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针刺复合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

2019-11-27 05:07刘廷琮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效果

刘廷琮

【摘 要】目的: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针刺复合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甲状腺手术患者96例,以“入院顺序奇偶性”分组,分参照组、观察组。参照组予以单纯颈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12小时的疼痛情况均要明显少于参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也以观察组优于参照组,观察组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麻复合颈丛阻滞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的用量,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病人生理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针刺复合颈丛阻滞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1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甲状腺肿、甲状腺瘤最为普遍。甲状腺手术中较为常用的麻醉方法是颈丛阻滞麻醉,需要应用镇静镇痛药物辅助麻醉,通常由于剂量控制不当而使镇痛与镇静效果不佳[1]。针刺复合麻醉不但明显加强麻醉的镇痛效果,且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病人可在手术中始终保持清醒,从而减轻了对麻醉后监测的负担,对于使用麻醉药物不利的老年危重病人,针麻更为有利[2]。我院为了分析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针刺复合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纳入本院自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96例,以“入院顺序奇偶性”分组,分参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参照组中女29例,男19例;年龄25~68岁,平均(42.41±6.14) 岁;病程1~23年,平均(9.74±1.35) 年;其中29例甲状腺瘤,12例甲状腺囊肿,7例单纯性甲状腺肿大。观察组中女30例,男18例;年龄27~70岁,平均(43.52±7.15)岁;病程1~23年,平均(9.68±1.42) 年;其中28例甲状腺瘤,14例甲状腺囊肿,6例单纯性甲状腺肿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无麻醉前用药。人手术室后开放静脉,吸氧。在开始麻醉前两组均静脉注射眯唑安定0.04~0.05 mg/kg,接心电监护仪,常规监测SBP、DBP、HR、EcG、SpO2。参照组予以单纯颈丛阻滞麻醉,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于对侧,将双臂紧贴身体两旁,从乳突肌后缘距离乳突尖1.5cm和肌后缘中点部位分别标记为A1、A2,将A1、A2连线后标记其中点为A3,三点为颈椎横突尖部位,从各皮丘和皮肤垂直方向进针分别至各点颈椎横突,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 和东莨菪碱0.3mg,术前30 min 肌注。局麻药配制10 g / L 利多卡因+ 2.5g / L 布比卡因+ 0.05 mg 芬太尼。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麻醉。先行选择内关、合谷二穴,消毒后进针,患者有酸、麻、胀等感觉后接入脉冲电针电疗机,频率维持在2~4Hz,诱导时间20min左右。递增刺激强度直至患者能耐受的最高值,术中适当予以镇静药物。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应用VAS评估两组术后4h、8h、12h后的镇痛效果,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2)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镇痛效果评定标准:I级(患者安静无痛,牵拉甲状腺上极时稍感不适,未用辅助药);II级(患者有轻微疼痛感,需要加用少量局部麻药或者辅助药物);III级(患者疼痛明显,出现吵闹情况,需要多次进行局麻或者辅助药物)。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 ”表示,计算方法是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算方法是 检验,结果为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见表1。

讨论

颈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因其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已被临床广泛采用,但颈丛阻滞后易出现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心肌耗氧增加,可能与颈丛阻滞抑制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活性,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同时,颈深丛阻滞麻醉也可阻滞喉返神经和膈神经而发生声嘶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不仅给术者判断喉返神经是否损伤带来干扰,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针刺麻醉的镇痛作用和其调节作用都和神经系统有重要的相关性。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此经循行到锁骨上窝时发出支脉到颈部,电针刺激合谷穴可保持脏腑气血通畅,对颈部镇痛和控制生理紊乱有明显作用。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对疼痛、心脑血管功能、改善呼吸和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有明显作用,能够保护心脏病人的心功能,降低应激反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不过,在对甲状腺上极进行处理或对气管周围的组织开展分离时,不少患者仍主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证明针刺的镇痛效果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4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12小时的疼痛情况均要明显少于参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也以观察组优于参照组,观察组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采用复合针刺与颈丛阻滞麻醉,两种麻醉方式效果互补,不仅不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还能获得显著麻醉效果。

綜上所述,针麻复合颈丛阻滞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的用量,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病人生理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付珍红,彭甫圣.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针刺复合颈丛阻滞麻醉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 2017(1).

吴小斌,陆秀娟.针刺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3, 32(6):504-505.

猜你喜欢
甲状腺手术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对照研究
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患者的作用评价
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不同辅助用药的应用效果观察
两种不同吞咽姿势对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切口疼痛的影响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组合练习难度大,贴近实战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