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应用在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

2019-11-27 08:55胡东东李石岩通信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0期
关键词:体征呼吸衰竭支气管

胡东东 李石岩(通信作者)

210031南京市浦口医院急诊科1,江苏 南京

210031南京市浦口医院肾脏内科2,江苏 南京

重症支气管哮喘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息,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讲话只能采取端坐卧位,产生焦虑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导致患者昏迷。如果对其治疗处理不及时或者进行不当处理则会引起患者合并发生呼吸衰竭。对患者生命产生严重的威胁[1],目前我国支气管哮喘发病率极高,重症支气管人数也在逐年增多。临床上对于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方式一般为及时给予氧气、补液,纠正酸中毒,这些治疗方式只是对患者疾病发作时的症状进行缓解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支气管哮喘发作症状。临床上需要采取有效方式来进行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有专家提出,无创正压通气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研究无创正压通气法在临床上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2],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患者5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 例。A 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25~74 岁,平均(48.45±11.25)岁;B 组男12 例,女13例;年龄24~75 岁,平均(46.44±10.8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临床对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诊断,发病时间均少于24 h;②均具备完善临床资料;③均由本人或者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或者心理障碍;②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不全;③具有治疗禁忌证[3]。

方法:⑴B 组患者常规急诊治疗:①抗感染治疗;②祛痰治疗;③纠正酸碱平衡以及水和电解质的平衡;④加强生命体征监测。⑵A 组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①协助患者采取合适卧位,一般为仰卧位头部抬高45°;②根据患者面部形状选取适合患者的面罩,保障氧气不会外泄;③按照正常呼吸频次设定正压通气仪频次的设定,一般为20次/min。氧气流量一般设置为4 L/min。氧气浓度一般控制在45%左右。将开始时的呼气压设置为5 cmH2O(1 cmH2O=0.098 kPa),随着治疗时间的延迟以及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基本消失,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各项生命体征明显改善;③无效:生命体征、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发生支气管炎、气胸、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人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气管炎+气胸+肺不张)/总例数×100%。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A组总有效率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 组出现支气管炎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B 组出现支气管炎3 例,气胸数1 例,肺不张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A 组明显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临床上将哮喘定义为一种异质性疾病,这种疾病主要特征包含呼吸道症状会随着时间进行变化,时间越长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症状就越严重。哮喘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剧烈运动、过敏原刺激、天气改变以及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出现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者极有可能会出现低氧血症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在临床上应该及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这种方式可以使患者快速获得正压,减少氧气消耗,改善呼吸作用,缓解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状态。除此以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行NIPPV 辅助治疗方式还可以提高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A组并发症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者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NIPPV 方式治疗同时患有重症支气管哮喘以及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患者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体征呼吸衰竭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