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注意

2019-11-29 10:16韩贤发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层面法治道德

韩贤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层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注意:落实文化基础应注意从易到难的梯度性,促进自主发展应注意从学到会的过程性,引领社会参与应注意从知到行的统一性。

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的融合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和培养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灵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其与学科教学的联系来看,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所要面临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校德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渗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文化基础层面落实不力、自主发展层面流于表象、社会参与层面知行不一等。鉴于此,结合课例,笔者将从三个层面来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注意的事项。

一、落实文化基础应注意从易到难的梯度性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落实到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逐步认识知识背后的深层内涵和价值,这样,才能积淀人文底蕴、培育科学精神。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鉴于篇幅所限,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多是编著者依据课程标准选取各种资料进行浓缩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看似平常,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的,直接呈现、一带而过对学生来说显得难度过高、梯度过大。

学习应从浅处入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方为进学之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切忌直接呈现教材中的形成性、结论性知识,而是要运用各种方法带着学生去逐步挖掘知识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关于享有受教育权的教学,涉及“我国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这一知识点。教材中呈现了三大显著特征,即强制性、公益性和统一性,并对这三大特征进行了简要说明。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直接呈现知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知半解。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介绍强制性特征时,可以联系“法律的特征”这一知识点,让学生知道国家推行和实施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是必须要去执行的。同时,让学生理解自觉接受义务教育就是在自觉履行法律义务。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通过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达成人文的积淀。介绍公益性特征时,要让学生知道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杂费由国家承担。这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数额。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来说,学费、杂费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来说,这笔费用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国家这样做既体现了对义务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关注区域差异和弱势群体的人文情怀。介绍统一性特征时,可引导学生探究:既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那么,是不是全国各地都是同步、同层次推行呢?让学生知道因为自然条件、发展水平等的差异,不同区域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还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而不是以绝对性的思维视角去看问题。同时,在探究活動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

二、促进自主发展应注意从学到会的过程性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知”的层面上,更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即达到“会”的层面。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教材中理论性、道理性的知识很多,而且这些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因此,如何把教材中的“道”(理念性知识)化为“德”(过程性行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这是难点所在,即难在过程。

例如,在“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中,关键就是怎样让学生从“学”到“会”。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自我保护的内容,其实作为生活常识,很多学生都知道一些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方法,但“知道”并不等于“做到”。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幅漫画《把你的钱拿出来》,设问:遇到此类突发事件,你会怎么做?教师设置了四种情景,其中有一种是“忍气吞声——(使对方)得寸进尺”。学生纷纷表示不能忍气吞声。但从实际来看,我在从事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几年中也处理过不少类似的事情,很多学生被他人敲诈后都选择的是“忍气吞声”,怕对方报复,直到对方索要的钱物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才向家长或老师报告。这样,不但没有及时阻止侵害,而且还延误了调查取证的时间。所以,促进自主发展素养目标的达成难在过程,就是如何把知识道理化为实际行动。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所受到过侵害的真实情况,根据调查所得进行梳理,然后选择有共同性、典型性的案例来进行展示,与学生一起讨论正确做法的好处和不正确做法的危害。期间,教师要注意恰当引导,最后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从知识层面来说,学生学会了学习,从应用层面来看,学生知道了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从而在从学到会的过程中渗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引领社会参与应注意从知到行的统一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正面的案例,设计系列活动,通过恰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领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现象、自觉参与社会生活。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做到而偏要让学生说出应该怎么做,从而使学生感到难堪或难为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些学生“是非在心口难开”,就是说外在情形与心中的真实想法或感受不一致时,很难把心中的想法真实地说出来而显得“难过”“难为情”。教材中有很多道理的阐述、案例的呈现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应该如何避免案例中的情况出现等,本来是很好的,但是这些道理、知识有些是学生在生活中做不到的或者是没有完全做到的。这样,学生在回答“该怎么做”时,可能会下意识地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

例如,在“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几个突发事件,如,看到老人在马路上跌倒了、有火灾发生、有人在敲诈小同学等,问学生该怎么做。很明显,问题的设计是想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要有责任意识,敢于承担责任。但有的学生在回答时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他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导致他在回答时只能从“应该如何做”的角度来答,但实际中却没有去做。学生回答时嘴巴是张开了,心里却有点难为情。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还有可能加重学生的道德负担和心理压力。所以,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先出示正面案例,如生活中老人跌倒后路人帮助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去帮助?路人是怎样去帮助老人的?如果此时你和同学就在旁边,你们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帮助老人呢?请设计模拟情境并演示出来。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从正面案例中认识到承担责任的意义,同时,又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自身体验。这样,在以后的真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可以用模拟情境中的方法去帮助他人,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比直接呈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回答“该怎么做”要更加有效,避免学生口是心非,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涉及的基本要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很多视角可以去思考与实践。我所选取的视角非常宏观,所选取的课例也不是完全具有代表性,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口号,更应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的实践行动。

猜你喜欢
层面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