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质量管理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2019-11-27 09:21张晓辉
大经贸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学评估质量

张晓辉

【摘 要】 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获胜的重要法宝,大学同企业一样,需要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本文将围绕国外成熟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展开论述,吸取有益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展开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目的

传统意义上质量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专利,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大学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模仿。事实上,质量管理虽然源于企业,但并非企业面临质量管理的危机才需要实行质量管理。在质量时代,质量管理同样是大学化解危机、迎接挑战所必需的战略选择。大学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学习与借鉴,是在与企业共同分享质量管理的合理内核。在实施质量管理并努力建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大学必须跨越组织边界、超越公私两分的局限,抛弃质量管理上大学与企业的对立,与企业共同分享质量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理论。

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选择

现代化进程中,企业一直是各种社会组织的先驱。作为时代性的产物,质量管理与质量科学同样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目前在质量管理领域,企业一直走在各种社会组织,包括大学的前面,并深刻影响着大学。在质量管理问题上,大学往往说得多做得少,甚至只停留在表面。在公私两分的框架下,大學与企业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拥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与价值观。受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影响,源于企业的理论往往被等同于仅适用于企业的理论。大学改革对企业改革经验的学习通常会被学术界当作一种负面的行为,质量管理也不例外。加之大学天生就是一个喜欢讨论和辩论的地方,在高等教育尝试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就不可避免地被不同学科的不同学者和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人员反复地讨论。讨论的结果,在理论上自然是质疑多于肯定,而在实践中“无论是一个企业、医院或者一所大学,它对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都会在如下两个领域中发生:其一是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其二是社会本身的问题。第一个领域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机构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事情,第二个领域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能够为机构做什么事情。”质量管理也只是一种手段,组织存在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在质量管理问题上,由于受公私两分法的影响,大学与企业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由于行业意识形态和组织文化的对立,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大学的抵触情绪十分明显。“现在的大学改革,成为了对大学的制裁和对该压力的防卫这样一种对立模式。”

事实上大学所提供的教育和研究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带有一定的公共性。但归根结底,与企业一样“大学从社会获得广泛的支援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必须要创建这样一种协作模式。协作模式创建起来以后,个别部门的努力才会结出果实。”作为不同类型的组织,大学与企业之间虽然可能存在着差异甚至对立,但这些差异和对立无论如何都不应导致二者之间的相互否定。大学与企业都是人为建构的社会组织,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地把商业管理技术迁移到高等教育中,而是要将商业组织规划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学校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中去。总之,大学与企业之间需要相互借鉴和依存。企业可以影响大学,大学也可以反哺企业。这两个世界正在从形体上和心理上趋于融合。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无论是启蒙还是反哺,大学与企业在未来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跨越边界的隔阂共享知识和资源。

三、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具有分权的特点,没有一个全国最高的权威机构。联邦政府并没有设立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高等教育质量,只是依靠立法与政策在宏观上进行引导。

1.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美国的相关法律没有规定高校必须获得认证地位,学校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行为,而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以期获得业内同行和社会的信任与认同。简单说来.教育质昔认证是一种自发的、非政府的,且独立于高校的评价体系。为了确保认证的公正,认证工作人员不能在本州的院校从事认证工作,一定时期内不能与被认证学校有任何雇佣关系。教育质量认证是为了保证质量而形成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减少了管理机构出面协调的概率。也促使大学定期进行内部评价并不断完善自身。认证制度客观上从外部保证了院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和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

2.高校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竞争性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其竞争性,无论是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经费来源还是在学术声誉上都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竞争。这种竞争更多地来自于同一层次高校间的有序竞争,原因在于美国每一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数目远远多于社会需要。地区认证也是大学排名等外部监督结果,会直接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招生、就业、经费拨款、校友捐赠等事关生存问题。美国大学传统的自治制度是院校参与认证与评估的基础,资源的市场竞争模式又是各类型、各层次大学参与外部认可的竞争动力。所以,尽管参与外部机构的评估成为高等院校的自愿行为而不是强制行为,但仍然有为数众多的学校选择主动参与进来。据相关统计,美国就已有将近160所大学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将近50%的大学建立了质量管理的相关组织。

3.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认证工作的常态化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调不断完善自身,以促进高校质量的不断提高。联邦政府每5年或6年修订一次《高等教育法》,试图从宏观层面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美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认证机构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各个认证机构每隔一定时间修订认证标准和认证政策,以适应高等教育领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教育质量认证把其工作重心由量化标准转向质量标准和协助高校内专业的评估。认证的程序是循环进行的,通过认证后,每隔一个周期,一般5到10年都要进行一次复评。这种周期性就使得高校避免在认证后出现逐渐松懈的倾向。使其不断进取以维持与所获得的认证资格相一致的水平,以实现高校对质量的持续关注和发展。

四、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也在逐步摆脱旧有计划经济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高等教育在质量管理上从观念到体制、从宏观到微观,都在尝试着一系列的改革,使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传统上的由政府包办的观念至今依然未完全失去其影响力,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模式并未真正建立,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经济的原则和方法并未真正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因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高校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尽快探索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1.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需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

我国自1999年来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录取人数从1978年的570万报考人数中录取27万,录取比例4.73%,到2018年拟录取人数从975万报考人数中拟录取799.99万,录取比例已经达到81.13%。显而易见,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进步,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舆论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高等教育大眾化过程中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而且,高等教育的计划经济特征依然明显,高等教育层次区分界定不明,课程内容设置不灵活。高等学校提供的毕业生同质性强,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无疑必须面对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对质量的威胁和挑战。

2.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需细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

美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育质量提出严格要求,并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美国的教育质量就分教育类型、所在地区和学科专业来进行认证,体现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进行的细分。例如:对不同类型的教育,有可以对远程教育进行质量评估的远程教育培训委员会,有对职业教育进行认证的职业技术院校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各地区有自己的地域特征,教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于是就有地区协会专门负责各地区的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证,包括制定评价标准等等。专业认证也是从医学到乐理,从新闻专业到内部装饰等等都有专门的教育质量认证机构。这样细分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才不会偏离各个类型和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应有的发展方向。在进人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后,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大幅度增加了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加快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量的发展往往是比较容易的,而质量的提高则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教育部提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宏观导向,从而防止量的“泡沫式”增长。细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目标,对不同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实行不同的质量标准。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对我们的重要启示,这样才能避免浪费教育资源,做到有的放矢。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必然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考虑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的经验,我国有必要根据学校的类别确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实现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管理。因此,不能简单地制定和依靠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而应逐步建立起一套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以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等为主的评估标准,从而形成评估机构、高校、教师和学生能自主评价、自我完善且良性运行的体系。

3.预警“重科研轻教学”需改善质量评价体系和学术激励机制

高校的“教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授治学、治校,提高了校内民主决策的可能性。也保证了学术在大学所受的尊崇地位。然而,过多的教职自由使得教师们自然而然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学术研究而非教学上,久而久之高等教育的质量下滑就是必然的了。对科研出版的质量评估和重视以及市场因素向高校的渗透使“学术同仁关系”的“去亲密化”已成事实,使得高等教育更加注重自治的个体和个体的特权。影响院校问和教师间的信息交流合作,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正建立新的教育管理结构体系。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师责任以及加强对学科领域的控制。通过对教师分配同等的课程,在教育科系内成立教师协会来共同处理教与学的质量问题以及其它事情,要求大学教职委员会对教育科系内的教与学的质量负责,包括分配在教与学的实验和改革中所需的资金,在教育科系内为促进教与学的发展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以及为教与学中心、课程与方案评估组提供各种帮助等。

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外部监督机制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建立并规范外部监督机制。对于社会评价监督机制的引入,美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除了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外,媒体监督机制也对促进高等院校和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虽然也有各类大学排行榜,但大多指标的确立不尽科学,甚至某些还有暗箱操作的嫌疑。不利于真正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因此,我们应该吸取美国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外部监督机制。例如:我们可以借助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中介机构”对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再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高校,作为高校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参考依据。这样既调动了社会参与教育评估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更重要的是让公众能够认识到质量的内核,让全社会给予教育质量更多的关心。

【参考文献】

[1] 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 黄启兵,毛亚庆.从兴盛到衰落:西方高等教育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比较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评估质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质量投诉超六成
评估依据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