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研究*

2019-11-28 00:55周永煌韩山师范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职业思想

周永煌 (韩山师范学院)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内外因素影响,有长短期之分,长期是和结构性失业相关,受人才结构需求和经济运行制约,改变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则和摩擦性失业相关,是暂时性的失业,弹性较大,毕业生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尝试,主动适应并找到工作。在这个寻找的过程,技能、观念、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选择,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施加影响。

一 大学生择业预期现状分析

学生择业需求有显隐之分,有效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学生现时职业需要,激发未来发展需求,可从几方面影响学生择业:一是择业认知,即对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分析判断,影响到学生短期的择业心态;二是由择业认知和生活学习环境综合作用形成的择业观,影响了学生择业的权衡取舍;三是长期学习、生活、实践培养起来的择业能力,是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择业认知、择业观和择业能力三者形成了学生择业预期,进一步影响择业行为。以学生择业预期为切入点,能较好分析学生的现时与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我们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学生择业预期呈现几个特点。

1 择业认知模糊,发展内驱力不强

学生的择业认知可归结为几种类型。薪酬导向型,表现为择业薪酬目标明确而择业目标模糊,做出预期基于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人才市场行情的了解。不明确的择业目标与相对明确的薪酬期望矛盾反映了学生择业标准的模糊状态,他们仅能以看得见的薪酬来支持就业选择。专业导向型,表现为将专业等同职业,以专业作为择业的依据,将专业与特定职业职位捆绑,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择业面,错失机会,此现象在师范生中普遍存在。求稳倾向型,将稳定性放在择业标准第一位。择业首选目标是公务员、教师、国企,退而求其次是民营企业,创业是梦想,但付之行动者少。盲目型,没有目标,随遇而安,表现为从众、择业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不足,择业容易受挫。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学生的择业认知判断过多依赖外界,是一种外驱型择业,表现为以薪酬导向和专业导向择业的学生居多,真正明晰择业目标并清楚以何种途径获得职位的学生不多。外驱型的择业认知容易因不恰当的外界判断而形成不稳定的择业预期,或极端的乐观、悲观,或随波逐流。

2 择业观现实保守,进取心不足

调查显示,学生在择业策略上58.11%会先就业,后择业,26.35%希望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择业考虑因素的前三位是稳定性、月薪和职位前景,排最后是挑战性,进一步印证了学生将稳定性放在首位的选择;择业的主导因素前三位是个人能力、专业、兴趣,最后两位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认为最好的就业前三位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考公务员、考研究生;择业首选地区前三位是大城市、家乡、中小城市,选择上述地区原因前三位是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回报家乡和照顾家人、生活条件好。

学生择业观深受家庭、成长地区、传统观念影响,比较现实,求稳倾向明显。大部分学生虽会考虑以个人能力、职业前景、兴趣等因素主导择业,但又现实的选择稳定的体制内单位就业,最后才考虑个人价值追求,反映出学生虽然有梦想却缺乏勇气践行的纠结心理。学生择业现实保守,欠缺开拓性择业动力。

3 择业能力自信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

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前三位是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学历,最重要的就业能力前三位是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就业时最重要的条件是自身能力,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条件是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知,45.27%认为自己的优势在能正确认知自我,31.42%认为没有优势,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排前三的困扰因素是缺乏工作经验、欠缺求职方法技巧和综合素质不足,认为需要加强的能力前三位是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自信、肯定的面试表现。对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方法,学生的选择依次是提高技能和求职技巧、提高职业素质、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心态、职业培训、有效的就业渠道。学生现在的就业准备较多人是完成学业,多方寻求实习机会,积累经验和关注社会就业市场动态,少数选择了想自主创业,并进行了相应的准备,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很焦虑,很茫然,处于困惑、无奈之中和没有特别的准备。

总体上看学生对择业能力的重要性有较清醒的认识,认为择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自身能力,对如何培养能力的路径有一定的探索,但择业能力自信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或平台去实现。

二 大学生择业发展需求分析

基于学生择业预期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学生择业发展需求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择业认知能力的提高

对外部形势的分析判断影响择业行为的选择。调查显示学生外部认知同众化倾向明显,能对就业形势认真思考做出判断的很少。所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采取正确的就业策略,是就业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择业价值观的澄清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职业选择不应是短期功利,而应有梦想的追求,能让个人和职业共同发展。学校就业思想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组织、社会三者的关系,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3 择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学生顺利择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生对能力的重要性有较清醒的认识,但如何培养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学校不仅要让学生能认清能力发展的途径,还必须能提供相应的能力培养平台和条件。

基于学生的现实择业需求,可分解出就业思政教育机制的三个关键要素,即分析判断、认清自我、能力培养,机制要能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会分析判断,看清就业大势;二是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明晰择业目标;三是帮助学生培养择业能力,掌握择业技巧。学生当前迫切需要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这是个内外协力的发展的过程,学校要纠正就业率为上的偏向,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思政教育机制。

三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路径

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要让学生顺利就业,还要促使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养成。解决问题必须树立大思政思想,运用平台化思维,打造能力培养平台,构建学生就业可持续发展教育机制。

1 完善就业思想教育管理机制,发挥育人协同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高校管理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一般是独立设置,或是学生处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学生日常就业事务的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就业信息的发布、招聘会的组织。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重心在二级院系,由辅导员、班主任承担。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辅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思政公共课教学任务,课堂中会涉及就业指导内容,但没有相应的专题教学。专业课教师涉及学生就业引导的几乎没有。最终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任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承担了大部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任务、就业问题的解答和思想工作。但辅导员日常工作比较琐碎,很难有大量精力放在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上。就业思想教育作用的最大化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办学质量和口碑,不仅是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事,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也有责任。只有学校各方通力合作,才能让大学生就业政策红利落地,让学生顺利就业。

如何构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管理上,学校层面要成立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统筹学生就业、思政教育资源,具体执行可由就业指导部门牵头,联合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加强对课堂内外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上,辅导员、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都是就业思想教育的力量,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重要性,专业教学和思政公共课应该共同关注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做好对学生择业观引导和择业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经费上,可从国家规定的学校思政专款划出部分经费和就业指导中心划出的部分学生就业经费一起作为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专款,以此保障和激励全体教师共同做好就业思想教育这项工作。

2 构建就业大思政教育教学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共同发展。?3?课堂是实施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在教学上要形成相互支持的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课堂教学中思政公共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标应该一致,就是要搭建大思政就业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上思政公共课要能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择业中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择业理想,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法律素养,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化解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课堂就业思想教育主渠道,在教授职业就业基本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仅要让大学生理性面对就业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定位,还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帮助学生增强缓解就业焦虑情绪的能力,强化危机意识和抵抗挫折的意识,学会调整择业心态,增强择业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思政课与职业就业指导课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学生讲坛活动、模拟面试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风采的舞台。而就业心理教育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主,其他人员协助的方式,采用讲座和个别咨询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力求实现心理教育辅导的全覆盖。

新形势下,要重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建设。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作用首先体现在能帮助学生认清专业与职业关系。我们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关系的认识模糊。许多学生的现实行为反映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专业就是职业,如大部分师范生认为他们未来理所当然地要从事教师职业,这样的认识限制了他们的择业面。择业能力学生择业的关键,专业学习是择业能力培养的方式之一,择业能力的形成时间比专业学习要长,它的内涵比专业能力更丰富,既包括了专业能力,又涵盖了管理、沟通、创新等综合能力。因此,通过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澄清专业与职业的区别联系,能让他们明晰职业追求,放宽视野看待择业选择,从更宽广角度拓展能力素质。

3 搭建就业大思政教育多维平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建立班级、院系、学校三级联动的专业技能培养平台。学校现有的专业技能培养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专业技能竞赛。课堂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外是专业技能竞赛,如师范生技能比赛和学科竞赛,主要是技能拔尖学生的竞争平台,存在精英化的倾向,学生参与度不高。而真正的能力是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能够建立起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平台。这平台的打造可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学习团队,院系配备专业老师,指导开展学习活动,学校给予资源支持,打造学习型班级。学校层面还可组织全校性的职业精英赛、创业计划大赛、志愿服务活动、科学研究、企业参观学习等活动,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要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大数据时代,学生缺的不是获得信息的途径,而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得准确、有用信息的能力。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投简历采用广撒网多捕鱼策略,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没有对求职信息进行准确分析,花费大量精力在不适合自己的信息上。如何准确定位自己,获得精准信息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完善就业服务信息发布机制,不仅限于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识别信息,提高信息作用的精准度。为此必须要有信息筛选机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可互通信息有无,也可向就业部门咨询问题、反馈信息,在互动过程中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要加强校企社合作,打造学生能力发展实践平台。学生要准确进行择业定位,课堂学习知识是基础,到实践中去获得经验是关键。学校可以“走出去、引进来”构建学生实践平台。要走出去,开展校企业合作,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要引进来,开展“八支力量”上讲台活动,邀请经历丰富的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杰出校友来校讲学,传授经验,还可请近年毕业的学生回校,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以朋辈的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择业信心。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会受外在经济发展、就业政策的影响,但决定因素在学生自身努力。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优势,可以提高学生择业的适应性和主动性,让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发挥更大的实效。

猜你喜欢
思政职业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