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有效性研究*

2019-11-28 00:55杨素美季爱民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个体责任

杨素美 季爱民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1]目前,大学生能够快速地接受新鲜事物,这有助于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应是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自觉保持自身的责任需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状态。

一 大学生个体需要的层次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以此来理解人的行为动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动机的产生是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行为的产生又是动机发生作用的结果;二是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性动态发展过程。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个层面,即“把需要分为了生理、安全、交往、尊重与爱的需要以及最高层次的自我发展需要,人类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者固有的趋势,只有在适宜的社会条件下,人的需要才能够表现出来。”[2]

生理需要,是指人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基本需要,是初级层次的需要。在目前物质条件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的生理机制的运行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心理的健康,关注人的心灵的需要也是满足其生存需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心理不健康,心理的失衡也会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威胁着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对大学生而言,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则是良好的物质来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个体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为了保持自身的成长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平衡,属于中级层次需要。安全状态使人保持平和的心理预设,是从事更有价值活动的基本要求;个体作为关系中的人,需要一种归属感,在这种自己认同的环境中履行自身的责任,获得发展;在努力向外追寻的同时学会表达爱,也在表达自我中增强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强调人对于美好生存秩序的需要,是自然环境的循环秩序在现实社会中的反应。个体在长期的适应关系社会过程中,需要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关爱,这种良好的反馈会使个体的发展动机进一步强化。

自我实现需要,这属于高级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充分发挥,不再只是关注自身的发展之外,更加注重其对于他人和社会做的贡献。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时,个体的价值实现是一种隐性的升华过程。

通过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需要层次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层级关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不仅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对于自身责任的主动建构是其责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能够使其责任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二 大学生个体需要与责任层次关系构建

满足大学生的个体的需要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动力。通过分析大学生责任需要的层次性,发现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中的未满足的需要,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在责任需要的实现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在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的不同地位。

1 责任认知需要

大学生具备责任认知的需要,这是他们责任存在和责任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实施责任行为的实现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与自我对于责任关系的认识以及责任需要的实现密切联系着。大学生不仅要平衡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个体成长各个阶段的衔接的关系,还要考虑权衡自身发展和在当下社会环境的适应中组织和平衡的问题。学习环境和学校制度的设置在一定时期具有稳定性,我们对于责任需要关系的认识也会受到学校校风校训和教授授课形式的影响。家庭教育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受到关爱时的反馈才是使他们获得持续成长的不竭动力,这种反馈是孩子独自面对未来最为强大的资本。反馈能够保持与他人的正常的交往关系,自然对于责任关系和自我责任角色能够很好地把握。

2 责任情感表达需要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和社会良好的精神追求的情况下,责任意识的发生是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要求。责任选择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方式和思考倾向,它在个体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对行为事实的判断体系。在责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责任情感的表达是责任行为产生的基础。以自我为中心的责任选择必然会削弱责任意识培养的效果。

3 责任实践的需要

实践是我们获取感知的直接来源,实践知识的获取与外在的理论知识相比,更具有亲和力。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缺乏感知使学生对于责任实践的需求不被了解,从而忽视学生的实践需求。责任教育的实践形式不仅仅是关注大学生当前的行为表现,更是作为对于他们自身的一种自我肯定和更长远的价值追求。责任意识教育的实践能够给予大学生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使大学生即使脱离了学校环境也能够获得来自自身责任意识的保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了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构成的薄弱环节,增加实践的机会。

三 需要理论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启示

责任意识不再是一种源于外在的压力,更多的是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当作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社会极具潜力的社会建设群体,对于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作为社会的利益的共同享有者,个体对于社会的评价也会依赖于个体的责任认知、情感表达方式和行为对于自我需要的满足程度。这种评价的不仅会给大学生当时的责任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其责任意识的有效性的发挥产生决定性意义。从需要的层次性和社会关系性出发,对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养成的分析更能够贴合大学生责任成长的阶段性。

1 明确责任认知内容,适应大学生的基本责任需要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来,我们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的基础则是构建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认知强调个体对责任内涵的理解、对责任所秉持的态度和理念以及责任的履行策略等关于责任的全部认知。[3]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历史的面貌,还要对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律有着正确的判断方向。大学生对于这些现象与规律相吻合的程度的深度思考,需要立足于现实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价值的判断。

基本责任需要是大学生日常基本活动展开的初始动力。对于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基本的责任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体现在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责任规范,是对大学生基本责任意识培养的量化要求,是大学生满足自身大学时期基本成长需求的系统而全面的规范。责任规范制度的制定必须以社会的道德规范为原则性内容,并结合学校专业的特殊要求使各项责任制度切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只有把握住了最基本的标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有效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2 优化责任情感表达,满足大学生的关系需要

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自我角色扮演并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培育责任情感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认知自我与社会信息环境的双向调节中选择主体的情感表达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单一,很容易接触到各种信息资源。这些对大学生责任情感的锻炼提供了大量的机遇,给大学生提供了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时表达自身情感的机会,在思考与判断中纠正自我错误判断和提高对于责任情感的认识。大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如果个体没有一种对信息理性选择的意识,就会陷入茫茫无边的信息旋涡,在无意识中腐化原本养成的合理的思维,从而使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性化发展难以推进。大学生在表达自身的责任情感的时候要基于一定的责任认识,理性地进行责任判断。当人一旦形成和激发出某种责任情感,就会对责任行为起迅速而持久的定向作用,使个人的某种行为加速或延缓、中断或持续,成为个人责任行为的一种深厚的内在动力。[4]

由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灌输的价值往往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相应地,大学生认为自身完成了家长赋予的期望,就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大学生活,而忘记了自身作为大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责任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是以个人本位的责任观念,关注自身的实际需求,对于自身发展的实质性内涵把握有一定的偏差。关注责任的价值取向,我们在更多的大学生是对个人需求的关注上。的确,个人需求的满足能够使我们获得某种感官上的体验。换一个角度来说,大学生从社会角度的责任选择更能够获得长远和强劲的发展。

3 强化责任实践,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认知,而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责任意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锻炼他们的理解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他人,同时也深刻认识自己和现实。因此,教育既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生命本体,又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还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实践,同时还要以现实的人为中心。[5]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不仅能够使个人的横向发展得以巩固,并且是个人展望未来与理解过去的基础锻炼。家长应该深刻认识社会多元的变化,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在实践中看到更贴合实际的责任角色,表现出更为精确的责任行为。

大学生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价值,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个体自觉的行为选择,体现出一个人高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责任是行为主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对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6]不自觉,是个体的行为意志不够坚定、行为方式不够稳妥,以至于个体意志与行为出现的脱节状态。自觉,它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之上,但是由于自身超越了这些条件的思维品质,是自我责任行为的主体。在最初的责任履行的时可能是由于外在的压力或者从众的心理的驱使,这种行为养成方式是建立在个体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大学生对自身责任行为进行双重分析,既要考虑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也要对自身以后的角色转变具有预见性,在不断的角色蜕变中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个体责任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制度建设: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基石——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