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岗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1-28 14:22赖凡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岗位设置人事制度

摘 要: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作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激发人才活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岗位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任务不明晰、分类管理未实现等问题,科学设置、动态调整、分类管理、聘期考核是关键。

关键词:人事制度;岗位设置;岗位聘任

1996年,教育部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人〔1999〕16号)中提出:高校要“强化岗位聘任,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努力创设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如今,高校的岗位管理已经走过了二十几个年头,在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转换用人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岗位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任务不明晰、聘期考核未执行等问题。文章将剖析高校岗位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破解岗位管理工作难题。

一、高校岗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结构比例的设置不能匹配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对高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70%,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岗位总量的20%。其中,专业技术高、中、初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一般应为4:4:2。这一结构比例的设定在首聘的时候基本可以涵盖所有的职称等级,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低岗位等级的教师慢慢成长起来,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逐年增多,高等级岗位出现紧缺。以重庆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专业技术高、中、初岗位的控制数为:正高65,副高152,中级217,初级109。2009年首次岗位聘任时,学校的职称结构为:正高11,副高48,中级78,初级33。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19年时,学校的职称结构为:正高44,副高170,中级190,初级107。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级职称岗位的人数不断增加,正高职称人员增加了3倍,副高职称人员增加了2.5倍,中级职称增加了1.4倍,岗位的结构比例已经不能满足职称晋升的需要。

(二)各专业间岗位结构矛盾突出

学校各二级学院间,学科结构不均衡,有些学科高级职务比例已超过国家40%的控制标准,而有些学科的高级职称比例又偏低,几乎不到10%,且现有人员的科研、学术能力较弱,短期内很难晋升。学校在进行岗位职数的二次分配时,基本时按照标准学生数计算岗位总量分配给各二级学院,这就会导致某些学科高级岗位不足,而有些学科高级岗位空缺较多的矛盾。

(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未实现分类管理

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教师岗位包括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虽然《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学校并未对教师岗位进行分类管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仍然按照相同的职责任务进行统一设置,未达到岗位分级分类管理的标准。

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的界定更是模糊不清,存在同一工作岗位,聘任不同序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情况。如某高校,教务处既聘任教师序列职称,又聘任了工程、经济等其他序列的职称,图书馆既聘任图书序列职称,又聘任了工程等其他序列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非常复杂,岗位类别模糊,仍存在因人设岗的现象。

(四)各个岗位职责任务不明确

根据岗位的分级分类管理要求,每一级别岗位的任职条件、职责任务应是岗位设置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人才评价的标准和聘期考核的依据。但大多数学校的岗位设置,并未对各级各类岗位设定岗位职责、目标任务。有些学校即使设置了,也未对照执行。聘期考核流于形式,依然存在以前的“一聘定终身”的模式,不能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管理模式。

二、改善高校岗位管理工作的对策

高校实行以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就是为了建立新制度,实现新体制用人,激发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高校岗位管理工作要顺利实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岗位管理制度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对于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的岗位管理,有利于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岗位管理也是高校校推行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加强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岗位聘任涉及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教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搞好聘任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党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视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成立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各二级单位协同配合,通过讲座、谈话等方式,广范宣传岗位管理的重要意义,消除教职工疑虑,领导带头改革,职工积极参与,稳步推进。学校出台岗位设置和聘任的指导性文件,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学校岗位设置和聘任总体方案,必须充分酝酿,征求全体教职工的意见,反复修改,并经教代会、校长办公会、党委会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

(二)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实现岗位结构动态调整

在上级政策范围内,合理分配各学科专业间的岗位结构比例,因事设岗,按需分配。要对各单位进行崗位分析,按学科建设设岗,按发展速度加岗,按任务变化调岗,按比例结构控岗,特别是正高级岗位应体现动态管理。 对于重点龙头专业,高级岗位要充足,为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校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留足空间。

(三)实行岗位分类管理

要充分考虑学校内部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实行分类设岗。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其中,教学是教学为主型岗位的主要职责,科学研究是科研为主型岗位的主要职责,而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是则是教学、科研并重。不同岗位类型的聘用、考核也根据岗位分别设置,体现不同学科对教师工作性质的不同要求。

(四)明确职责任务,加强聘期考核

各级各类岗位须设置明确的上岗条件、职能职责和任务,严格对照条件实行竞聘上岗,加强聘期考核。聘期考核结果作为下一个聘期岗位聘任的主要依据,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发用人活力。

参考文献

[1] 顾志兰.普通高校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2] 张建祥.对岗位设置管理与人员分级聘任的深层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3] 吴海涛.以岗位设置与人员聘任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8).

作者简介:赖凡,女,重庆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岗位设置人事制度
《当代中国人事制度》出版发行
干部挂职形式日益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