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19-11-30 04:04何静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

摘 要:探析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发展对中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指引中国历代领导人对祖国观发展与创新具有重大影响。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融入我国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大学生应对全球化挑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培育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坚定大学生的爱国意志,应该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寻求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同时,我国面临国际上一些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不实谣言,部分境外势力勾结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分子和组织,并从言论上、思想上、行动上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抹黑中国国家形象。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关乎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祖国观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大学生把爱国当做光荣的事。

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祖国观教育理念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祖国观

在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中“工人没有祖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工人没有祖国”,在这一论断中的“祖国”指的是存在着阶级压迫和被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是压迫工人的机器。

爱国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爱国主义”的观点,但是他们在许多文章中表达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被侵略民族抵御外敌、保卫国土、争取独立的支持和鼓励。

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是拯救祖国的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鼓励无产阶级确立革命领导权,建立爱国革命路线。

(2)列宁的祖国观

保卫祖国的战争是正义的。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是盗取争夺脏物的战争,他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对“保卫祖国”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强调无产阶级保卫祖国的战争是正义的。

被压迫民族拥有自决权。在领导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列宁曾反复多次提到过“民族自决权”,他强调被压迫的民族应该从殖民异族中解放出来,建立独立自决的国家和自由民主的政治。

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祖国观教育的重点。为了达到培养真正共产主义者这个目的,一方面,列宁强调“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是摆在第一位的任务。”另一方面强调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鼓励青年把共产理论与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反对那些“书呆子和吹牛家”。

(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祖国观和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继承与创新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祖国观

为了“使国不亡”,必须改造国民的观念。早期的共产党认为中国免于灭亡的出路是改造国民的观念。于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创办报纸、学校、学会等向广大民众传播新思想、新科学、新道德,以此来改变国民的思想,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坚定“民族自决”思想。由于受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影响,蔡和森、陈独秀、李大钊等优秀人士树立了“民族自决”的祖国观。

(2)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祖国观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祖国观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首先,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其次,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和维护国家主权。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祖国观是强国富民和“一国两制”。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坚持推进祖国统一的祖国观。在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和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导下,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坚决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祖國统一的“八项主张”,最终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反对国家分裂。针对“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以胡锦涛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出台了《反分裂法》、《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表明了争取祖国团结统一的诚心和坚决打击分裂势力的决心。

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首先,习近平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习近平还强调将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悠久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祖国观的沃土和源泉,为当代爱国主义奠定了理论和情感基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与中国传统祖国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二者的融合能让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2.有利于大学生应对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挑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冲击着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强调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指导的爱国主义,强化国家主权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民观,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正确的规划,维护国家利益;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自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引导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革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1)挖掘教学素材,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教材和课堂时间。在思想政治课的系列教材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之一,教师要利用课堂向学生介绍近代以来中国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大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肯定党和人民的奋斗,以及从情感上认同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其次,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教师在将当前几门思想政治课融会贯通,引导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要对几门思政课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侧重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推行实践教育。一方面,借助历史文化资源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可以将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一些革命根据地、红色纪念馆和红色遗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和学习,让学生更直观地去了解和体会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暑期调研、“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基层调查和服务的过程中了解我国人民生活、生产情况,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二)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

1.优化网络环境,发挥榜样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各大网络运营商携手净化网络环境;此外,也应该利用网络迅速、便捷的优点抢占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积极利用网络打造学习、宣传爱国主义的平台,让大学生更便利的获取相关的信息,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投资。比如:增加购买、订阅相关书籍和报刊的数量,打造爱国主义文化长廊,等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其次,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大学生把爱国的热情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08.

[2] 姚婷婷,戴钢书.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0(05):113-118.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30.

作者简介:何静(1993- ),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大学生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