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声乐套曲《漫游青年之歌》艺术特色探析

2019-11-30 02:12聂普荣冯存凌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套曲马勒首歌曲

聂普荣 冯存凌

(1,2.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省 西安 710061)

冯存凌(1970~),男,陕西省长安县人。西安音乐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副主编,教授,博士。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 1860 ~1911)是19、20 世纪之交奥地利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作为指挥家,马勒的足迹和影响遍及奥地利、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和德国的歌剧舞台,在生命的最后五年里(1907 年~1911 年),他甚至远渡重洋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交响乐团指挥;作为作曲家,马勒的创作集中在歌曲和交响曲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裁,其主要作品包括《悲叹的歌》《漫游青年之歌》①《青年时代之歌》《少年魔号》《吕克特歌曲集》《亡儿之歌》和《大地之歌》等四部声乐套曲和歌曲集以及十部交响曲(第十交响曲未完成)。

声乐套曲《漫游青年之歌》由四首歌曲组成,有钢琴和管弦乐队伴奏两个版本。第一首歌曲的歌词选自民间诗歌集《少年魔号》,马勒对其进行修改,后三首歌曲由作曲家自作歌词。该作品的钢琴版本作于1884-1885 年,马勒当时在卡塞尔担任王室剧院的音乐指导,疯狂而无望地爱上了女高音歌手约翰娜·李希特;该作品管弦乐版本作于19 世纪90 年代,②1896 年3 月16 日在柏林首演。根据一份没有标注时间的作品手稿——《一位漫游青年的故事》/为低声部和管弦乐队所做的四首歌曲/马勒/钢琴缩谱——判断,该作品的最初构思即为管弦乐声乐套曲,因此该作品的乐队版本在审美意义上更具优先性,[1](832)基于篇幅原因,本文谱例均使用钢琴版本,涉及配器时在谱例上做出标记。鉴于以这部作品与《第一交响曲》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较多,文中对此不再赘述。

一、作品艺术形象分析——与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内在联系

《漫游青年之歌》的四首歌曲分别是:1.《当我爱的人出嫁时》(WennmeinSchatz Hochzeitmacht)2.《 今 天 早 晨 我 走 过 田 野》(Giengheut’Morgenüber’s Feld)3.《我胸中插着一把闪光的利刃》(Ichhab’einglühend Messer)4.《这双蓝色的眼睛》(Die zweiblauenAugen)。③

1.套曲艺术形象及叙事情节与舒伯特相关作品的联系

从四首歌曲的标题和内容可以看出,这部套曲表现了一位被爱人抛弃的青年的悲伤、无望、痛楚和安慰。结合套曲创作时期马勒与约翰娜·李希特的不幸爱情遭遇以及大部分歌词由作曲家自作的事实可以推测,该作品具有一定的自传性。将这部作品置于19 世纪德语艺术歌曲创作的整体背景下关照不难发现,从诗歌和音乐的整体表达直至特定的细节刻画,《漫游青年之歌》都与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尤其是与后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从套曲的叙事情节来看,《冬之旅》和《漫游青年之歌》的主人公都是被爱人遗弃“我”;《冬之旅》以“我”在大雪纷飞的冬夜告别移情别恋的爱人开篇,而《当我爱的人出嫁时》似乎是前者情节的继续;在《漫游青年之歌》中,“我”漫游时的所见所感:蓝色的小花、可爱的小鸟、绿色的草地,爱人金色的秀发、蓝色的眼睛,深夜里没有道别的漫游,路边象征着幸福与安宁的菩提树,爱与悲伤、梦想的世界等等,都可以在舒伯特两首声乐套曲中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描述。

谱例1.马勒:《当我爱的人出嫁时》(Wennmein Schatz Hochzeitmacht,14-17 小节)④

谱例2.舒伯特:《晚安》(GuteNacht,7-11 小节)⑤

2.音乐素材上的联系

《漫游青年之歌》与舒伯特作品在音乐材料上同样显示出密切的联系。首先,该作品与《冬之旅》都从d 小调开始,两部作品在主题音调和音乐表达上也显示出某种联系。(比较谱例1/2)

在马勒的歌曲中,《当我爱的人出嫁时》第一段的结尾音调(谱例1)与舒伯特《晚安》开始音调A 比较接近。如果考虑到两首歌曲叙事情节和音乐表达方面的相似性,则以上音乐素材的联系愈发清晰。这种主题音调联系在《这双蓝色的眼睛》和《路标》中也有体现。(比较谱例3/4)

可以看出,以上两首作品均为小调,起始声乐旋律从调式主音弱起进入,级进上行至中音并予以重复(B 和D),其后向上方自由进行(C 和E),显示出一定的相似性。

需要注意的是,舒伯特一系列作品中贯穿使用的“流浪者”钢琴特性音型[2](121-123)(谱例5)也在《这双蓝色的眼睛》出现。

比较谱例5 和谱例3 的钢琴部分可以看出,后者第2、3、4 小节的钢琴音型可以视为谱例5流浪者特性音型 的变化形式。

以上套曲艺术形象、叙事情节和音乐材料的分析与对比充分显示出《漫游青年之歌》与舒伯特两部声乐套曲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部作品与前两部一起视为浪漫主义时期“流浪者”素材的姊妹篇。尽管如此,这部作品在结构特色、创作技法和音乐及情感表现上仍显示出不容忽视的特色。

谱例3 马勒:《这双蔚蓝的眼睛》(Die zweiblauenAugen,1-4 小节)

谱例4 舒伯特:《路标》(Der Wegweiser,6-9 小节)

谱例5 舒伯特:《流浪者之歌》(Der Wanderer D489,23-24 小节)[3]

二、《漫游青年之歌》结构特色

1.马勒对声乐套曲的理解

与舒伯特、舒曼等人的声乐套曲少则包含8首,多则包含24 首分曲不同,马勒《漫游青年之歌》仅仅包含4 首歌曲。如果考虑到其余三部套曲——《悲叹的歌》仅包含3 首歌曲,《亡儿之歌》包含5 首歌曲,《大地之歌》则包含6 首歌曲——的分曲结构可以认为,马勒对声乐套曲这种传统体裁似乎具有某种特殊的理解。

众所周知,马勒在其指挥生涯中主要专注于歌剧艺术,但其音乐创作中却完全没有涉及这一体裁。马勒的创作呈现出体裁上的两元主义和融合倾向,也就是说,马勒的主要创作集中于艺术歌曲和交响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体裁,而这两种体裁的作品之间又表现出材料和形式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在马勒的创作中,交响曲这种体裁在材料与表现上的广博和深厚达到了类似于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出极大的包容性,进而呈现出一个个迥然不同的“世界”。正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一样,交响曲在马勒笔下不再是一种与声乐(Vokalität)严格区分的器乐体裁,而成为一种首先是器乐形式,但同时可以以各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包含声乐的音乐体裁。除了五首“纯”器乐形式,但部分渗透着歌唱性的交响曲外(第5、6、7、9、10),其余五部交响曲(第1-4、8)以及以“交响曲”作为副标题的《大地之歌》均直接使用了声乐形式或者材料,进而体现出声乐和器乐之间的共生和融合。

马勒的四部声乐套曲表现出音乐与语言文字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该世纪早期的声乐套曲一样,马勒四首声乐套曲均冠以文字标题,即《悲叹的歌》《漫游青年之歌》《亡儿之歌》和《大地之歌》。在马勒的创作中,艺术歌曲这种在19 世纪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质疑的体裁依然保留着一种连续而完整的现实意义,当然这种坚守也使马勒的歌曲创作经常被质疑为风格保守。与交响曲作为一种音乐性的世界呈现相比,马勒的艺术歌曲坚守着一种对叙事性的普遍要求。通过这两种体裁的融合——包含声乐形式和材料的交响曲和管弦乐艺术歌曲,马勒在坚持着传统艺术歌曲的“歌唱”(Gesang)概念以及分节歌形式的同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了世纪之交的“现代”音乐创作。⑥

2. 套曲结构特色

以交响曲和艺术歌曲相互融合的角度审视《漫游青年之歌》套曲结构可以看出,该套曲内部的分曲结构与传统交响套曲的四乐章结构完全一致。《悲叹的歌》与《亡儿之歌》中的三首和五首分曲结构在古典及浪漫主义交响曲创作中早有先例,而《大地之歌》的六乐章结构在其《第三交响曲》中也已出现。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勒的声乐套曲与交响曲具有某种“异质同构”关系。

这部套曲的内部分曲结构与调性布局显示出兼容并蓄的特点。套曲第一首歌曲为三部性结构,起讫调性为d 小调-g 小调;第二首为三段式变化分节歌,调性为D 大调-#F 大调;第三首歌曲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音乐材料上具有复二部曲式的特点[A(a b) -B(b1 a1) ],调性为d 小调-be 小调,第四首歌曲为不带再现的三部性结构,e 小调-f 小调。以上四首歌曲的结构带有浓厚的传统艺术歌曲特点,但每首歌曲起讫调性不同则对套曲整体情感表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以后的创作中,这种发展调性的方式也成为马勒交响曲的一种特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首歌曲《当我爱的人出嫁时》的内部结构:歌曲第一部分两个乐段分别建立在d 小调和g 小调,而在中段,随着节拍、速度和调性的变化,音乐材料具有某些展开的意味,这种结构使这首开篇之作具备了传统奏鸣曲式的某些结构特点。

谱例6 《这双蓝色的眼睛》( 5-8 小节)

此外,这部套曲在音乐素材上具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如在第四首歌曲《这双蔚蓝的眼睛》中隐约出现了第一首歌曲《当我爱的人出嫁时》的声乐主题音调。(比较谱例1 和谱例6)

可以看出,谱例6 第7-8 小节的旋律是谱例1的四音音调a1-f2-e2-d2在上方大二度调性上的装饰性再现。

三、个性化表达及音乐语汇分析

1. 模糊的、不连贯的音乐叙事与抽象、集约的音乐表达

与叙事性的音乐和歌剧不同,在这首声乐套曲中,叙事情节中的主角,被爱人抛弃“我”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听众无法知晓“我”的年龄、容貌、个性、职业等个人信息。由于套曲内部分曲较少,四首歌曲仅仅展示了若干不连贯的故事场景:当爱人结婚时,失恋的“我”悲伤地哭泣;清晨的田野多么美妙,但“我”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幸福;爱人的一切,都带给“我”刻骨铭心的痛苦;“我”走出黑夜,走过荒原,在菩提树下梦想着爱情和幸福。

可以看出,诗意的主体“我”以及故事的发展均表现为一种模糊的、不连贯的艺术呈现。套曲中虽然展示了失恋-悲伤-无望-痛楚和绝望的感情发展逻辑,但其故事环节和细节则是不完整甚至是跳跃的。如果将这首作品与舒伯特两部声乐套曲进行对比,则这种抽象、集约的音乐表达就愈发凸显。这也进一步佐证了,马勒的声乐套曲与交响曲这种传统上比较严肃深刻,又相对抽象、集约的器乐体裁之间具有“异质同构”关系。

2. 对比性材料的并置和交错

谱例7 《当我爱的人出嫁时》(1-13 小节)

在这部作品中,音乐材料使用和处理非常丰富。对比性的材料相互并置交错,取得了马勒作品中常见的滑稽、反讽效果。

如在第一首歌曲中,音乐主题是一个稍具波西米亚或者摩拉维亚民间舞蹈特色且节拍交替的动机(谱例7 前四小节)。⑦声乐和乐队使用了同样的材料,通过速度的交替变化取得强烈的对比。

以上材料处理贯穿于这首歌曲的前后段。通过这种速度交替对比,爱人的婚礼场景(Allegro)与“我”的悲伤心情(Andante)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取得了难以名状的、悲欣交集的反讽效果:爱人欢乐的婚礼竟然是“我”柔肠寸断之时。从音乐表达上看,这种对比材料的密集交错并未破坏音乐自身的统一,反而深刻地揭示出“我”的尴尬、纠结和无地自容。歌曲前后段的材料和表达与轻快的中段同样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在另一个层面形成音乐材料的并置,进一步深化了这首歌曲的整体艺术表现。

3.不同的、甚至极端对立的音乐情绪和风格之间的突然变化

在第三首歌曲《我有一把闪光的利刃》中,强烈的力度、狂躁的速度、刺耳的音响、节奏逐渐紧缩的号角音型和狂飙般的旋律渲染出“闪光的利刃刺入我胸中”的剧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传统《安魂曲》(Requiem)中《震怒之日》(Dies Irae)的音响及戏剧性表现。(谱例8)

谱例8 《我有一把闪光的利刃》(Ich hab’ ein glühend Messer 1-8 小节)

谱例9 《我有一把闪光的利刃》(46-49 小节)

谱例10 《我有一把闪光的利刃》(67-74 小节)

歌曲中段,当歌词中出现“我仰望天空,看到她蓝色的眼睛”时,声乐上出现同音反复式的呢喃低语,乐队部分则在竖琴低音支撑下,第二小提琴、圆号和木管以细碎的八度震音和轻柔的和弦给予陪衬,音响细腻朦胧,安详甜蜜。(谱例9)

歌曲结尾,在短短的7 小节中,悲愤的呐喊与弃绝的呢喃直接对置,渲染出一种神经质的音乐性格。(谱例10)

以上谱例所示,从67 小节开始,在木管、铜管和定音鼓的强烈烘托下,声乐以下行旋律悲愤地喊出:我想永远躺进黑色的灵柩;71 至14 小节,乐队音量急剧减弱,声乐在低音区呢喃低语:再也不愿睁开眼睛。

四首歌曲相互之间也体现出以上这种强烈的对比性。如第二首歌曲《今天早晨我走过田野》中舒适的民歌风格,第三首歌曲的戏剧化表达和第四首歌曲《这双蓝色的眼睛》中幸福的梦想之间同样表现出不同,甚至极端对比性的情绪和风格之间的突然变化。

这部作品的乐队使用也不容忽视。与马勒别的管弦乐艺术歌曲,尤其与管弦乐歌曲集《少年魔号》中轻盈透明、质朴明快的民歌性室内乐风格相比,[4](49-50)这部作品虽然创作较早,但其乐队使用已经显示出以上特点并表现出一定的探索意味。具体表现在:套曲1、2、4 首歌曲的乐队编制较小,不使用铜管乐器。除了完整的弦乐组外,仅使用个别木管乐器以及竖琴、三角铁和定音鼓(第一首)等色彩性乐器和打击乐器,追求细腻的音响和各乐器的个性表现;第三首歌曲为扩大的双管乐队编制(长笛、单簧管、长号各3 支,圆号4 支),巨大的音量、强烈的音色对比与歌曲戏剧化的表达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具有施特劳斯招牌式的、小型“声乐交响诗”的艺术效果。[4](51)此外,描绘性的乐队写法在套曲中也时有出现。

结语

作为马勒音乐创作的中心体裁之一,艺术歌曲既是作曲家音乐语汇、作曲技法和音乐风格形成和发展的一方“试验田”,也是作曲家情感表达的一扇窗口。与交响曲相比,艺术歌曲暨声乐套曲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具有某种确定性,进而成为理解马勒整体创作的一件“解码器”。

在套曲内容上,《漫游青年之歌》继承了舒伯特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以及部分叙事情节;在结构层面,这部套曲在延续了传统艺术歌曲形式的同时,融合了交响套曲的乐章和曲式结构原则,继而显示出两种体裁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在个性化表达和音乐语汇方面,马勒运用对比性材料并置交错以及极端对立的音乐情绪和风格之间突然变化等手法,取得了一种模糊的、不连贯的音乐叙事和抽象、集约化的音乐表达。

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些结构和技法特点与特定音乐主题和材料相结合,最终形成了马勒夹杂着欣喜若狂与阴暗沉郁、轻松谐谑与恐怖怪诞、悲天悯人与冷嘲热讽、极度欢乐与死亡预感等极端化情感表达,以及极具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典型世纪末(fin-di-siècle)音乐风格。

注 释:

①声乐套曲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的中文翻译不尽一致。钱仁康先生将其译为《旅人之歌》《旅伴之歌》,邹仲之先生译为《漂泊者之歌》,另外还有《旅行者之歌》、《流浪少年之歌》等。在德文中,Geselle意为满师的徒工、伙计、帮工、年轻人或者伙伴,根据歌曲语感和语境,本文将其译为《漫游青年之歌》。

②由于MGG 中“Mahler, Gustav”词条由两位专家完成,即作品目录系Janz 编订,其余内容由Danuser 撰写,因此该套曲管弦乐版本的创作时间在词条中前后不一致。词条中的作品目录显示,该作管弦乐版本完成于90 年代;而在其后的“个性化音乐语汇的显示”一节中,Danuser 则认为这部作品的创作顺序为:撰写歌词-钢琴版本-管弦乐版本-部分素材融入《第一交响曲》第1、3 乐章-为演出和出版进行修订。根据这一顺序,该作的管弦乐版本则应该做于1885-1888 年之间,也就是《第一交响乐》的创作时间。最迟不晚于1889年11 月20 日,即《第一交响曲》在布达佩斯的首演之前。由于该作品的原始资料保存不完备,笔者参照《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相关内容,暂以词条中作品目录的创作时间为准。参见:Danuser, Hermann, Janz Tobias: Mahler, Gustav. in: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zweiteneubearbeiteteAusgabe, Hrsg.von Ludwig Finscher, Kassel, 1994ff, Personenteil,Bd. 11, 2004, S. 813-855.Franklin, Peter : Mahler,Gustav.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Stanley Sadi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Volume 15, P. 625.

③歌曲之中文标题,由笔者自己翻译,但其中有部分内容,参照了邹仲之先生的翻译。参见:马勒《漂泊者之歌》歌词[n[EB/Ol]]. 邹仲之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90d830100ac5s.html(2019-05-15)

④谱 例 来 源:Mahler, Gustav: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EB/Ol]. Vienna: Josef Weinberger,No. 40, 1897. Plate J. w. 888.http://cnks.imslp.org/files/imglnks/usimg/6/65/IMSLP20510-PMLP12556-Mahler_-_Lieder_eines_fahrenden_Gesellen_(voice_and_piano).pdf(2018-05-10)谱例3、6、7、8、9、10 信息同此。

⑤谱 例 来 源:Shubert, Franz: Winterreise D.911[EB/Ol]. In: Franz Schuberts Werke. Erste kristisch durchgesehene Gesammtausgabe. Serie XX. Lieder und Gesänge, Neunter Band. Verlag von Breitkopf & Härtel in Leipzig.http://cnks4.imslp.org/files/imglnks/usimg/8/8d/IMSLP60822-PMLP02203-Schubert_Werke_Breitkopf_Serie_XX_Band_9_F.S.878-904.pdf(2018-05-10)谱例4 信息同此。

⑥这里的“特殊方式”是指马勒的做法与该时期以瓦格纳、沃尔夫为代表的“吟诵式”声乐写作和“通谱式”歌曲形式相区别。参见:Danuser, Hermann, Janz Tobias: Mahler, Gustav. in: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zweite neubearbeitete Ausgabe, Hrsg.von Ludwig Finscher, Kassel, 1994ff, Personenteil,Bd. 11, 2004, S. 830-831.

⑦该动机在钢琴及乐队版本中不同。以上谱例为钢琴版本,乐队版本节拍统一为2/4 拍,第二小节采用大三连音节奏。对比:Mahler, Gustav: Lieder eines fahrende nGesellen[EB/Ol]. Vienna: Josef Weinberger,[1897].

猜你喜欢
套曲马勒首歌曲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张傲全新单曲《爱我所爱》暖心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