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瓷的几个问题

2019-11-25 01:19顾田田
东方收藏 2019年10期
关键词:白瓷釉色青瓷

●  白瓷的定义

中国目前对白瓷的定义,普遍是基于瓷器的釉色,以直观可见的釉色来判断器物是否应称为白瓷。

蔡和璧在他的《陶瓷探隐》一书中将白瓷分为三种,第一种白胎白釉,白釉包括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釉;第二种施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第三种胎色非纯白,以不透明白釉来遮盖胎色以呈白色。

但观察大量邢窑瓷器后,我发现化妆土外所施釉未必只是透明釉,也有半透明釉,所以我认为白瓷的三类应该分为:一、白胎白釉的瓷器,白釉包括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釉(图1);二、施白色化妝土外施釉的瓷器,包括半透明釉或透明釉(图2);三、非白胎,外施不透明白釉的瓷器(图3)。白釉颜色可以存在一定色差,釉色白中泛青、白中泛黄等现象并不影响瓷器本身属于白瓷的划分。

除了釉色上的定义,现在对于成熟白瓷在理化上的定义更加严格。白瓷首先是瓷器,要达到瓷器的几个标准:高温石灰釉、石灰碱釉;瓷胎密度高;烧成温度高于1200℃;吸水率小于0.5%。其次呈色是白色,瓷器釉的呈色主要受到铁元素的影响,釉中氧化铁含量低于1%的瓷器被称为白瓷(不施化妆土的瓷器胎釉中氧化铁含量均低于1%;施化妆土的瓷器胎含铁量可高于1%)。

高铝低铁是白瓷的普遍特点。检测邢窑、定窑、湖田窑等白瓷样本的Fe  O 含量可知,这些白瓷胎体和釉料的氧化铁含量一般都低于百分之一。而白瓷Al O 的含量普遍偏高,在20%到30%之间。

●  白瓷的起源问题

学术界对于我国白瓷起源时期的具体判定是在不断的研究发现中循序渐进、逐步修正的,早期的判定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局限而有所失误,多年来考古成果完善了研究资料,到现今对于白瓷起源的认知不断更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南东汉遗址和墓葬相继出土一定数量的“白瓷”。这批器物胎色灰白,釉色青灰,介于当时的青瓷与后期的白瓷之间,这些瓷器的胎釉中含铁量均低于同时代的青瓷,然而又与之后的白瓷不同,因此被称为“早期白瓷”。上海博物馆对这批器物的胎釉成分测试结果显示,胎釉氧化铁含量均超过1%,其中釉的氧化铁含量在1.07%-1.48%,并不符合白瓷的标准。所以一些学者认为湖南东汉墓中出土的这批器物应该是湖南湘阴窑所烧的高质量青瓷。这批瓷器虽然不符合成熟白瓷的标准,但已具有早期白瓷的特点。

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了一批瓷器,被认为是白瓷,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釉层薄,虽然与成熟白瓷存在一定差异,但已经与当时的青釉有了明显区别。范粹墓“白瓷”釉质未经化验,不能判断为高温釉,所以一些日本学者(包括小林仁、森达也、龟井明德等)认为该处窑址与邺城地区北齐墓葬出土的铅釉陶之间存在共通性,怀疑范粹墓出土器物为低温釉陶,认为可能是铅白釉陶器。小林仁明确提出北齐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温白瓷。这种观点有一些片面性,还需更多资料证明。

1959年,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了一些白瓷。这批白瓷白胎白釉,瓷土经过淘洗提炼,白釉洁白莹润,略微泛黄或泛青,釉层较青瓷的釉层薄,有的釉层厚度只是青瓷釉层的一半左右。可见,隋代时的白瓷已经相当成熟了。

东汉白瓷应当属于早期白瓷,而真正的成熟白瓷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是可信的。

●  青瓷白瓷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白瓷是单独起源的,与青瓷是独立发展的两个系统,这些学者举出的理由既有原料和烧造工艺的原因,又有当时政治、宗教等社会的综合因素。

由于北方早期也烧青瓷,很大可能是在烧造青瓷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青瓷的质量,通过采用高铝低铁的瓷土,并且不断淘洗,降低胎釉中铁的含量或施加白色化妆土等途径来使青瓷逐渐发展为白瓷的。

自北朝青瓷在我国北方烧制成功之后,制瓷工艺有长足发展,例如,原料的精挑细选、炉温的升高和控制,施加化妆土等。1975年,在河北磁县发掘的北齐左丞相文昭王高润墓中出土了两件瓷碗,口部均露出了化妆土。这表明北方地区在北齐时已经使用化妆土。化妆土经提纯、淘洗和陈腐后,有效去除了铁、钛等呈色成分,因此,化妆土的施加,不仅可改善胎体的粗糙表面,还可改善釉的呈色效果。

●  南青北白的原由

南青北白的格局大致形成于南北朝后期。虽然说南青北白,但并不是北方不烧青瓷,南方不烧白瓷。比如北朝时的淄博寨里窑曾烧青瓷。关于南方白瓷是否存在,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提及四川大邑烧白瓷,但是未找到明确的大邑窑址,也有人认为大邑窑就是邛窑。景德镇五代烧造白瓷的窑址是目前南方找到最早的白瓷窑址。

至于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南北制瓷原料不同。我国北方各窑区附近所产原料大多是质量较好的黏土,而且多为二次沉积黏土,它是一次黏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或雨水、河川的漂流转移到其他地方再次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在漂流过程中,石英砂由于颗粒大而逐渐沉降,黏土本身也经摩擦变细,所以二次黏土较一次黏土可塑性强。这类黏土除可塑性强的特点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铁、钛等呈色元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南方瓷土,这使得使用这类瓷土烧制的瓷器胎色发白。

第二是燃料与温度的原因。我国北方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唐晚期已明确被用作烧瓷的燃料,温度的提高与稳定提高了烧造白瓷的成功率。这也是为什么早期邢窑白瓷泛青而定窑白瓷泛黄的原因,由于邢窑烧造瓷器的燃料是木柴,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中的铁元素与氧气合成氧化亚铁,所以邢窑的釉色白中泛青;而定窑在宋代有了新的燃料,即用煤,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铁元素与氧气形成三氧化二铁,使得釉色微微发黄,出现了象牙白色。关于窑炉温度,我曾在邢台的邢窑遗址博物馆见到当时的窑炉遗址,五个窑炉连在一起,互相提高温度,促进白瓷烧成。

第三个原因是审美差异的影响。青瓷在南方已经形成了审美习惯,这大概也是陆羽偏爱青瓷的原因。北方受到其他民族的审美影响较大,比如北方少数民族喜欢金银器,银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瓷的造型和颜色。带有契丹特色的邢窑皮囊壶也是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北方人的审美,北魏时期盛行弥勒信仰,崇尚白色的影响,北朝时期皇室、士庶和百姓,也崇尚白色。

第四个原因是社会原因。北方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手工业尤为衰落,而南方青瓷已经占据市场。北魏孝文帝时期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北方地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制瓷业发展起来,在新的瓷器市场,更易形成新的风格,所以白瓷在北方占据了一席之地。

白瓷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影响。白瓷是彩绘瓷器的基础,它的出现促进了青花、釉里红、斗彩等彩瓷的出现。一些白瓷窑口在制作工艺上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其他瓷窑的发展。

(作者顾田田系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生)

猜你喜欢
白瓷釉色青瓷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笛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报错恩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