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野下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2019-11-28 00:55邵珂硕范衬衬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21期
关键词:供给校企院校

邵珂硕 范衬衬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输出高质量人才的主要供给方,然而高职院校近年来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出现较大差距。高职人才供给质量的提升日益成为促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高层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 核心概念解读

高职人才。高职人才是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能满足工业发展对专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根据培养方案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之后使得学生成为适应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社会对学生的认可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一种新思路,它主要强调通过改善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与此相应,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正是要通过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优质高效率的精确供给。

二 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

(一)构建高层次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教育强国战略的呼应、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要求,应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高职院校。高质量高职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高水平的高职人才培养。然而,长久以来,高职教育质量下滑,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促进高职人才的精准培养,是建设高层次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外在需求

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目前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中缺少适应度高的技能型人才,说明了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低素质人才供给过剩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因此,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者,应从供给侧角度出发,依据院校定位及其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要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以此来顺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提出的高要求。

三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学校数量、学生数量、教师数量上逐年增加,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基础教学设施日益完备,办学规模上也在逐年扩大,社会评价也越来越好,在相关文献以及实证研究我们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优质并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本,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更是集中表现在人才供给质量方面。所以,各院校共同的发展任务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方面,高职院校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并且收获了一定的成果:首先,生源质量得到改善。政府给予各个高职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高职院校掌握了办学的主动权。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自主招生,提高学生入学门槛,选拔优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源质量。其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GDP 教育经费占比。高职院校紧跟行业发展、积极主动对接需求,不断改进专业构建、教师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最后,重视人才输出质量。通过各个高职院校的报告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调查,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完善人才输出质量监控系统,并且能够经常自省、发现不足之后能够正视问题并积极改进。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方面高职院校虽然有所成绩,但在人才培养供给内容、供给质量、效率等方面仍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供给内容不当已经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短板因素。

四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赖于高职人才的有效培养,有效供给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虽然高职人才培养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专业供给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不匹配

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有赖于专业结构的供给情况,高职人才培养的精准性更是与其息息相关。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供给与产业结构不能有效衔接,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出现脱节状况。第一,近年来校方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追求专业结构覆盖行业多涉及面广,不考虑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而盲目的设定专业;第二,当前高职院校走上趋同普通高等院校的道路,进行专业设置时逐渐丢失了原本专属的职业性办学特色,造成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出现不相匹配的状况,输出的高职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用人要求。

(二)课程供给体系与岗位需求标准存在不匹配

课堂的质量体现课程的质量,课堂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来改善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供给质量,是各个高等院校在建构课程体系时都应考量的。但实际情况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供给体系与岗位需求标准不相符。第一,当前企业发展需要人才展现出多元化的能力,重视人才的通用技能以及适合多种职业需求的基础能力的发展,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日渐关注公共基础课以及学生通用技能的培养,但是实际上只是流于表面,过多关注形式,不注重实际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第二,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企业发展所需,并且课程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与企业发展所需对接,导致学生学习实用性不够。

(三)教师教学能力供给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匹配

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外在因素体现于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个体素质、综合能力的需求。但是现实情况是,虽然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规模庞大,但师资队伍内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整体质量水平落后于数量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第一,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其理论知识水平不相匹配,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第二,教师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不能完全掌握并灵活地把现代传媒技术运用到课堂上,教学方式保守没有创新点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低。

(四)校企合作供给与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

校企合作,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为企业进行了优质人力资本的积累。然而,当前状况是,校企合作处于低水平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第一,当前的校企合作停留在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实习单位、订单培养等合作层面。根据校企双方的协商来制定合作方式,没有考虑学生,无法反映学生需求。第二,当前企业只提供物质资源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学生的具体培养中,专业知识、课程安排、师资等方面达不到深度合作水平,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用性、实效性等特色。第三,过多关注短期内的利益得失,没有长远合作的战略格局,影响合作价值,合作深度不够,学生对企业的适应程度也较低。

五 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明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是保证校企合作有效性的支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的保障。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依据国家意志与要求定位。教育的目的首先要符合国家要求。政府是高职教育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方,应将国家层面的要求制定到相关法律法规中,在宏观方面指导高职教育发展,科学指导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是服务于经济产业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应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高职人才应具备实用性与有效性,为了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精准性,要依据产业结构对人才专业结构的需求、岗位标准的要求、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依据高职教育发展情况定位。不同的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院校的优势、特色也各不相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定位不能只关注国家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应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实际情况。

因此,以法规政策为宏观指导,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引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考量多方因素才能科学定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二)明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供给内容

政府完善上层建筑,经费投入加大。政策导向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作为供给侧重要组成部分应提供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不仅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上层建筑,更是明确高职教育的地位。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教育经费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额度,并且应主动承担起完善教育经费稳定投入机制的责任。更要重视的是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包括提高法律政策的供给效率和提高高职教育经费的供给效率。

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高效参与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校企合作。企业方应改变以往传统思维,以战略性思维看待校企合作的性价比,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校企合作的收益,提高合作认知。相较于高职院校,企业在市场影响下更能在第一时间观察到产业行业的需求变化,因此企业的参与度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应由浅入深,不仅提供实习岗位更应该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活动中,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切实要求,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高校应增强主动性,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校方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人才质量的高低有赖于高职院校的供给水平。高职院校要实事求是,从自身情况出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师资结构、课程结构、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机制,通过有效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本。

(三)持续推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坚持育人是根本。要尊重高职人才的主体地位,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与智育等相结合,关注公共通识课教育,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能忽略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有效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职业观。

优化人才培养要素配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需要供给结构中的多个要素共同发挥作用。优化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具体包括专业供给结构、课程供给结构的优化、教师供给结构的优化、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

健全教育保障体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全方位地了解高职教育质量的内在,深刻认识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同时,制定精确的内外部质量标准体系。首先,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行业发展需求标准以及高校发展的外部质量评价标准。其次,高职院校内部成立相关机构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改善内部自评机制,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确保自评机制的有效性。

(四)实施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全面质量管理

建立人才供需的多功能调节机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状况是由多方供给侧造成的,包括政府供给侧、企业供给侧、高职院校供给侧等。因此要解决好人才供需不相匹配这个矛盾,首先政府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监测系统,发挥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其次,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所需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信息结构,及时与高职院校对接;最后,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基本发展实际情况,依据宏观政策指导,密切了解企业需求,科学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师资队伍资源分配等。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应相互合作,建立起多方联动的人才供需调节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要素配置机制。第一,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颁布的高职相关文件中的标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建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测机构,保障高职人才培养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第二,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课程要及时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学生个体需求来开发,建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机制。第三,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建立监管体系,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高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建立高职人才供应质量跟踪机制。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供给质量的长期跟踪调查,可以及时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足,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政府作为宏观调控方应引领企业、高职院校参与制定跟踪计划、跟踪方法、跟踪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跟踪机制。其次,跟踪主体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的主体采用不同的跟踪方案、设计不同的跟踪内容。最后,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呼应的工作部门,根据追踪结果及时反思、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制定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方案。高职院校应该设置专门机构负责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前述工作的结果,仔细分析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足之处,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并研究对策,制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案。不仅要根据监测结果补足短板更要认准自身定位,发扬特色,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供给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