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视阈下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创新

2019-11-30 00:12李婷婷刘石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9年20期
关键词:可视化文化遗产物质

文/李婷婷 刘石

1 引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民世代传承,属于一种通过口头传统延续的文化。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要加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同时,辽宁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闾山满族剪纸、皮影艺术、陈派评书、辽西木偶戏等。过去,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及时、广泛和立体的交流平台。这为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普及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普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如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各种观点。例如,C.Karp 提出构建虚拟博物馆,并在其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方案;周世菊在研究中认为,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它既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也是其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媒体两者传播的耦合和发展道路。但当前研究大多都是从宏观上的探讨,对于如何真正发挥数字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功能,如何结合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结合人们的心理特点对辽宁省公共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本文将数字媒体技术与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探索如何创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相融合,并能融合人们的多重情感,将数字技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同时,大力发展和推动城市文化和城市记忆,为民主,自由的城市空间交流领域寻找合适的文化艺术载体,多元化,创造性地表达。

2 数字技术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

2.1 虚拟传播

利用3D 技术进行虚拟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些传统特殊技艺,很难用文字和图片完整记录。采用3D数字技术可以对其模型及动画进行虚拟还原。首先,利用3D扫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将采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进行三维重建计算,从而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模型,实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全息记录,并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示。

2.2 再现传播

利用虚拟可视化技术再现传播。现代虚拟可视化技术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虚拟可视化技术再现技术利用二维和三维数字动画技术技术原理恢复、复制和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并通过图像,视频和三维动画可视化方式完整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内容。实现与原始或原始相同的恢复和再现。应用现有一些可视化建模软件中的角色创建,场景构建,骨骼动作绑定,人机交互等虚拟可视化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场景和模型实时生成行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生产,使尽可能多的人通过虚拟可视化技术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3 交互传播

利用AR和VR技术进行交互式传播。交互式传播方式主要是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就(AR)为主的展示设计,目前国内外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随着模式识别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开发应用,与 AR产生互动也成为可能,通过诸如定位系统、数据手套、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用户可以与场景中的虚拟对象进行交互,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

2.4 网络传播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传播。为了更好的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资源,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通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站和文化信息数据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和信息共享。另外,还可以用来显示各种民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如利用3D动画虚拟显示和多媒体数字图像。或者,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向世界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使更多的人能够增进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这样一来,可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趣味,激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

2.5 共享传播

利用主题图技术构建数据共享传播。主题图技术可以用于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通过关键事件技术分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通过整合相关数据和分割分类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进行多维聚合,确保从保护和管理的角度妥善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共享和分享,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3 数字技术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意义

3.1 传承保护的数字化

基于数字技术将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重组,建立信息数据库,以便使用者能够通过典型特征或类型寻找所需信息。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适应新媒体时代,实现更广泛,更有效传播的基础。

3.2 传播渠道的立体化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选择和更多的立体展示空间。基于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宣传推广可以采用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和虚拟场景协调显示技术,捕捉和记录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声音,表现形式和行为。从而可以形成多维数据信息,然后再利用数字图形图像技术、建模渲染技术、动画等技术手段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

3.3 传播模式的交互化

数字技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受众和交流主体不仅可以充分互动,还可以产生即时反馈机制。更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实现与传播主客体间的角色互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仅要在内容上有所创新,更要在交互方式上有所突破,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4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对于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准备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不仅要在各方面介绍非遗产文化,还要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数字技术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的内容形式多元化需求。

3.5 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信息的可视化技术可以把枯燥复杂的非物质文化内容信息转换为直观、易懂的画面。3D 影像技术则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造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拉近不同时空里人们的心理距离。

4 结论

数字媒体技术为保护和继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和音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可恢复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另外,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可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从而让人民真正了解或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这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全省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可视化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