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的多维审视

2019-11-26 06:04李根张晓杰高嵘
体育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价值观

李根 张晓杰 高嵘

摘 要:運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对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表明:从历史上看,国际奥委会一直重视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应运而生,旨在鼓励青少年参与运动并践行奥林匹克价值观。该计划编写生动详实的教学手册,并在世界各国通过多种活动开展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该计划的实施具有运用新颖多元的教育活动、提倡教育生活化、重视采用仪式和符号等特色。解决该计划教育内容的统一性、教育主体的协调性等问题,将有利于该计划的后续发展。

关 键 词: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5-0027-08

Abstract: By applying literature data and case study,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rom the history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as been valuing th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education; whi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timely, aiming at encourag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nd practice Olympic values; this program compiles a vivid and detailed teaching manual, and has achieved a good effect in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by developing education practice via various activ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gram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applying novel and diversified education activities, advocating to blend education into life, valuing the use of ceremonies and symbols etc; while carrying out an analysis on such issues about this program as education content unification and education subject harmony, will provide ideas for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this program.

Key words: Olympic education;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独具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逐步形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与其他国家相比,“北京模式”在文化和组织上体现东方特色,开创性地将奥林匹克传统与东方教育传统的某些方面有机结合,为其他国家提供可供借鉴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1]。其中一些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也为奥运教育的开展留下了宝贵遗产[2]。而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作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部分,持续实践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2018年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北京冬奥组委共同制订《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把推动奥林匹克教育视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在全国进行开展。计划指出,要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文化活动、组织冬季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资源研发、加强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等方面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开展[3]。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国内外现有的奥林匹克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性梳理,为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国际奥委会从2007年开始启动了一个庞大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OVEP)。该计划不仅包含推广价值观教育的教材和课程资源,同时还在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各类实践计划和项目,影响力相当广泛。而在国内,针对该计划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少见,有研究针对计划的实施历程、发展特征、组织协作等问题进行了概述[4]。然而针对该计划的教学内容、具体实践、效果评价以及在中国环境下该计划的借鉴意义等问题,还有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立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背景,对国际奥委会开展的OVEP进行多维度审视,并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提出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1 OVEP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1.1 奥林匹克教育推行的历史背景

从历史上看,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由来已久。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源自古希腊的身体教育传统,在顾拜旦等先驱的推动下又得以拓展和普遍化。顾拜旦在复兴奥运会时就大力倡导要将教育价值与体育实践相结合,通过体育来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与社会品质。顾拜旦的教育理念呈现出五大特征:强调体育教育与智力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强调身心和谐、强调道德约束与竞技成绩同等重要、强调体育中的业余主义、强调和平国际主义的力量。这些理念,奠定了之后奥林匹克教育的思想核心。国际奥委会也从第一版的宪章开始,将教育青少年作为奥林匹克实践的基本原则[5]。

此后,國际奥委会逐渐通过建立相关组织和开展实践计划的方式推动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德国人卡尔·迪姆(Carl Diem)在1961年创建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以促进奥林匹克的研究与教育事业。1964年,奥林匹克青年营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开营,为全球青少年提供文化交流和教育促进的机会。1983年,国际奥委会形成决议,号召各国家奥委会创建自己的奥林匹克学院,在本国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理念。2000年,国际奥委会新组建“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2007年,国际奥委会在第119次全会中通过创建青年奥运会(YOG)的决议,专门在青少年当中开展文化交流与教育活动。此外,国际奥委会的下属机构,如团结基金、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奥林匹克博物馆等都具有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职责与任务[5]。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全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城市化的区域且在不断增长,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青少年运动不足、肥胖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体育组织通常更多关注精英体育的议题,而较少参与到大众体育的工作当中。在国家层面,虽然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体育发展政策,但较少有国家规划促进体育参与的战略。同时,新兴生活方式的增多,以及商业化氛围浓厚、兴奋剂问题频发等奥运会自身的负面因素也使得奥林匹克对新一代青少年的吸引力下降,奥运会自身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挑战[6]。因此,国际奥委会在前任主席罗格的设计下,先是创建了青年奥运会,试图重塑奥林匹克在下一代当中的教育榜样。然而,青奥会面对的人群毕竟有限,并且奥林匹克价值观念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在传播时常常被误读和稀释,青奥会的活动并不足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奥林匹克的价值理念[5]。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新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工作开始被国际奥委会提上议事日程。

1.2 OVEP的发展历程

2005年,国际奥委会决定通过有教育意义的价值观计划来实现全球青年战略并履行社会责任。2005年11月,国际奥委会的教育专家研讨会在瑞士洛桑举行,会议就建立新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议题进行了研讨,对其目标、预期成果以及可能的实施战略达成共识[7],并提出了“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念,且围绕这一理念决定推动覆盖面更广、教育性更强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此次会议上,国际奥委会接受了ISM董事长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供的为期4年的活动经费赞助,丰厚的资金赞助使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有望在全球范围得以实施[4]。2006年1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批准OVEP项目正式启动。同年10月,在第5届世界体育、教育和文化论坛上提出了开展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手册的编写工作,随后该手册由奥林匹克教育文化和教育工作组实施并完成,并于2007年经国际奥委会文化和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通过[7]。于是,一个新的大型奥林匹克教育项目——OVEP在国际奥委会的大力推动下得以开展。该计划的教育对象是全球各国家和地区8~18岁的青少年,教育目标是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并践行奥林匹克价值。奥委会在谈及这一计划时显得很有信心:“作为全球青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OVEP期望能够维护青少年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最终促进奥林匹克价值观的传播。”[8]

在OVEP教学手册的理论指导下,项目的测试与实践工作也开始在全球各国家和地区有条不紊地展开。2007年7月,项目在英国切姆斯福德的第21届世界童军大露营活动进行了第一次实践,大约有28 000名14~17岁的青少年参加此次活动。2008—2010年,在非洲、大洋洲和亚洲成功举办了10个OVEP项目培训师的学习班,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标志着该计划试运行阶段成功结束。2011—2014年,为了实现OVEP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实施,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开展了OVEP的项目实践,并将其纳入到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教育网络中去。正如《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所明确指出的:“国际奥委会将全力支持OVEP,同时加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将OVEP纳入到全世界更多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当中。”[4]这也预示着,国际奥委会正试图在全世界范围内让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OVEP教学手册较少针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的差异化考量,致使计划执行的效果不尽完美[7]。为了进一步实现体育同教育和文化的融合,让学习变得有趣和充满活力,国际奥委会于2016年8月推出OVEP教学资源的重新修订版——OVEP 2.0。该资源重新塑造并丰富了教学的故事、测验和活动等新资料,包含了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活动指南、清单和资源库,从视频到案例研究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资源,以便更好支持教师和工作者在学校内外提供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相关课程。同时,为通过更多多样性的活动激励年轻人,新版本还提供了独特的互动平台——奥林匹克之旅,培养学童的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并鼓励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9]。

2 OVEP的主要内容

OVEP的主要内容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其一为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手册编写,其二为OVEP在各国进行的实践项目[10]。

2.1 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手册

国际奥委会推出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的教学手册《传授价值: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手册(Teaching Values: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Toolkit)》,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丹娜·宾德(Deanna L. Binder)教授担任主编,集合了来自各大洲总共15位奥林匹克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撰写。作为价值观教育计划的主要教学资源,该手册的线上英文版本被放在国际奥委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供免费下载和使用。除去手册,该教学资源还有配套的教学视频与DVD光盘,为教育计划的推行提供全方位材料支持。该手册的编写还具有一些重要特点:这是第一本由国际奥委会官方主导编纂,并使用了国际奥委会logo与标志授权的奥林匹克教育手册。同时,该手册还使用了相当多奥委会自身的照片与档案资料,也允许各国免费向奥委会申请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坊的支持和协助[11]。这些特点都显示,国际奥委会十分重视这一计划的推广和实践。

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手册的英文线上版本共134页,其初衷在于为全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展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教学材料。手册内容分为5个部分:(1)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导论介绍;(2)通过象征符号与仪式体验价值观;(3)通过运动和奥运会分享价值观;(4)五项教育的价值观;(5)实施的工具等。

在第一部分的导论介绍中,首先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建立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奥林匹克宪章中的首要内容。手册点出了奥林匹克主义针对教育的5项价值观念:奋斗中求欢乐、公平竞争、尊重他人、追求卓越、身体意志精神的和谐。这5项理念基于奥林匹克的基本原则提出,同时也是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的核心主题。导论也提出了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注重多学科交叉、多种形式混合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奥林匹克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实践仍然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青少年来说,奥林匹克的价值观不是自动获得,而是通过教育习得。这也对老师、教练、政府管理者等教育实践群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需要通过组织青少年的参与、学习与体验等多种方式,最终达成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在第二部分中,手册强调了通过多种形式的象征符号与仪式,让青少年学习、体验奥林匹克价值观的重要性。象征符号与仪式是奥林匹克文化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促进奥林匹克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诸如奥运五环、旗帜、颂歌、格言、火炬接力、开闭幕式等都是奥林匹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和仪式,青少年在体验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能在真实环境中理解和内化奥林匹克的价值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教育活动十分丰富,然而设计精细、程式化较强的“仪式”和“节日”类活动较少[2]。手册中的这一部分内容,能够为北京冬奥会的教育工作提供启发。

在第三部分中,手册着重阐述了在体育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实践中习得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必要性。OVEP的特色在于广泛采用通过身体活动的教育,只停留在课堂讲授层面的教育决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鼓励所有人平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而并不因为性别、种族、宗教信仰以及身体是否有障碍等情况对任何人加以排斥。同时,奥运会的举办创造了一个集中的环境和机会,来促进奥林匹克价值观的传播。通过举行比赛与共同生活,各地区的人们一同学习、分享奥林匹克的价值观,同时也加深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人文关怀[8]。

在第四部分中,手册针对5项教育的价值观(奋斗中求欢乐、公平竞争、尊重他人、追求卓越、身体意志精神的和谐)分别进行了专题式介绍。这一部分不仅就5项教育价值观的渊源和概念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运用案例、人物小传、历史故事等方式进行了更生动地阐释,并且设计了一些活动与教学形式,期望让青少年在具体的参与和学习中得到教育。在第五部分,手册设计了一些必要的辅助教育方法、手段与材料。在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中,可以适当开展奥林匹克日、周的主题活动,提升当地学校或社区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了解与熟悉程度。可以颁发参与证书、优秀者奖项给活动的参与者,提升当地人群对奥林匹克活动的兴趣和关注度。同时也可以分别给教练、家长与青少年提供活动的资料卡片,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参与活动的内容与意义[8]。

2.2 OVEP在各国进行的具体实践

以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手册为教学资源,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已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具体的实践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这些项目分别由各国的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学院以及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等机构进行推动和开展[12]。参与这项实践的国家分布在世界各大洲,既有欧美等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加拿大),也有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如危地马拉、布隆迪、塔吉克斯坦)参与,针对不同发展情况的国家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12]。

OVEP计划在各国的实践内容十分多元和丰富,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奥林匹克文化与知识的讲座与工作坊;(2)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活动开展;(3)奥林匹克节和青年营等主題活动;(4)相关文化与艺术类活动;(5)各类知识和运动类的竞技比赛。各国实践活动多以中小学为主要平台进行辐射,强调OVEP的实施与当地的基础教育体系进行对接,将课程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同时,OVEP的教育也十分注重根据当地特点因地制宜,结合各自国家参与奥运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知识讲授与活动设计。例如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就将自身参与奥运的历史融入到教育内容当中,并把教育资源翻译成塔吉克文和俄文,便于当地学生接受[12]。

一些国家的OVEP项目实践十分具有特点和借鉴意义,不仅利用了新的科技手段,同时也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危地马拉的奥林匹克学院组织了奥林匹克主题的电影论坛,通过观看和讨论电影的形式学习奥林匹克价值观。电影主题都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关,选取如《光辉岁月(Remember the Titans)》、《冰上轻驰(Cool Runnings)》等影片播放。在观看后,组织观众讨论、发现电影中的正面和负面价值观,提升他们对于奥林匹克主义的兴趣与了解。电影面向12~18岁的人群,其中包括运动员和学生,每次的参与者在150人。活动定期在全国各地轮流举办,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12]。

有国家通过举办比赛和模拟奥运会的形式进行OVEP的计划。爱沙尼亚组织学生筹办了完整形式的模拟奥运会,其中包括运动比赛、开闭幕式、圣火传递、国旗国歌、宣誓、颁奖仪式、设计吉祥物、文艺表演等元素,让学生全面地领略奥林匹克的魅力。法国、多米尼克、塞浦路斯等国家组织奥林匹克训练营和主题活动。与模拟奥运会类似,这种在参与和生活中学习的教育方式,不仅结合了重要的仪式和象征符号,更在体验式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传递了价值观。波兰和乌克兰围绕奥林匹克的主题举办文学和知识性的有奖竞赛,在竞争中激发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的兴趣和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土耳其等国结合新的科技手段,将奥林匹克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线上课程与资源,通过网络扩展资料的丰富程度与受众面。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也设计两套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展开有关兴奋剂和伦理问题的教学,倡导在运动场内外都要实践健康的竞争观念。斯洛文尼亚也与之类似,建立奥林匹克公平竞争学校,提倡积极、尊重、和平、道德的运动精神[12]。

另外,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在国际上收获了广泛好评,其经验也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2007年,国内外专家在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上提出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其主要由“政府承担主责、建立管理体系、组织专家团队、典型项目推进、融入教育秩序、以姊妹校交流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等内容所构成[13]。其实施利用首创的“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和“同心结交流活动”教育活动辐射周边,并以广泛深入的“奥运志愿服务教育”与宣传教育活动为依托,广泛开展多样的活动形式,取得良好效果[14]。到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共2 200余所学校、全国40多万所学校参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工作中,并与世界16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姊妹校交流活动,共有200多万师生参与其中[13]。以首都体育学院团队为代表的奥林匹克教育团队,深入市区和边远山区各级各类100多所学校、社区等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巡回指导和演讲,受到广泛好评。团队也组织编写了《奥林匹克中小学教育读本》等教材,并设计奥林匹克教育大型展览,在首都各高校广泛展出,受众将近百万人[15]。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依存中保障自身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已成为重要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北京模式”较好地平衡了普遍性和地方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促进了多元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发展[16]。国际奥委会官方刊物《奥林匹克评论》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它使奥林匹克价值观在中国的传播范围超过了世界任何地方。”[17]这些宝贵的遗产和经验,都构成了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3 OVEP的主要特色

3.1 教育活动形式多元,包含运动、文化、艺术等类型

与其他教育实践相比,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应用的教育形式和活动十分多元。这种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广泛运用各类体育运动、文化、艺术等活动形式。通过举办模拟奥运会、体育节、知识竞赛、创作比赛、参观博物馆、青年营体验、讲座研讨、创意设计等多种活动方式,在各种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全面教育。传统课堂教育注重语言和文字的表达,但对于价值观的传递则缺乏体验与感知。而OVEP的设计则更强调知行合一、寓教于乐的理念,注重多个教育维度对价值观培养的综合影响,让青少年能从亲身参与中获得启发和乐趣,从而实现更加深入的教育。

同时,多元教育形式的实行也与奥林匹克价值观从奋斗中求欢乐、公平竞争、追求卓越、尊重他人等理念相契合。只有在多种类的集体参与、体验和竞争的活动当中,才能真正学习和领悟这些具体的价值观念。课堂知识学习更多停留在知识层面,对于价值观的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如同奥林匹克研究学者Naul[18]针对奥林匹克教育的分析一样,奥林匹克教育蕴含着知识导向的方法、经验导向的方法以及身体成就导向的方法。知识导向的方法采用历史和材料解释奥运的价值观,经验导向运用课内外的各项游戏、运动、艺术活动体验价值,身体成就的导向则使用竞技和运动的方式强调追求卓越和尊重等价值的重要性。OVEP所采用的多元化教育活动形式,涵盖了以上3种不同的导向。另外,这一特点还有利于OVEP的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各学科教学结合与衔接。例如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戏剧等课程都可以和OVEP的各项活动相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2 教学方式和手段新颖独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OVEP重视采用新颖、有创意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手段中,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与风格。若教师水平高,课程开展的效果自然好;若教师的能力有限,课程质量就会受到较大影响。OVEP的实践除了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外,还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在一些教学场合中,可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让他们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例如OVEP教学中广泛采取讨论、争议解决、角色扮演、劃分小组的方式来强调互动。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加强互动,并锻炼其思维、倾听与表达的能力。老师则起到辅助作用,并将不同的讨论内容整合到一个主题中,引领教学进程。争议解决则利用一些议题的争议性和矛盾性,让学生对一些价值与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探究做出选择之后可能发生的后果。这种方法强调辩证的思维,对于价值观的学习非常有效。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并能通过情景的制造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划分小组的方法则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学习团队协作、沟通、尊重他人的能力与价值观[8]。

这些新颖和独特的教学方式,都注重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同时,这些多元的教学手段也十分有利于针对“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培养,而不单纯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即便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OVEP的教育也强调更多运用案例教学,以讲述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价值观,注重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此外,OVEP的教学也强调应用新的科技手段。例如把奥林匹克教育的教学课程与资源放到线上,在网络上展开学习和讨论,扩大OVEP的受众。同时采用电影、视频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奥林匹克文化的兴趣。

3.3 注重仪式和象征符号的运用,提倡教育生活化的取向

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OVEP同样非常重视仪式和象征符号的作用。在教学资源中,国际奥委会不仅使用很多之前没有用过的奥运版权和商标,还特别强调对于奥运会的五环标志、开闭幕式、颂歌、宣誓、格言、会旗等内容的学习。教学手册中专门设置一章内容,介绍这些奥运相关的仪式和符号。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上讲,仪式是形式化的,具有固定风格并一再重复的形态,人们会在某些特定地点与时间举行仪式。对人类来说,随着我们能使用仪式和象征符号并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文化才能够随之产生[19]。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开闭幕式以及五环、奥运格言、会旗等内容,都属于奥运的仪式与象征符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在奥林匹克文化中,它们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它们纳入OVEP的教育计划,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奥运文化,更能帮助塑造和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另外,OVEP提倡一种“生活世界导向(life world orientation)”的教育观,力图让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这种将教育生活化的倾向,将青年与儿童在体育和生活中的体验与奥林匹克主义结合起来,更加凸显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生活世界导向的教育方式注重将奥林匹克价值观融入到每天的社会经验和生活世界中,将文化教育、体育参与和终身生活体验有机融合起来。教育者们已认识到奥林匹克教育是一种理想追求,是一种生活主张[13]。例如公平竞争、追求卓越、身心意志共同发展等价值观,虽然是在奥林匹克和运动竞技的背景下被强调,但是将其放到日常生活中则对青少年具有更广泛和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奥林匹克的价值观不局限于体育运动当中,而是要通过教育在一代人心中打下烙印,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践行奥林匹克的价值观念。

4 对OVEP的批判性思考

4.1 教育内容的统一性:普世性与在地性,独立性与依赖性

作为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教育实践,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自然面临着如何在不同国家和环境中开展工作的问题。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巨大,怎样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使计划的推展都能行之有效,这不仅与具体的实践策略相关,更涉及到价值层面的议题。奥林匹克价值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世性?这项教育工作在不同文化的国家中开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本土化的工作?这些问题无疑是OVEP实行中隐含的竞争难题。有学者指出,奥林匹克教育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地域以及不同年代都有着各自的体现和要求,不仅需要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其重点也需要更新和调整[20]。

奥林匹克主义有伟大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光辉,但实践并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而存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取得理想与实践的平衡就尤为重要。实践项目在一些地区的推行中也凸显了奥林匹克价值观中可能隐含的内在矛盾:奥林匹克价值观中奋斗中求欢乐的价值观如何与追求卓越保持内在一致?是否存在一些群体渴求超强表现,而另外一些人仅仅强调重在参与[21]?对于追求卓越的价值观,精英选手更有可能接受这样的价值取向,而对于一些地区的(特别是不发达区域)人群来说,能有机会接触体育就已不易,参与体育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或许更为重要。

有学者谈到,奥林匹克的价值观在跨文化语境之间的传播和践行是十分困难的。毕竟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过程哲学,而不是完整的意识形态叙事,经过解释和传递之后容易发生变形和消解[5]。例如在布隆迪这样饱受战乱的国家中,如何利用体育促进当地的和平和建设,并让奥林匹克这个稍显陌生的文化让当地人能够理解并在教育中产生效果,都是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在OVEP的实施过程中,既需要反映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普遍价值,又需要根据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情况因地制宜,以便更好地实现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本土化。

在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本土化过程中,如何在与本地社会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保持自身价值追求的独立性,也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奥林匹克教育要和当地的基础教育系统做到良好衔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因在于体育教育在每个地方得到的重视程度都不尽相同。例如德国、新西兰等国在基础教育层面具有相对健全完善的体育教学系统,能够较好地理解与运用各类导向的教育方式来促进OVEP的教学,老师也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相关指导。然而在一些国家,体育教育在中小学中处于相当边缘的位置,甚至并不存在。因此,一些具有良好体育教育基础的国家可能更有能力与OVEP进行整合,而基础欠佳的国家则可能更依赖于OVEP对当地体育教育的帮助。另外,奥林匹克的价值观教育强调公平竞争和尊重他人,追求男女平等,但有的国家在发展体育的过程中则更注重发展男性的运动技能,轻视女性的运动开展。这便使得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在当地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很难在当地促进开展体育运动的同时保证自身的价值追求。

另外,不同国家对于体育观念和认识的不同也会导致对OVEP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有学者就认为,OVEP的教材过于强调生活世界的导向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而体育教學的中心更应该集中在身体活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上[10]。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可能会在体育教育和OVEP的实行之间保持距离,也不太可能从行政层面给这一计划提供全面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虽保持了自身的完全独立性,但也可能变得难以维持。因此,面对各国多元且充满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OVEP的实施显然还任重道远。在推行的过程中,需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合到当地的教育系统中,从而为奥林匹克价值观提供一个与当地体育环境对话的平台,在互动和交流过程中不断传播和丰富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内涵。

4.2 教育主体的协调性:成效与问题

OVEP作为国际性的奥林匹克教育项目,其实施过程中必然涉及不同的教育主体,那究竟由那些主体来开展教育活动,各个主体之间如何分工协作,并协调主体间的责任、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都成为OVEP顺利实施的关键。纵观OVEP实施的全过程,其教育主体宏观层面涉及国际奥委会等跨区域组织对实施工具、策略、资源的调控,中观层面涉及国家奥委会所发挥的纽带作用及各国政府在政策资源方面的支持与供给,微观层面则涉及体育俱乐部、学校、青年活动营、教练、培训师等主体的工作与实践。

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OVEP在国际奥委会的大力推动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将项目实践纳入了“联系学校项目网络(ASPnet)”和《优质体育教育政策指南》,并将其逐步带入到学校课程中。与此同时,OVEP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各国家奥委会的支持与协作。一些国家奥委会与高校、奥林匹克学院展开合作,开展OVEP的相关体育课程和研讨会。例如:2009年6月,约旦奥林匹克委员会与约旦大学和哈希姆大学合作,将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纳入院校的体育课程。2017年11月,欧洲奥协于立陶宛德拉肯恩凯进行了以“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培训,共有来自德国、意大利和爱沙尼亚等9个国家近900余名学校教育者参加培训[4]。另外,一些国家奥委会与一些国际组织开展跨领域及跨境合作,例如:2010年11月,赞比亚奥林匹克青年发展中心与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进行跨领域合作,将OVEP纳入全球青少年国际发展营地,来自博茨瓦纳、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东道国)的6个国家代表团共80名青年参加了此活动。

然而,OVEP的實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教育主体不清的问题,进而限制了项目的实践效果与进展。首先,国际奥委会作为非政府组织,从制度上很难对主办城市政府提出教育方面的硬性要求,这可能会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失去政策和资源上的优势。另外,约旦、新西兰和津巴布韦奥委会都曾指出缺乏经验丰富的培训师、足够的项目预算以及有效的过程监测与成果评估均会影响OVEP的开展效果[7],这也侧面反映出OVEP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分支机构来统筹人力、资金以及评估工作,致使管理较松散,不利于项目的持续发展。因此,OVEP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全球项目,还需要有更具效率的组织来进行人、财、物的统筹与协调,并为国际奥委会、联合国及各国奥委会等组织之间提供更便捷的沟通渠道,加强彼此的互动与联系,以便更好地实践自身工作。

4.3 中国环境下实践奥林匹克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首先,中国语境下的奥林匹克教育往往避谈价值观和奥林匹克主义,而是强调奥林匹克精神,其内在原因值得思考。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被作为指导思想被详细解释和定义,并被看作是奥林匹克实践的原则和依据。而奥林匹克精神则仅在奥林匹克主义解释中的其中一条被加以提及,强调其内涵为“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可以说,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涵更为广泛,在奥委会和国际上的使用和讨论也更多。而在中国,情况则恰好相反。究其原因,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积极的教化意义,而奥林匹克主义则更多被倾向于认为是进行讨论的学理性概念。前者可能更方便在教育活动中去推行,其针对性效果更加简洁明了、易于操作。而后者则偏向于理论探讨,更多在学术研究中涉及,故在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和实践中也较少被谈到。

其次,OVEP的全球传播中相当注重国家奥林匹克学院的功能,而在中国这个机构发挥的作用不大,在这方面也存在着改进的空间。国际奥林匹克学会的网站上显示,中国在1992年就注册了国家奥林匹克学院,联系信息与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相一致,多年来很少以实体建制的形式出现。据统计,当今世界共有149个国家或地区成立了奥林匹克学院,与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形成联动体系,其中有不少在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大环境下,未来中国也有必要开展体系化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奥林匹克学院的发展与实践。具体来说,奥林匹克学院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在政府主导的框架下,尝试“由下至上”和“以点带面”的模式。不追求大规模大投入的一次性活动的开展,而是根据各地区文化进行深耕,开展“小而美”式的兴趣学习。广泛采用电影、展览、讲座等生动形式,并利用新媒体等科技手段进行传播教育,力求保证教育实施的持续性和生命力。同时也可以依托国内具有优秀体育学科的院校推动学院发展,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与当地社会的互动与沟通,走可持续性、本土化以及教育生活化的发展路线。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奥委会的OVEP应运而生。在理论层面,计划通过详实的教学手册对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进行多维度的阐述;在实践操作层面,则利用不同发展情况国家的经验对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进行了系统性指导。通过多元的教育活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运用仪式和象征符号,提倡教育生活化,注重教育实施的普世性与在地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相互竞争和共存,能够更好地促进了全球青少年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并广泛传播和实践了奥林匹克价值观。而针对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能够在教育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为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更好地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持续发展。这样的工作有利于激励中国青少年体验卓越、尊重和友谊等生活价值观,并进一步扩大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力。相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凭借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良好契机和相关团队的不懈努力,奥林匹克教育能够继续为中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培养做出自身的宝贵贡献。

参考文献:

[1] 包苏珊. “北京模式”的奥林匹克教育——东方特色和发展中国家模式[J]. 教育科学研究,2007(12):18-20.

[2] 耿申. 北京“后奥运教育”方向及南京青奥教育的承接[J]. 教育科学研究,2010(12):5-10.

[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EB/OL]. [2019-02-10]. http://www.moe.gov. cn/srcsite/

A17/moe_938/s3273/201802/t20180227_327878.html.

[4] 李淦,王润斌. 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8(1):54-58.

[5] 王润斌,贺冬婉. 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发微与实践达成——康斯坦丁诺斯·乔治亚迪斯教授学术访谈录[J]. 体育与科学,2016,37(2):7-12.

[6]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bout OVEP [EB/OL]. [2019-02-06]. https://www.olympic.org/olympic-values-and-education-program/about-ovep.

[7] IOC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 (OVEP) Progress Report-2005-2010 [EB/OL]. [2019-03-15].https://stillmed.olympic.org/media/Document%20Library/OlympicOrg/Documents/Conferences-Fo rums- and-Events/Conferences/IOC-World-Conference-on-Sport-Education-and-Culture/Olympic-Values-Education-Programme-OVEP-Progress-Report-2005-2010.pdf#_ga=2.189026027.132466375.1552897571-513392689.1548727632.

[8] DEANNA B L. Teaching values:An Olympic Education Toolkit[M]. Lausann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7:25-134.

[9]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news. OVEP 2.0:When Sport Becomes a School for Life[EB/OL]. [2019-03-15]. https://www.olympic.org/news/ovep-2-0-when-sport-becomes-a-school-for-life.

[10]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mplementing-the-program-poster[EB/OL]. [2019-02-06]. https://stillmed.olympic.org/media/Document%20Library/OlympicOrg/Documents/Olympism-in-Action/Education-Through-Sport/Implementing-the-program-poster.pdf#_ga=2.77838364.90971801.1544797154-507575971.1544797154.

[11] DEANNA B L.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Evolution of a pedagogy[J]. Educational Review,2012,64(3):275-302.

[12]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The Initiatives-Application of Olympic Values [EB/OL]. [2019-02-06]. https://www.olympic.org/olympic-values-and-education-program/initiatives.

[13] 耿申. 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贡献[J]. 教育研究,2009,30(7):52-57+86.

[14] 张蕾. 奥林匹克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 教育科学研究,2008(3):62-63.

[15] 裴东光. 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499-505.

[16] 孙葆丽. 全球化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多元化趋势[J]. 教育科学研究,2006(12):19-21.

[17]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Olympic Review[J]. IOC,2008(3):23.

[18] NAUL R. Olympic education[M]. Aachen: Meyer & Meyer Verlag,2008:119-122.

[19] 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 文化人類学:欣赏文化差异[M]. 周云水,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8-30.

[20] 孙湛宁,胡博然. 世界公民教育: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价值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6):7-12+139.

[21] 王润斌. 当代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5-11.

猜你喜欢
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头脑奥林匹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