘技法是一脉相承的。

宋代至元代百梅窑酱釉粉地褐彩花卉纹执壶(图22)。该执壶侈口、溜肩。腹下扩、圆饼底、管状长流,施白色底粉,腹部用褐彩绘花卉纹,腹部上下施酱釉。

宋代至元代百梅窑青釉粉地褐彩花卉纹执壶(图23)。该执壶侈口、溜肩、腹下扩、圆饼底、管状长流,颈肩部施青釉,腹部施白色底粉,用褐彩绘花卉纹,下部施酱釉。

●  洞口窑之“博采众长”

洞口窑在今湖南邵阳市洞口县(古称宝庆),窑厂位于资江边上,共有宋元时期窑址数十处。洞口古窑址的作坊区、取料坑、窑渣废品等四大要件的遺址罕见地得到了较完好保存,这一占地四五百亩的江边小盆地、环周边山坡依次排列数十座龙窑的巨大古窑场原貌,气势之恢宏,令人惊叹。

宋代洞口窑印花盏(图24)。盏敞口、浅弧腹,器物表面施乳浊白釉,釉面匀净;盏内壁模印花卉纹,线条规矩流畅、纹饰清晰、构图饱满、枝叶舒展,着实赏心悦目。碗心有五支钉烧痕,釉薄处、碗底露胎,胎色呈红,较细腻。

宋代洞口窑印花大斗笠盏(图25)。此斗笠盏器型硕大,造型规矩,因口沿已有残缺,经包银修复。器身通体施黄釉,釉面匀净,盏内壁模印水波纹与花卉纹,线条规矩流畅,纹饰清晰,构图饱满,枝叶舒展,着实赏心悦目。碗底露胎,胎体洁白,质地细腻。

宋代洞口窑油滴盏(图26)。此盏敞口折沿、圈足。内外施罩酱釉,盏内壁的釉面呈现出不规则的油滴图案,这也是宋元时期湖南窑场出产的茶盏中较少见的,体现了北宋建窑对当时中国瓷质茶具的模范性影响。此盏盏心见三支钉粘痕,施釉不及底, 露胎处呈铁胎。

宋代洞口窑窑变釉茶盏(图27)。此盏呈敞口,圈足。内外施罩不同色的釉,分两层颜色,从盏口到盏心依次为酱釉、青黄釉,而这两种釉的相接处呈现出蓝白色的窑变色,有一种类似星空般的神奇绚丽的色彩过渡。盏心见六支钉烧痕茶盏,施釉不及底, 露胎处呈灰白胎。

洞口窑窑变盏+匣钵(图28)。匣钵是置放瓷坯的窑具,始于六朝。匣钵的使用是制瓷工艺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使得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及良品率。匣钵内的盏为洞口窑窑变盏,盏为六瓣葵口,斜曲壁,胎薄细腻。盏内施酱釉,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兔毫状白蓝色窑变,闪闪发光,向外放射,极为美丽。

●  湘乡窑之“幽蓝神彩”

湘乡窑为宋元时期的古瓷窑,窑址位于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大富、向阳两个村交界处的瓦砾山,也称“棋梓桥窑”“瓦砾山窑”。该窑出产的器物器型主要有盘、碗、碟、盏、杯、壶、瓶、坛、罐、支座、筒座、三足炉、水盂、笔架等,胎质坚硬,其中又以各种发蓝色的窑变釉最为突出——窑变蒜头执壶、窑变梅瓶、窑变釉碗等为其代表作。

宋代湘乡窑兔毫盏(图29)。此盏敛口,斜曲壁,环底足,削修规整,露胎处呈灰黑色。盏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层均匀,温润晶莹。这只茶盏的亮点在于其盏内壁自口沿往盏内心布满密集的兔毫状白蓝色窑变釉,犹如氤氲之仙气,又如蓝天映射下倾泄而出的瀑布,十分迷人,为宋元时期中国茶盏美学风格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品类。

宋代湘乡窑兔毫双耳炉(图30)。该炉唇口、直短颈、鼓腹下垂。口沿上对称置条形系,其中一耳为金缮修复。腹下承三乳足,短小敦实。器物上半身施蓝白交融的窑变釉,下半身施酱黄釉,底部及足底露胎,胎色浅而灰白,胎质坚实细腻。

●  江永窑之瑰丽多姿

江永窑窑址在湖南省江永县井边乡(现称“千家峒瑶族自治乡”)允山玉井村。也称“允山窑”“允山玉井窑”“千家峒窑”。又因这里古代属永州管辖,故还称“永州窑”“永州允山窑”“永州千家峒窑”“江永千家峒窑”,有长条形窑址七座,出产的器物以碗、碟、盘、茶盏为大宗。胎色以灰白、灰黑、砖红三种居多。釉色以透明状青、黑、绿、黄釉居多,还有玳瑁釉、乳浊白釉等。装饰工艺多见釉下点褐彩、模印莲鱼图、模印吉祥文字(如“福山寿海”“金玉满堂”)等。江永窑的窑业风貌与广西桂林永福窑几乎一样,这显示出宋元时期湘江源头地带的窑业风貌的一致性。

宋代江永窑模印“福山寿海”青瓷盏(图31)。该盏敞口、斜腹、矮圈足。施青釉,足底露胎。盏外腹无纹饰,盏心印花开窗描绘“福山寿海”四字装饰图案,线条流畅,技艺娴熟,其字样与南宋时期福建遇林亭窑描银文字盏的描绘内容极为类似,这显示出江永窑受到过遇林亭窑装饰艺术的影响。

宋代江永窑模印“福山寿海”青瓷盏(图32)。该盏敞口、斜腹、矮圈足,器身施酱釉,足底露胎。盏外腹无纹饰,盏心印花开窗描绘“福山寿海”四字装饰图案,与图31之青瓷盏的式样一样,仅釉色不同。

我们衷心希望我们苦心虔志、上下求索而来的这些古陶瓷藏品通过这次展览以及后续的捐赠能够被更多世人所看到;我们更希望湖南历史上曾有过的辉煌古陶瓷文明不再沉寂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是被更多的后学们喜爱、研究,然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知道湖湘古陶瓷文明的熠熠光华!

猜你喜欢
青釉彩绘青瓷
浅谈宋瓷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笛
快门风景
报错恩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浅谈毡包青釉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彩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