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2019-11-27 05:52于德志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建设水土保持

于德志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水土流失是现阶段较为关键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土保持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水土保持效果与质量。基于此,该文主要分析了生态修复的内涵与作用,探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价值,了解关键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优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

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有利于小环境的优化,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物与植物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1 基本内涵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生态修复的优化价值与作用,才可以构建一个稳定的、全新的生态建设格局。生态修复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加自我修复能力,进而从根本上达到优化水土流失,強化生态建筑成效的目的,在根本上满足人们对生态的实际需求。在一般情况下,为了在短时间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就要通过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合理分析,强化生态建设管理,增强其自愈速度,充分地凸显生态修复的价值与目的。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就是依赖于自然自身的循环再生能力,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充分地集合利用区域中的自然资源,达到恢复生态系统的目的,进而构建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这样才可以将水土流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

1.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受到地形、气候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出现此种问题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自然累积结果导致的。

1.2.1 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在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作用,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提升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从源头上抑制人们各种不良行为。在提升水土保持能力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与质量。

在生态修复实施开展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思想意识可以在实践中研究出合理的对策,进而有效地减轻水土流失状况,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2.2 提升环境修复管理质量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控制水土流失,在实践中可以优化生态环境,增强环境的修复能力,提升地方经济效益,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提升环境修复管理,提升对应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植被保护,通过生态技术进行控制处理,可以提升植被的覆盖率,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以及组织能力,进而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等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通过对不同时期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数据对比分析,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升整体的社会效益,达到控制土壤侵蚀模式的目的,进而提升在防护区域中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与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气候问题。在一些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中,生态环境在不断地退化,而通过生态环境修复之后会逐步地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通过绿色植物则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小气候的问题

1.2.3 增强蓄水保水能力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增强区域范围中的蓄水保水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洪水旱灾的抵抗能力。在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下会形成较为强大的生态系统蓄水保水功能,提升土壤的对水源的涵养作用。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在区域范围中的植被与土壤,进而有效地增强水源涵养的能力。

1.2.4 控制水土流失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等问题,对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水土流失的区域中,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动植物种类不足,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改善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可以增加地方经济收益,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2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在我国耕地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就是集中在坡耕地中。现阶段国家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的方式保护水土流失问题。在此政策的支持之下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土保持建设,可以有效地缓解水土流失等问题。

2.1 生态修复类型

生态修复技术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处理可以有效地增强植物根系生长力,达到固结水土的作用。通过稳固土壤可以有效地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进而满足水土流失中的治理需求,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与管理,才可以在源头上强化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作用要通过特定的技术与方法开展,在实践中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构建良好的生态建造环境。第二,退耕还林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干扰与影响。第三,植树造林;根据具体的地势以及土质状况建设防护林。第四,规范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第五,实现综合性治理,改善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第六,实现对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通过生态移民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管理。

2.2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

2.2.1 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根据不同的自然因素产生的生态退化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基础性原则。可以通过修剪工程,实现禁牧等配套措施处理,形成便于植被恢复的综合性环境,通过若干个区块对其进行合理修复。

2.2.2 过度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根据可实行的坡地生态脆弱退耕还林以及梯田相结合的技术,根据国家的要求与政策做好退耕还林,要根据实际状况做好水土保持耕作,提升生态环保能力。减少化学防治与管理,要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进行退化耕地的生态修复管理。

根据具体状况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分析自然资源程度以及技术程度,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等技术,合理应用各种新技术。

2.2.3 沿河生態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有效处理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实现河流形态的多样性,通过恢复河流纵行连续性以及横向连通性的方式保持河流的弯曲度。通过季节性河道的设施,通过生态混凝土等方式,利用天然的材料与植物形成护坡。避免河流岸坡的硬质化,恢复生态河流环境的多样化,有利于水生植物群落以及生物群落种类的增加。

2.2.4 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利用立体开发、循环经济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立体化的种植方式,通过山地自然坡度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土地轮作化等方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模拟生态系统食物链,构建循环的经济模式,实现产业链之间的组合效应,构建水土保持性生态模式。

2.2.5 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对于开发建筑项目中出现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要通过适应强度较高的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管理,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通过恢复植被的方式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问题。

3 结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地应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了解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需求,根据实际状况落实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状况研究出合理的技术,分析区域的不同变化,充分地显示生态修复的价值与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涛,王丹,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No.540(31):294-295.

[2]王行斌.水库建设过程中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分析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2):143-144.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生态建设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