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本思想初探

2019-11-26 10:15刘超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

刘超

【摘 要】 本文追溯了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阐述其基本内容,深刻挖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民本思想;社会主要矛盾

古往今来,人们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展示着民众的美好生活与幸福人生。在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落后的生产力,这强调了我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十九大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体现出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这表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民生问题也由以前的解决温饱问题变为了使人们更加充分全面的发展。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重视人的发展、注重人的生活、关心人的利益、关爱人的幸福是其重要议题。重视民生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在璀璨的中华文化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重要民本思想,这反映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终极关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力。一方面,民本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了老百姓的重要性,彰显了爱国爱民的理念与价值取向,揭示了王朝中政权兴亡的执政规律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民本思想为古代君王在治国理政时提供了有效的治国策略,是一笔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为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供了优秀的理论素材与参考经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马克思的民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民生问题。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是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目标,这是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伟大飞跃。

一是科学认识人的本质。在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观点各不相同,众说纷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唯物史观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考察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甚至敌视人,而在费尔巴哈那里,看到的也只是抽象的人。马克思并没有忽视人和冷漠人,而是科学的面对具体的、现实的人。因此,只有把人看成现实中的人,才能正确的把握人的本质问题。只有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分析人,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起点,才是马克思的民本思想的理论起点。

二是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绝大多数人。人们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人们群众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生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想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之所以能创造众多的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然后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而形成的。

三是充分认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很多需要。”[3]“现实的人”的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社会需要,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在内的多种需要。强调人的需要是通过多方面供给来满足的,当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有可能成为现实,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之一,是民生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依据。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的民本思想的核心问题。

3、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98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而不断奋斗的历史。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4]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人间疾苦,了解民心所向,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与方法,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进而夺得了全国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的内涵,提升了民本思想的新境界。1992年,在南方谈话上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突出强调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强調:“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我们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在意的民生问题,为人民美满幸福的生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5]

二、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1、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问题,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社会必须要格外重视的一个问题,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6]这强调了社会不仅要普及基础教育,而且要发展各方面的教育,发展公平公正的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依然很大,一些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更为严重。因此,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让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2、增加就业机会,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能否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没有了工作就没有了物质基础与生活来源,生活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会使人民对美好生活丧失信心,所以社会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具体而言,我国目前就业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需要和就业供给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要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创造就业机会提供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使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世界上只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劳动者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要树立平等的职业观。

3、提高人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收入分配问题对于民生而言是意义重大的。劳动者的收入与民生密切相关。我党一直以来对于收入分配问题都是十分重视的,人们有了满意的收入,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才会过上幸福的日子。现在我国经济总体状况良好,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秩序是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必须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前的关系,主张初次分配更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更注重公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无差别的平均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时更要去关注那些未富者的收入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关于民生最基础的问题之一。建立更加公平、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我国在解决民生问题时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8]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政府履行社会建设的基本职能,而加强社会建设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我国现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间的关系,增加中等收入者人群的数量,重点解决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以及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

古往今来,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最关心的问题,是人们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不能实现个人理想更不用说实现社会价值了,可以说健康问题解决的如何就决定了民生问题解决的如何。但是,“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城乡医疗资源的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这对人们的健康依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于解决当下人民的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特别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9]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的体质,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全面发展,为改善民生和实现健康中国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6、完善住房供應体系,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住房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人民的住房水平,满足人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不仅是我党在大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老百姓最热切的愿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问题也普遍得到了解决。但是,目前我国的城镇住房体系还不够完善,住房困难户依然存在,住房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习近平特别强调指出:“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10]解决中国13亿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靠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建立分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实现住房公平与社会正义。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环境问题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关心的问题。生活在地球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环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改善城乡民生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发展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保护这不是想要的发展。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影响

回顾我党的历史,人的需要一直是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1]当时我国生产力极度落后,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这样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3]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在这样的客观形式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这是我党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是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得出的重要论断。随着主要矛盾由落后的生产力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以得出人们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解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体现出了人们需要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这是对马克思的民本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四、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解决民生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人的需要问题,而解决人的需要问题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那为人民谋幸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解决好人们在当下的需要就是解决好了民生问题,而人们的需要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希望能获得更高层次的需要,当希望有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想法产生后,需要对当下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的发展,那人们就无法获得这种需要,要想使人们满足新的需要就要变革生产关系也就是要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所以说,社会生产的变化是衡量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客观标准。

民生问题直接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这就是说明如果民生问题解决的好那社会主要矛盾就会比较好的得到化解,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根据民生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是主观随意的结果,是根据人们需要的变化而提出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民本思想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运用和发展,为改善民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29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人民出版社,1960.326.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人民出版社,1991.137.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7-10/25/content_27198418.htm.2007-10-24.

[6]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45.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3.

[8] 陈良谨.社会保障教程[M].知识出版社,1990.5.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48.

[10]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DB/OL]. http://www.xinhuanet. com//2017-10/31/c_1121881003.htm.2017-10-31.

[11]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83.

[1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1982.839.

[13][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1、11.

【作者简介】

刘 超(1995—)男,甘肃酒泉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