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的起源

2019-11-26 09:38焦毅
军事文摘 2019年24期
关键词:野生植物谷物野草

文 焦毅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200多万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毫无保障的生活,在无休止的狩猎动物和采集野果中寻求生存。饥饿难耐时,也会吃一些腐食。进食的时候,还需要提防其他猛兽,避免沦为别人的腹中之餐。为了生存,他们不断迁徙、居无定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时代被称为狩猎采集时代。

有了谷物,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人类开始种植谷物,一日三餐有了着落,人类逐渐进入到一种定居的生活方式,并开始驯化畜禽等动物,这个时代被称为农耕时代。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饮食结构其实一直以肉类为主,也就是以脂肪和动物蛋白作为主要能源。

进入农耕时代,人类的食谱开始出现大量的谷物。碳水化合物在饮食结构中的占比猛增到60%,而脂肪的占比则大幅度下降到20%。简而言之,谷物吃得多了,肉吃得少了,这与过去几百万年发生了颠倒。这并非都是好事,多素少肉,加上熟食烹饪,人类牙齿的咬合力明显下降。随着糖类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增多,容易在酸性环境中生存的致龋细菌在口腔中“安营扎寨”,蛀牙率要高于原始人。

谷物的驯化

被驯化以后,本是“同宗兄弟”的谷物和野草的命运开始分化。野草是没人管的流浪儿,苦出身,只能自谋生路。种子离开植株后,随风顺水,听天由命,存活概率低。所以,野草一般会以种子数量取胜,一粒野草种子能够结出成千上万个后代种子。而谷物被驯化以后,则过上了“小少爷”一样的生活。农人会为它们播种、耕地、浇水、施肥、除草。有了人类的精心呵护,谷物不再像野草那样拼命“生娃”,开始优生优育,生出来的米娃娃数量少,个头大。

野生植物有一种很特别的落粒基因。种子在成熟之后,会从植株上自然脱落,掉落到地上,待到来年再萌发生长。但每1万~10万棵野生植物中,就会有一株落粒基因发生突变,变为不落粒基因。这次让植物“断子绝孙”的基因突变,却是人类的重大利好。

先民们将这些不落粒的植物种子收获下来,带回家里,种到房前屋后。就这样,将落粒的野生植物驯化成不落粒的栽培谷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祖宗们不断地调整植物变异,选择他们喜好的那些谷物品种(味道好、产量高、易采收等),保留下来下一年接着种。

谷物与价值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驯服了谷物,同时,谷物也在“驯服”人类,文明就在适宜谷物生长的地方繁衍绵延数千年。亚洲主要种植水稻,欧洲主要种植小麦。有学者研究发现:水稻和小麦可能是欧亚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水田需要一个精细的灌溉系统,而这个灌溉系统是个庞大的水利工程,需要大家一起来修建完成,这就需要各户人家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水稻种植后,水从上游的田地流向下游的田地,农民之间需要就水流的管理达成一致,需要更多地关注别人,学会妥协,这促进了亚洲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小麦种植则不太需要这样的合作。这种耕作方式允许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并且随着时间流逝,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准则。

起源地之争

很多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依据是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我们发掘出了7000年前的稻谷堆积层,据此认为早在7000前华夏先民就开始种植稻谷了。然而也有国际学者认为印度发现了很多野生稻种,水稻应该起源于印度。

谷物的起源地在育种领域非常有价值。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能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有着很丰富的野生水稻种质资源。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有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1970年,他在海南发现了一株很特别的雄性不育野生稻种,终于实现了水稻“三系”杂交育种方案,培育出第一代杂交水稻。

猜你喜欢
野生植物谷物野草
五寨燕麦晋粒康“边煮边发芽”的神奇谷物
小心野草
保护野生植物的意义及路径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公布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一束野草
一束野草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