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掌振法结合彝医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的临床观察

2019-11-27 04:13董晓燕刘嘉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1期

董晓燕 刘嘉

【摘 要】目的:观察腹部掌振法结合彝医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例诊断为积滞的患儿给予腹部掌振法和彝医捏脊疗法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腹部掌振法结合彝医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腹部掌振法;彝医捏脊疗法;小儿积滞

【中图分类号】R2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1

腹部掌振法结合彝医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是在中彝医理论指导下,以腹部掌振法为基础,与彝医捏脊疗法相结合,经过长期临床按摩实践,并取得满意疗效,而总结出的一套治疗小儿积滞的小儿按摩疗法,《幼幼集成.食积证治》说:“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癥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资禀,血气日愈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小儿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气血生化不足,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而转化成疳病,目前西医治疗小儿积滞的疗法主要是口服健胃消食药及对症使用一些制酸止痛药物,不仅需要长时间服药,而且副作用较大,使患儿及家长难以坚持。本人采用腹部掌振法结合彝医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儿均来自门诊,其中男15例,女10例;按年龄来分,0-1岁13例,2-5岁8例,6-7岁4例。由此可见,年龄越小发病率相对较高。

1.2 本病例诊断 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1]中积滞的诊断要点制定:①有伤乳伤食史。②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③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④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脂肪滴。

1.3 治疗方法

1.3.1 治则 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消积导滞、理气、健脾和胃。

1.3.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腹部掌振法结合彝医捏脊疗法,按中医辨证分为食滞脾胃[2](伤乳者呕吐乳片,口中有乳酸味,不欲吮乳,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夾杂奶瓣;伤食者呕吐酸馊食物残渣,不思乳食,腹部胀痛拒按,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烦躁多啼,大便酸臭夹杂不消化食物,小便短黄或如米泔,或伴低热,舌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及脾虚夹积型[2](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夜寐不安,腹满喜按喜伏卧,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唇舌色淡,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推拿手法:1、腹部掌振法:患者仰卧,将手掌附着在腹部或腹部穴位上(以掌心劳宫穴对患者神阙穴,掌根对患者关元穴,中指对患者任脉,示指和无名指对患者肾经,拇指和小指置于胃经,以全掌、掌根、指端交替着力),以前臂屈、伸肌群为主的肌肉协调性的收缩、舒张而产生高频的腕关节震动,通过手掌将振颤传至整个腹部。振腹推拿要求手法均匀、柔和、持久、有力,进而达到深透(渗透力透皮入内,达到深层组织和内脏)的目的,振颤频率每分钟300次。2、彝医捏脊疗法:施术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掌心向下,拳眼相对,用拇指桡侧缘吸定并顶住小儿龟尾穴两旁皮肤,食指、中指前按,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重复三到五遍,再用手掌蘸取彝医制剂涂在治疗部位,手掌紧贴在皮肤表面,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运动。在操作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三下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捏五下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可以单独不提,其中,“单独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弱。(手法要轻柔,小儿皮肤娇嫩,手法要轻柔深透,刺激强度要适宜,捏脊时切勿抓破小儿皮肤)。以上手法每日治疗1次,每次约10-15分钟,6-10天为一个疗程。

2 疗效评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3]制定:从症状、体征上进行评定:①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正常;②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大便基本正常;③未愈:症状无变化。

3 治疗结果

25例积滞的患儿,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经过3个疗程后,痊愈20例,好转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疗程最短3天,最长10天。

4 结论

小儿先天发育不全,脾胃柔弱,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饥饱不均,或贪食生冷难消化食物,或辅食过多过急皆可以损伤脾胃,而导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升降失调,积而不消,乃成积滞。食滞脾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振腹推拿:可调治脏腑肢体各类病症,通过掌振法不断刺激神阙穴,使脐部皮肤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振动信息刺激腹腔神经丛,而使水谷得运,水液得降,聚元气而促气机,调运中焦,畅通脾胃升降轴枢,以增强胃肠蠕动,而达到理气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的作用,从而恢复消化吸收功能。彝医捏脊疗法:彝医认为清浊二气是人体的总纲,哎哺是人体形成的物质基础,脏腑五行的生克规律是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生命的活动一方面在于清浊二气的不断循环运动,另一方面在于气血循环于“气路”不断营养全身,人体的发病与先天正气有关,外邪是致病的直接因素,内因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根本因素,从彝医理论上讲,浊气三条路循行于背部,通过脑、脊髓发出的中枢和周围神经,与内在脏器组织,外而形体组织相连接,调控着全身的生理功能,浊三路循行的路线与脊髓有重复的地方,捏脊可调节患儿全身阴阳平衡、使全身气血通畅,通过捏脊刺激督脉,就可推动全身气血运行,加强脏腑的功能,促进脾胃运动,从而改善小肠吸收功能。

因此,腹部掌振法结合彝医捏脊疗法治疗本病,二者相得益彰,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标本兼治,效果确切,疗效可替代西药,且无副作用,本法简便易行,患儿乐于接受,年龄越小效果越佳,尤其适用于不便服药的婴幼儿,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治疗期间家长要注意配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定时定量进餐,清淡饮食,不要吃寒冷食物。

参考文献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