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支持农村普惠发展实现路径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2019-11-28 08:37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处课题组
时代金融 2019年28期
关键词:移动支付普惠金融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处课题组

摘要: 移动支付的核心是提供点对点支付,其较强的“可获得性、实惠性、安全性、便捷性、适农性”等特征,已成为农村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在提高农村金融包容性、改善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为此,本文通过调研云南省移动支付及普惠金融建设情况,结合2016年-2018年全国数据,总结移动支付产业特征,研讨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关联性,探索两者之间在农村发展的影响程度,并通过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构建移动支付支持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图,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移动支付 普惠金融 发展

一、移动支付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

一是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因农村生活区域分散、资金交易分散,非现金交易活跃度低、交易量少的特点,导致银行无法弥补其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面和移动支付在农村推广使用所需的“硬件支持”。《2018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1个,5个村落平均有1个网点提供服务,农村支付基础设施明显供给不足。二是移动支付发展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农村的电信网络建设尚属落后,WIFI信号覆盖面少,多为2G、3G信号,存在网速慢、信号差、流量贵、用户体验差等情况,移动便捷支付的优势不易凸显。

(二)金融支付服务供给侧仍显不足

一方面。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商业银行掌握政策及资源优势,但缺乏有效的涉农服务网络,无法向农村目标市场提供精准的涉农服务。另一方面,深耕农村市场、具备延展性服务网络的涉农机构缺乏政策及资源上的倾斜,导致涉农服务效率较低。

(三)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尚属初级阶段

目前,农村移动支付业务仍然处于市场培植和推动阶段,相较于城市发展缓慢。随着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安全性增强,农村支付环境逐步改善,金融服务覆盖面得到提升,部分持谨慎态度的人群也愿意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且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便捷支付的内在需求,农村用户移动支付占比提高。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8年调研数据为例(如图1)。

(四)普惠金融服务站带动银行卡产业向纵深发展

调查显示,云南普惠金融服务站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截至2018年末,6100个普惠金融服务站带动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助农取款业务助推农村银行卡受理市场迅猛发展,为移动支付奠定了基础。2018年,農村地区银行卡发放1.04亿张,人均持卡量2.56张,同比增长18.52%。

(五)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步开展多场景应用

一是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迅速发展带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实现日常消费、农副产品收购、社会保险费用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二是人民银行移动支付示范工程推广工作初见成效,市场主体发力条码支付。市场主体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公用事业缴费、公共交通领域、社保缴纳、税收缴纳、校园、商圈、菜场等多场景推出的二维码支付,既方便民众,亦满足特约商户和小微商户多样化的收款需求。据银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全国云闪付APP活动用户总量为8100万户,较2017年增长464.57%,移动支付深入人心。三是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和商业环境日益成熟,个人客户使用频率逐年提高,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8年调研数据为例(如图2)。

(六)金融支付服务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一是农村移动支付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全国网民规模8.29亿,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8.1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6%,其中,农村网民数量约2.11亿人,占网民总数的 25.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城镇69.4%的普及率。二是千元左右的智能手机几乎成为农村居民的标配,为移动支付的推广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支付结算需求与现金为主的支付手段难以匹配。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对于转账、汇款、缴费、消费等便捷支付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四是调查显示,云南农村移动支付开户数首次超过网上支付,占全省农村非现金支付业务量的15%,开启了农村移动零售支付的新时代。

二、移动支付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存在问题

(一)传统观念制约了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应用推广

一是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是构成农村现住居民的主力,因年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形成落后的思想认识滞后于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故更愿选择并依赖于现金支付。二是病毒感染、手机漏洞、诈骗电话(短信)和移动支付使用过程中用户资金被盗用等支付安全问题,使思想较为保守的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需求大幅降低。

(二)农村偏远的地理位置间接增加了供需双方的成本

一是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处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区,村民居住地错落分散。故移动支付推广中需要的人力、物力、资金成本均随之增加。二是农村移动支付使用频率受限于居民购买力和快递网点设置。如各大快递公司的网点多设在城市、城郊服务及乡镇级,一些有购买力的农村居民需借助交通工具到城镇签收快递,远距离路途间接抑制了农村居民购买力和消费者偏好,影响了移动支付在农村的推广并直接推高实施成本,农民无法享受移动支付高效率、低成本的好处。

(三)不健全的政策及制度限制了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发展,亦制约了普惠金融发展

一是我国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等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了支付业务许可,但对于移动支付业务统一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市场监管体系、法律保障和风险防范机制等尚不健全,相关政府部门准入制度也不健全。二是当前跨产业间合作成为移动支付规模扩展的屏障之一。虽然人民银行推动移动支付在不同领域互联互通,在农村市场应用、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移动支付在产业融合与技术升级上面临欺诈风险和挑战。如不同渠道与信息的处理流程、节点和产品终端等移动产业链需要深度融合,跨产业间合作与应用集成仍需引导。

(四)服务质量低阻碍了移动支付在农村的扩展

无线通讯网络技术人员在农村地区配备的数量少且业务素质低,日常维护与修理服务难以正常进行,导致移动支付网络无法及时修理运行,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降低了用户使用满意度,最终影响了其在农村的扩展。

三、移动支付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及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分析

调研选取云南15个州市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RS)与移动支付交易金额(YDZF)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对经济的贡献程度。计算参数估计值与回归方程如下:

回归方程: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RS)用Y表示,Y随移动支付交易金额(YDZF)变动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斜率的经济意义是:某年,移动支付交易金额每增加1亿元时,不考虑其他因素和控制变量的前提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0.15423亿元。移动支付增长趋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并具有一元线性回归关系,说明移动支付的发展助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移动支付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现路径

总结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经验,结合上述分析结论,将移动金融服务扩大至缺乏金融服务的农村人群是可行的。可以考虑将移动支付促进普惠金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进行顶层设计与试点实施,制定农村支付市场发展策略,建立农村支付市场发展工作机制,拓展农村支付网络覆盖范围,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服务的使用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一)建立共享市场发展机制,拓展农村市场

一是依托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开展县域综合试点。深入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以县域为重心,以实施人民银行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为契机,积极融入地方政府农村工作规划,从农村用户拓展、商户拓展、场景和渠道建设、市场宣传、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开展全方位、整体化的试点工作。二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形成竞争环境。放宽金融机构入市限制,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小额信贷公司等进入农村市场;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二)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地理渗透度

一是逐步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移动互联网化。银行借助互联网实现移动支付的投入建设成本低,建议将原来金融机构网点的单一化分布转变为星状分布,同时,通过智能POS集成银联、银行、社保等多方业务合作,将惠农支付服务点和普惠金融服务站打造成农村基层网点,从物理位置上提高金融服务渗透度。二是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移动终端、惠农服务点和普惠金融服务站加载移动支付功能,降低交易时间和资金成本,满足农村居民线下移动收付款需求,线上账户查询、资金汇付需要。三是拓展农村普惠金融可获得性。考虑将惠农支付服务点和普惠金融服务站既建成收单机构在农村地区网络延伸的重要渠道,又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方面逐步实现多元化应用场景,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也为各级人民银行、收单机构和银联提供农村拓展工作的抓手,实现参与产业各方互利共赢。

(三)構建利润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营造外部环境

一是协调合作。发挥人民银行在银行卡产业中引领者、组织者、推动者、激励者的作用,同时,引导各相关部门制定行业规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参与商、农户多方优势互补。二是利益分配。引导各参与主体树立互利互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共享利益型价格机制,综合运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手段,形成行业间供求相对平衡和合理的比价关系;构建利益补偿型机制,对移动支付产业链中高成本研发或长周期回报的行业,应采取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对支农、支偏远山区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三是风险防范。形成外部由移动支付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内部各参与主体相互监督的并举监管体系;对信用、网络黑客盗用资金、客户信息泄露、洗钱等风险进行预期评估;对农村移动支付市场约束、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分析;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模式,如以省为单位建立移动支付支农风险基金;移动支付机构建立客户风险专项基金;健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用户维权机制等。

(四)多维度提升农村人群金融素养,奠定发展基础

一方面,加强村民金融知识教育与宣传。建立乡村宣传员制度,借助村民小组移动支付代办点,或者依托惠农支付服务点和普惠金融服务站,实现常态化、特色化讲座及培训,定期讲解移动支付业务操作流程,帮助农户熟练掌握并运用。另一方面,组建金融业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可借鉴美国社区金融服务经验,以行政村作为社区,将移动支付平台打造成乡村级基础金融服务平台,将移动支付业务纳入村委会便民服务体系,由志愿者定期推广,一对一培养村委会成员和村民小组成员,实现1+1远大于2的效果,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个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扩大忠实客户群,夯实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2018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M].中国人民银行,2019.

[2]温喜平,上官鸣.《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2).

[3]刘哲,荀雨杰.《发展农村移动支付的对策建议——以吉林市为例》[J].《金融会计》,2014(9).

[4]曲雪飞,李景清.《农村地区移动支付推广分析——基于商业银行视角》[J].《金融科技时代》,2018(1).

[5]王洪一.《移动支付提升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策略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19).

[6]胡缤予.《移动支付对农村普惠金融推动作用的分析研究》[J].《电子世界》,2018(16).

[7]贾宁,马冰川.《基于移动支付视角下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金融》,2018(6).

[8]Bihari SC.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finance in India[J].Asian Jounral of Management,2011.

[9]Safavian M S,Zia B H.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caps on the financial sector:evidence from commercial banks in Kenya[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8.

[10]Zademach H M,Rodrian P. Financi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mobile money in Uganda:towards a pro-poor growth?[J].Geogrphische Runds-chau,2013.65(10).

[11]Mitchell C 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romot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s through mobile money:the case of MTN mobile money in Uganda[J].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11.

课题组长:洪丕莉 李耀玉

成员:刘敏(执笔) 申 蕊(执笔)

猜你喜欢
移动支付普惠金融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