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的优越性探究

2019-11-27 02:25宫乖堂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1期
关键词:疗效评价中西医结合

宫乖堂

【摘 要】目的:分析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的优越性。方法:纳入74例于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来院就诊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就诊序列单双号划组,常规组37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研究组37例予以中西医结合方案,对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整体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规组(94.59%VS72.97),两组指标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中西医结合方案,有利于中医证候的缓解以及临床疗效的提升,对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改善助益良多,整体效果优于单一西医疗法。

【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中西医结合;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01

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表现为右下腹持续性/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腹部伴发包块,是临床较为多发的急腹症。通常情况下,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所致,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恶化为肠粘连、弥散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临床主张以保守疗法扼制病症后酌情行外科手术,以免盲目切除致炎症扩散,适得其反。为进一步观察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的效果及较单一西医疗法的优越性,本院开展了平行对照研究,现结合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74例于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来院就诊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就诊序列单双号划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7例。入选者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为23-57岁,均龄为(41.12±2.30)岁,对比两组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等在内的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强(P>0.05),临床可比。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辅以西医疗法 入组后,开通静脉通路,每天规范输注2组甲硝唑,每组用药100mL,同时,每天配置100mL生理盐水(浓度为0.9%)与2.0-3.0g头孢曲松的混合液并经静脉通路输入患者体内,持续用药10天后对疗效进行评价。

1.2.2 研究组辅以中西结合疗法 以常规组用药方案开展西医治疗,与此同时拟定中药汤剂方,基础方由3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败酱草、30g蒲公英、20g金银花、20g连翘、15g赤药、15g桃仁、15g没药、15g乳香、15g生大黄、15g红藤、15g炮山甲、10g白芷构成。若腹痛难忍可入药延胡索,若呕吐不止可入药半夏和竹茹。全药入水大火煎煮,文火熬制,留汁300mL,早晚各服用150mL,持续用药10天后对疗效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中医证候的变化进行统计,评价整体治疗效果。①中医证候包括腹部痉挛、疼痛拒按、烦渴不饮、壮热不退、右下腹包块等。②疗效判定等级包括显效(不适症基本缓解、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包块消退)、有效(不适症有所改善,实验室指标正常,包块最大直径缩短至2cm以下,但局部仍有压痛)和无效(不适症、实验室指标、包块最大直径等均未有显著改变,内科治疗无效须外科手术介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见表1。

2.2 统计两组整体治疗效果,见表2。

3 讨论

阑尾周围脓肿被祖国医学归入“肠痈”范畴,其中尤以湿热内蕴辩证者居多。对于湿热内蕴型阑尾周围脓肿,大部分中医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是湿邪入侵、搏结热毒致湿热交困,亦有观点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影响脾胃运化,致使糟粕停滞、淤阻肠道,继而诱发湿热内生、气血不畅,久而久之湿热之毒深结、溃腐血肉形成脓肿[1],故中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当以化热、祛瘀、除滞为主要原则。杨卫锋等人[2]在相关研究中以中药外用法联合常规西医疗法为患者施治,用研究数据印证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腹痛缓解、包块消除、体温复原等方面的优越性。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甲硝唑联合头孢曲松作常规消炎处理,为消除病因自拟中药内服方剂。本方内含健脾除湿的薏苡仁,消痈利水的冬瓜仁,清热解毒的败酱草,消肿散结的蒲公英,疏散风热的金银花,消炎清热的连翘,清热祛瘀的赤药,润肠通便的桃仁,消肿生肌的没药,消炎防腐的乳香,抗炎导滞的生大黄,败毒散瘀的红藤,消痈溃坚的炮山甲,生肌止痛的白芷等,合药可祛瘀抗炎、解毒导滞、清热止痛,对阑尾周围组织脓肿症状的吸收、消散有益[3]。另外,本研究辨证用药,为腹痛难忍者加用行气止痛的延胡索,为呕吐不止者加用除烦止呕的竹茹和和胃止呕的半夏,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94.59%VS72.97),两组指标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对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价值予以充分肯定。

综上所述,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中西医结合方案,有利于中医证候的缓解以及临床疗效的提升,对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改善助益良多,整体效果优于单一西医疗法。

参考文献

卓建腾.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28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5):672-674.

杨卫锋,周余人,陈晓林,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阑尾周围脓肿69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05):352.

潘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03):79.

猜你喜欢
疗效评价中西医结合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探究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舒尔经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评价
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