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婷婷
(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江苏南通 226004)
很多特殊学生一旦度过义务教育阶段就无法升学,因为特殊学生的生理及其他方面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大部分特殊学生无法从事普通的职业,一部分特殊学生在毕业后无所事事,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引导而走向犯罪道路。现阶段,对特殊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德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教育工作常态化、生活化,使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使每位学生都能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1]。教师需要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针对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思考如何渗透德育思想,从正面影响学生,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定的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坚持真理的思想,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教师要按照实际情况,树立标准化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口算除法时,教师应坚持“以旧带新”的原则,选择矛盾冲突学习法导入新知识,并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算过程中“一步错,步步错”的情况,使学生保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口算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在提升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基础上,统计学生的计算速度,并开展一系列比赛活动。教师可将4名学生作为1组,设置 5道口算题,让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教师应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避免抄袭,明确学生遵守规矩的意识。再如,在对盲生进行教育时,教师可以根据盲生现阶段存在的认知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盲生的实际生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理论课学习,最大限度地提升盲生的核心品质能力。
第一步,创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和切入点[3]。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毫无生气的传统教学模式。第二步,完善和丰富研究性学习方法,采取实践性学习,坚持以活动为导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实践学习环节。与此同时,教师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德育工作限制在课堂上,而应将德育工作与课内外教学相结合,适当开展课外数学活动,以更好地渗透德育工作。对于盲生或一些存在肢体障碍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保证趣味性、实践性,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融入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实践的机会。随着特殊学生年级的增高,数学学习的难度逐渐提高,但大部分特殊学生基础薄弱,遇到问题时容易放弃[5]。为了使特殊学生树立自信,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当学生答错题目时,教师应告诉他们,即使这道题做错了也没有关系,只要愿意主动尝试,就值得夸奖。例如,在教学分数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画一画、写一写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分数,掌握分数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五名学生组成一个整体,其中每名学生在集体中占五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公平”这一理念,告知学生,在与人相处时要做到“公平”,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多拿多占”,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同而自卑,要自信地生活,积极地学习。
数学学科有其独立的体系、规律和特点,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有机结合德育工作,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特殊学生的学习问题,应用科学的数学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面对特殊学生,教师应采取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充分融入德育思想,不断钻研、创新,充分挖掘这些因素,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