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考试方式的探讨*

2019-11-28 00:55惠科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理论课试卷

惠科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国家、社会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和摇篮,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形塑青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爱国主义自觉性以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的必修课程。尽管当下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亦取得不少喜人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学生学习态度较消极、学习效果不彰以及教师教学困难、成就感不高等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确立思政课在高等教育中的灵魂地位,增强师生双方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实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教育目的,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尤为重要,以下拟对高校思政课改革进行简单探析。

一 思政课考试的必要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考试是检验教学目的实现与否的重要手段,当然也就关系各类人才培养效果的好坏。在中国历史上,自隋大业二年(606)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实行了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是将考试与人才选举相结,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创举之一。1300 多年里大量人人才经过科考这一途径不断涌现,为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便到了近代,科举废除,新式学堂出现,考核仍旧是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工具。我们再看近代人类文明的发端国,西方各国同样重视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英国剑桥大学自1702年就开始用笔试代替口试。在美国,1845年波士顿市教育委员会也是通过笔试来考核毕业生。[1]

高校思政课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论题,更是需要“考试”这一指挥棒发挥导向作用,检验其是否实现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是否树立了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是否培养出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功效。在看到“考试”的重要功效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目前思政课的考试也存在不少值得改善的问题。比如,考核方式单一,普遍采取传统的试卷方式进行学生能力的检测;考核内容呈现“知识化”特征,内容基本来自教材的知识点,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效果不明显,学生重视程度低,相应的总体分数不高。当然,以上仅为简单罗列的部分较为明显的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简单来讲,就是考试与综合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问题出现脱节的倾向。这就为我们高校思政课的深入改革提出了难题与挑战。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跳出传统“笔试”的窠臼,可以尝试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来增强思政课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青年人才提供智慧支撑。

二 思政课考试方式的多样化途径

为了更好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尝试性操作。

(一)试卷考核方式的更新

尽管当下对试卷考核方式多有诟病,认为这种方式单调、机械记忆知识点,降低学习效率等。[2]但是,笔者以为试卷考核的方式是学生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必然选择,只有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谈进一步的消化、吸收。以《纲要》课程为例,正是要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记忆,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命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

当然,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的确需要更新,以更好适应学生和时代的需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便是对互联网的利用。具体来讲,不再依赖传统的纸质试卷,而是通过搭建网络考试平台,实现网络考试的方式。其优点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第一,考试更加公平。试题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每一个人面临的基本上都是不同的试卷。第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网络考试避免了每到期末各科重点知识、范围划分的问题,这是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全面掌握。第三,节约资源,避免纸张的大量耗费。网络考试对纸张没有任何要求,避免森林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问题,切实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所以,利用网络平台的考试方式可以提高思政课的效率,又能秉持绿色的科学的环境发展观念。

(二)实践为主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018年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强调了“实践”环节的重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 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 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发现这个改革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官接触、现实的社会体验,不同程度历史情景再现等形成自己的思考,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同”[3]。

普遍来看,“实践”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所承载的功效并未能得到很好发挥。以《纲要》课程为例,在实践活动中,各高校基本都有“红色影视”观看后撰写观后感这一项目。这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实践活动处于“附庸”的尴尬地位,学生多半是应付了事,出现直接从网上复制、粘贴以完成作业,充当“剪刀手”“裱糊匠”的角色,何谈感悟革命精神?更别谈传承的意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将“实践”置于考试评价的地位,无疑是一种值得思考的方向。随着实践活动重要性的提升,学生自然引起重视。因为,实践活动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自己的分数。而且,这一方案的实施,能产生一种驱动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形成和转换。当然,这个方案的实施,也有三点事项需要重点注意:第一、评价标准的制定;第二、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及有效性;第三、活动开展的安全性。

总之,提升实践活动的“地位”,实现课堂资源与校内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重视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利于增进、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思政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

倡导以论文作为思政课考核的主要方式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论文的撰写必然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掌握、梳理以及吸收消化,思政论文也不例外。如此一来,可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知识多方位且有重点的学习和掌握,能更深刻领会“两个了解”“四个选择”,更加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才能走向复兴。其次,论文撰写是创造性的活动。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有着积极的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升至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人才,人才的培育依靠的是教育。“思政课既具有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育’功能,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4]笔者认为,思政论文的撰写,且将其提升到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地位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

所以,不论从知识的系统掌握、内化,还是创新性人才的培育目标实现上,思政论文撰写都是很好的考核尝试方法,值得每一位思政老师重视。

三 结语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对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生力军至关重要。但是,当下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明显地制约了其功用的发挥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汉人桓宽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思政课的教学创新与改革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文章从“考试”的角度尝试性思考思政课的改革途径,希冀能为当下思政课的革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论课试卷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