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对比研究

2019-11-27 12:13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矛盾性修饰语礼貌

李 锦

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的重要工具,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通常使用语言对听话者提出命令、请求或邀请,但听话者并不一定总是遵从或采取说话者的指令。Beebe等研究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一般由多个语义成分构成,语义成分包括: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中心言语行为时实现拒绝言语行为的中心,辅助言语行为用于辅助拒绝言语行为的实现,修饰语则用以修饰中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言语行为。

一.拒绝言语行为

(一)中心言语行为

Beebe将中心言语行为分为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否定的意愿和能力、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1.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毫无保留地拒绝,常常通过借助较明显的否定词,如“不”。

2.否定的意愿和能力:表示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答应对方的请求。如:I am afraid I can’t.

3.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通过另一语言行为来表示拒绝,语气最为委婉。回应者的另一言语行为可包括:给出理由,道歉,提供别的办法,让对方放弃请求,用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含义,回避,原则,哲理。如:请你先将以前的书还给我,好吗?我想其他同学更能胜任这件事。

(二)辅助言语行为

辅助言语行为主要用于减轻或是加重拒绝之力,形式上可以出现在中心言语行为之前或是之后。常见的辅助言语行为主要有:表示感谢、给予肯定的评价、移情和重复。如:A good idea,...;你的主意太好了。

(三)修饰语

修饰语主要有修饰中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言语行为的修饰语,常见形式有:称呼语、指示词语、句法结构和词汇。Blum-Kulka等研究者认为称呼语的功能是引起听话人的注意,称呼语大多用于修补或是损害面子,拒绝者不期望能够引起被拒绝者的注意。在英语拒绝言语行为中中,称呼语很少出现在句首,如:I’m sorry,Mr Branner.;真不巧,小明,我的自行车坏了。

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

(一)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

虚拟拒绝言语行为是虚拟言语行为的一种。与拒绝言语行为包含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不同,它是一种具有虚假性、共识性、矛盾性和非公开性的言语拒绝行为。这种拒绝言语行为通常发生在“高语境文化”,如中国。中国文化中直接接受对方的邀请是不礼貌的,一般社会约定俗成他们刚开始会假意拒绝对方的要求,以满足社交礼仪的需要,相较西方直接的接受邀请、直抒胸臆,中国人更倾向于较多使用虚假言语行为。

(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特征

第一,虚拟性。通过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虚假性是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最突出的特性。在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中,拒绝者假意拒绝对方的帮助或请求,以达到符合社交礼仪的要求。

第二,共识性。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中,共识性是双方能理解这是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前提。如果言语行为双方没有办法就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虚假性达成共识,那么该言语行为也就没有办法顺利实施。

第三,矛盾性。矛盾性是指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中的拒绝者的心理的矛盾性。拒绝者在拒绝时心里处于矛盾状态,内心不想拒绝,但由于客观因素限制,又不得不拒绝,不然会显得“厚脸皮”。

第四,非公开性。在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中,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不是公开的。在言语行动中,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开展实施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某种隐含的交际意图的驱动,这种隐含的信息与目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典型的非公开性。

(三)汉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当他人发出邀请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接受,而是拒绝。这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的民族性格密切相关。中国人重视群体主义,讲究将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群体第一,个人其后。在人际交往中,中国文化的重视尊重与体谅他人,要求为他人多设身处地地着想和考虑,多体谅他人的难处,尽量减少或者是避免给他人添麻烦。因此,直接表达心中所想所欲被视为是肤浅的、不礼貌的。虚假拒绝不但不会有损受话人的面子,相反,还会突出说话人的礼貌。国内著名学者顾曰国曾针对汉文化的礼貌特点总结出了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

(四)英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分析

相较于中国为“高语境文化”,英国、美国为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即在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对事物的判断力求对错分明,信息的准确传达成为衡量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成功传达交际意义,美国人通常采用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但在一些场合或是特定对象的情境下,美国人也会采用虚假拒绝言语行为。这通常发生在关系较亲近,或是互相了解性格的朋友当中。否则很容易导致信息被对方误解。如:(情景:女孩和男孩是多年的情侣,女孩洗完澡后发现没有把衣服带进浴室,于是向男孩提出请求。)Girl: Can you pass me that clothes. Boy: No, otherwise you kiss me. Girl:OK....well,can you give it to me rightnow.从上例中可以发现,在关系亲近的情侣、朋友或是家人中,这种虚假拒绝言语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与中国相比,西方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中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频率还是较小的。通过这类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交际行为双方可以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并且增添个人幽默感,增加谈话的趣味性。

三.总结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拒绝行为,恰恰相反,是通过拒绝的方式来表现拒绝者自身的浅层礼貌,符合社交礼仪的要求。这类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在“高语境文化”中例如中国,这类言语行为的实施通常源于对汉文化中礼貌准则的遵守,在西方以英文为母语“低语境文化”国家中,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亲近的人之间,主要为拉近距离,增添语言幽默感,增加谈话趣味性。

猜你喜欢
矛盾性修饰语礼貌
现代汉语后修饰语之功能视角界定∗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浩浩荡荡个什么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浅析《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形象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礼貌举止大家学!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