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情绪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性分析

2019-11-27 03:18夏振旭
大众汽车 2019年2期
关键词:行车驾驶员调节

夏振旭

汝阳县人民法院 河南 汝阳 471200

虽然关于自动驾驶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受到的技术、法律、伦理等问题的限制要走进现实世界还需要时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车共驾才是主流。在各种人机交互系统中,如果系统能识别出人的情绪状态,人与机器的交互就会变得更加友好和自然。随着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车载系统技术的发展,情绪识别可以用于监控情绪,保障安全驾驶。当驾驶人员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时,系统可以预警,或者自动调整驾驶参数以防止驾驶事故的发生;系统也可以根据驾驶人员的情绪提供关怀,从而提高驾驶体验。因此,对情绪进行分析和识别不仅是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项重要基础交叉研究课题,也是汽车制造、交通安全等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 汽车驾驶中的情绪把控

驾驶行为决定了汽车的运动状态,维系着驾驶者的生命安全,而驾驶人的情绪作为人体对环境进行反馈的心理量,会影响人的认知、判断和行为方式,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行为方式就会受其情绪状态的作用,因此,情绪把控对于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动机力量,制约着其它生理、心理因素的动机表现,它的发展对动机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其强烈愿望受到限制或阻止都能导致愤怒情绪的发生。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心里的矛盾和冲突也显得尤为复杂和尖锐。在人们对交通事故中人的因素的研究中发现,驾驶人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对交通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驾驶人的心理因素中,既有比较稳定的特质如性格、能力和气质等,也存在某些偶然的因素,比如情绪、紧张、分神等。再加上道路拥挤、违规驾驶、堵车严重、停车困难等诸多烦恼对广大驾驶者的困扰,因驾车引发的情绪冲突也越来越多。善于自我调节的人通常在内部实现了情绪的调节和疏导,而不善自我调节的人将内在的情绪转变成外部的行为,汽车驾驶中的情绪失控——“路怒症”就是这样的例子。

2 汽车驾驶情绪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性

2.1 情绪致使驾驶员个人注意力不集中

驾驶员的驾车过程中的危险性是一直存在的,驾驶员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但是部分驾驶员在行驶之中可能会产生麻痹情绪的情况,这就对行车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思想麻痹主要是因为驾驶员个人缺少警惕性,注意力未能集中,身心较为慵懒。思想麻痹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驾驶员行车事故的产生。

2.2 情绪不利于驾驶员驾驶技术的发挥

驾驶员出现了情绪以后,就随在情绪行为的驱动下产生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此变化可能会导致驾驶员应激性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过高的时候,应激状态会对驾驶员的技术能力发挥产生阻碍作用,过低的时候,则会让驾驶员的大脑在驾驶过程中无法对相应的能量进行获取。这两种倾向都会促使驾驶员驾驶过程中产生不安全行为,比如驾驶规程走板或者是安全驾驶防范有误等等。

2.3 情绪容易让驾驶员产生疲劳感

驾驶员只要出现了情绪,其就会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背包和负担,并且在个人生理方面也出现相应的改变。比如:心率变快以及血压骤升。这个时候驾驶员不但要在消耗必需的体力,而且还会承受着负面情绪给身体生理带来的负担,因此,情绪状态会非常容易让驾驶员产生疲惫感,从而影响其安全行车。

3 驾驶人情绪调节和安全驾驶的策略

3.1 汽车驾驶人的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和行为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变化。情绪调节既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

汽车驾驶人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调节情绪,从情绪产生的源头出发,驾驶人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调节机制来调节情绪;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驾驶人可以通过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对情绪进行管理,修正调节主要是对负性情绪进行调整和修正,维持调节是主动的维持对在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增强调节则是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另外还可以针对情绪引起的原因进行调节,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来改变情绪,对诱发情绪的情景进行新的评价。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应该具体分析不同情绪状态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管理策略,在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设计中融入情绪识别和干预模块,将有利于提升驾驶安全和驾驶体验。

3.2 驾驶人长期情绪调节

要做到生活规律,保持积极乐观的向上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情绪。所以要改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车内环境,挑选适合自己的行车环境,如果对雨雾雪有恐惧,就要选择在安全路段出行。同样驾驶人应该准确把握自身情绪特点,如果处于紧张恐惧型,那么就要进行亢奋调节,比如训练自己在开阔道路上愉悦地行驶。如果处于愤怒状态,就要多进行平和性的训练,减少在拥堵端行车。

3.3 政府也要加大对交通的投入

机动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攀升,原有的道路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交通运行条件,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调研和考察,科学决策,加大交通设施投入,强化硬件功能,完善软件服务。比如发展公交系统,设立中转站,建设地铁及高架,发展快速路,设立单行线,完善绕城高速,上下班高峰期间加大执法力度、疏通力度等职能手段来确保交通的安全和畅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道路情况,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日本东京和巴西库里提巴:发展公共交通,扩大服务能力。实践中,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对策侧重于从运输装备角度扩大交通服务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等。

3.4 驾驶员心理素质直接作用于行车安全

注重组织驾驶员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让他们的临危自行处理能力得到发展。心理素质训练作为让驾驶员心理素质得以提升的重要渠道,各地还要在驾驶员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驾驶员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驾驶员个人素质直接对其交通安全产生影响。驾驶员个人素质主要涉及到:体职业道德以及个人文化和实际驾驶技术,具体分析如下:(1)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驾驶员他们的职业是相对较为特殊的,所以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良好的文化素质。驾驶员个人具体的文化素质对于其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执行,以及学习驾驶车辆技术是非常关键的;(3)良好的车辆驾驶技术素质。目前来说,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来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驾驶员如果自身的驾驶技能较为欠缺,就很难做到安全行车。

4 结论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驾驶员个人情绪、意志力以及注意力作为其常见的心理特征,直接对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具体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驾驶员在自身不良情绪的支配下很容易产生交通事故。所以,驾驶员就要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努力让个人个性心理得到规范,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保障道路行驶安全。

猜你喜欢
行车驾驶员调节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地铁运营非正常行车组织及要点相关阐述
浅谈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驾驶技术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一件难忘的事
请你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