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一新生家长的分离不适现象及解决路径

2019-11-29 04:25周英洁
活力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夫妻关系空巢新生

周英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0)

引 言

大学生活对学生是新的开始,部分新生家长或多或少出现了空虚失落等分离不适现象。分析这种分离不适形成的原因,及时做出心理调适,生活调整,让新生家长平稳度过分离不适,活出精彩人生。

高校开学季也是送行季、离别季。大一新生满怀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踏入高校校园,伴随的还有送行的肩挑手提的家长。当喧嚣的校园归于平静,归家的父母陷入深深的不舍和无尽的牵挂,新生家长或多或少出现了分离不适(或叫分离焦虑)现象。

一、新生家长分离不适的种种表现

分离不适也叫分离焦虑,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的过度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

诚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分离不适在不同父母身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或不停浏览家长群,在高度相似的军训照片中瞪大眼睛寻找自家孩子,生怕错过任何讯息;或待在孩子的房间触景生情,回忆孩子的点点滴滴;或食不甘味,孩子在家吃啥有啥,自己在家有啥吃啥;或倍感失落,寂寞无助;更有甚者,直接到孩子求学的城市租房陪读;或者在代偿心理下养小猫小狗聊以慰藉;甚至以四十多岁的高龄加入生育二胎大军……

二、新生家长分离不适的原因分析

(一)分离不适的必然性

分离不适是为人父母的普遍心态,适应分离状态需要一个过程。

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离不适。

人从出生就开始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指向分离。分娩,从肉体上脱离母亲;断乳,从生理上脱离母亲;三岁入园,从血缘关系的家庭融入非血缘关系的集体;分离个体化最重要的一步是青春期,孩子强烈的独立意识,迫切要求自我空间,与父母保持距离,最终从原生家庭走出,独立走向社会……

2.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分离不适。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运行发展需要平稳协调的机制,家庭同样是一种平稳协调的机制。一旦家庭内部的平衡机制被打破,必定有一个失衡、重建的阶段,最终形成新的机制替代原有机制使得家庭结构回归稳定。

子女外出求学,正是对稳定了近二十年“三口之家”模式的破坏,家庭出现了失衡的“两口之家”状态,要稳定这种家庭结构,需要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

(二)对孩子能力的过分担忧,是中国传统文化家庭关系导致的

在中国传统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之间地位并不平等。子女对父母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处在权威地位高高在上的家长和顺从听话的子女。父母给予子女“爱” 的同时附加了“听话”的要求,同样子女“孝”的首要表现就是“顺从”。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指手画脚,对子女的意愿越俎代庖,动辄就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总是怕自己孩子走弯路,总是提醒孩子江湖险恶、人心叵测,不断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既反映了中国式父母的舐犊情深,也体现了对子女能力不信任。

(三)母亲的分离不适感强于父亲的原因分析

母子血缘亲情强于父子是由原始动物属性决定的。十月孕育,一朝分娩,而后是哺乳期,密切了母子之间的天然联系。

子女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子女关注更密切,与中国家庭的性别分工有关。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性别期待让父母双方在子女成长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普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配让父亲的关注点更为广阔,在事业打拼上付出更多的精力,而女性温柔、体贴、细心的性格特点更适合做家庭的管理者。表现为女性聊天谈到孩子无不滔滔不绝、言犹未尽,参与家长会的父亲凤毛麟角,家长群成了名副其实的妈妈群……

(四)独生子女家庭分离不适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的原因分析

子女外出带来的分离不适是家长普遍心理,为何独生子女家庭的不适感更为强烈?这要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说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遵循开始、发展、终结的周期,家庭也是一样有生命周期。格利克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六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是学界普遍共识的观点。从家庭人口变动我们来认识这六个阶段:形成(两口之家)——扩展(第一个子女出生三口之家)——稳定(最后一个子女出生,家庭人口最多)——收缩(第一个子女离家)——空巢(最后一个子女离家)——解体(夫妻双方去世)。

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子女是相继离开家庭,从收缩期到空巢期,从“满巢”到“空巢”有若干年的时间,父母有心理逐步适应的过程。而独生子女家庭收缩期、空巢期合二为一,空巢期的到来不是渐变而是骤变,让人猝不及防,心理防线容易失守,从而产生各种问题。

三、化解新生家长分离不适的途径

(一)家长要改变观念,正视分离

作为七零后家长,接受各种现代化观念的冲刷,部分甚至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应该正视现实,改变观念,调整心态。

想必许多人都读过纪伯伦的诗《论孩子》“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要认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是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体,越早放手,越有利于孩子成长,也有利于子女外出后家庭结构的重建。

对孩子关注的“度”需要亲子之间的试探来拿捏。孩子进入大学,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社团参与,紧张的学习适应,融洽的同学关系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家长天天电话不断,三番五次敦促交代容易带给孩子压迫感,反之彻底撒手不管不问,也可能让孩子产生无助和疏离感。联系的频率以孩子觉得舒服为度。既不能让他感到爱的荒芜,也不能让他感觉到爱的窒息。孩子顺利时父母在远处欣赏,孩子遇到困难能第一时间给予有力支持。

(二)对部分家长的分离不适要适当疏导

家长的分离不适现象不能武断做出“不对”的结论。从而简单粗暴采取“休克疗法”—即斩断与孩子联系。每年开学季总有媒体呼吁让孩子自己报到。笔者的观点是:孩子自己报到我们支持,家长送行我们理解。因为我认为送子女上学是很有意义的仪式:孩子进入大学校园才是他真正的“成年礼”,对于父母来说了解学校的情况放心而后放手,最后的一次铺床叠被也是对十八年“养子护犊”的告别仪式。双方都很清楚这是新生活的开始。

对于部分家长的分离不适可以采取“脱敏疗法”,即逐步减少联系的频率,逐步适应分离的生活。加入新生家长群通过聊天疏导一下情绪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重拾兴趣爱好,活出精彩人生

子女离家上学父母提前“空巢”要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多了对孩子的牵挂不舍,另一方面自己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十八年来繁忙的家务劳动,对子女学业的监管耗费了大量精力,终于孩子单飞了,我们可以趁容颜不老,趁腿脚尚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文艺青年”可以重拾当年的兴趣爱好,追逐自己的“诗和远方”。吉他早已蒙尘依旧能弹出熟悉的旋律,身材不再纤瘦舞姿同样曼妙,声音不再清亮歌喉照样婉转……约三五好友或骑车郊游或游泳爬山,多彩生活让空巢不再空心。偶尔把自己的生活发在朋友圈,积极的生活状态对孩子也是正能量的激励。这个阶段子女和父母最好的状态就是:各自精彩、相互喝彩。

(四)关注另一半,构建和谐亲密的夫妻关系

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定海神针。健康充满活力的家庭,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应该处在第一位。而在中国很多家庭中“一切为了孩子”既是为人父母的宣誓词,也让现实中夫妻关系让位于亲子关系,甚至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忙于养育孩子,夫妻之间疏于情感交流。子女离家既让夫妻间深藏的矛盾有了露头的机会,也为夫妻关系的修复提供了契机。有了空间和时间,夫妻间可以培养一项共同的兴趣爱好如健身旅游,可以周末一起看看电影,可以来一次浪漫的烛光晚餐……毕竟最浪漫的事是陪着你慢慢变老……

(五)职场再出发,迎接事业第二春

进入职场头几年,年轻有冲劲几乎把所有精力倾注于事业,积累经验、积累人脉。随后结婚生子需要兼顾家庭,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孩子身上。子女外出求学,父母正值壮年,45 到50 岁有经验、有体力,再有时间,说不定会开启事业新起点呢。摩西奶奶58 岁时画画零基础,94 岁却以画家身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六十多岁的哈兰·山德士最终创业成功,创建了今天在全球拥有一万家分店的肯德基。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而无数例子证明“成功不嫌老”。可趁子女外出提供的空档期,取得事业新突破。

总之,子女离家带来的分离不适是每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家长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要尽早完成自我调适,化“危”为“机”,开启精彩人生的后半程。

猜你喜欢
夫妻关系空巢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疫情来袭,“空巢”老人如何空巢不空心?
先有夫妻关系,再有亲子关系
空巢生日不孤独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懂爱的人,也懂得夫妻关系至上
新生娃萌萌哒
你和猪什么关系啊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