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弘扬“知青精神”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9-11-30 04:04王沁怡张越凡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大学生

王沁怡 张越凡

摘 要:“知青精神”是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界定“知青精神”具体内涵的基础上,尝试解读“知青精神”的内在本质,阐释“知青精神”在当代社会所折射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探究在校大学生弘扬“知青精神”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知青精神;实践路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2017)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知青形象”与“知青精神”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广泛弘扬20世纪“知青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奋斗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深度思考的主题之一。探究、阐释、弘扬“知青精神”,为大学生和广大青年的精神世界注入发展新动力,是本文探究的目标所在。

一、 “知青精神”的缘起与时代题解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最高指示”发出后(1968年12月22日)到农村、国营农场、兵团参加劳动的城市中小学生,也包括文革前到农村参加劳动的知识青年。[1]“知青”体现了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知青精神”,在当代仍焕发着蓬勃生命力,其内涵十分丰富。

(一)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在艰难岁月中,知青群体现出不怕吃苦、不怕艰难的坚毅品质和奋斗精神尤为突出。在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经历了极为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无论是城市还是贫困农村,全国各地都在闹饥荒,此时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知青文化”与“知青精神”由此产生。在此背景下,知识青年们既要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要适应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这个群体独特的“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

(二)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知青们身上集中体现出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感受到。大多数知青都是中小学生,这个年龄群体原本应该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但他们未来得及完成学业就被下放。所以,他们一边自学文化知识以开拓个人视野,一边生产劳动以完成农场任务;日复一日的坚持,使知青们不仅掌握了脚踏实地的实干技能,而且为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返城后,很多知青凭借着在农村生活的磨练和坚韧的毅力,实现了自身价值。例如:常州优秀知青代表江莉倩同志,仅有初中文凭,边劳作边学习,由于出身不好未被推荐上大学,但她始终不放弃学习;结束下乡生活回城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专学习,后调入政府机关工作,书写了人生的华彩乐章。

(三)亲近群众的团结精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群众路线的基本要义,知青们在农村广阔天地,逐渐接近群众、亲近群众,与农村百姓结下深厚的情谊。在生活上,他们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无微不至关照;在劳作上,他们向当地农民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与此同时,知青们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以及农民阶级都有了深入了解,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知青群体号召团结各界人民群众,城市反哺农村建设。

二、弘扬“知青精神”的时代新价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主旋律,但历史又赋予“知青精神”新价值和新意义,使其在历史的洪流中再次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扭曲现象,提倡“知青精神”可以有效引导这个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青年对于时代的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时代的进步与否,取决于生活于那个时代的青年。价值观决定了青年的社会行为以及为人处世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90后”逐渐步入当前社会,他们中大多数人努力进取,积极工作,活出个人的色彩;但也有极少数人价值观扭曲,秉持“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理念,反映了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意识缺失。“知青精神”中凝聚着汗水与泪水,体现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即选择收获,选择奉献也意味着选择高尚。弘扬“知青精神”促使当代青年从内心深处产生共振,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知青精神”异曲同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为新时代的“知青精神”注入红色底蕴。

(二)塑造和谐进取的全新社会风气

“知青精神”对于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作用。社会风气是一个时代社会环境的折射,是主流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阐述关于社会风气的基本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善社会风气需要群众的自觉自愿行动。[2]“知青精神”内在价值强调:全体劳动者要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奋斗在每寸土地,每份职业,每个岗位;社会成员个体要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努力获取知识,追求人生梦想,为实现自身价值不断进取;邻里之间相处要少一些隔阂,多一点宽容。从个体到群体,直至整个社会,要积极营造出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三)为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改革为舵,创新作帆,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气息中,“知青精神”犹如一股清新剂,使人们为之一振。新时代的饕餮盛宴,需要青年人来精心设计,提炼、利用历史中的“知青精神”,再次铸就新时代的大辉煌,正是重温“知青精神”的题中之义。改革与创新都离不开奋斗、进取和团结,“知青精神”的本质和内涵与时俱进,继续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2018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9年我们将设计时代精神,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昂首向前,巍然屹立,创造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動力。

三、践行“知青精神”的时代新路径

(一)重视校内教育  丰富课内活动形式

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高校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合理借助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深入了解掌握知青故事,学习“知青文化”,提炼总结“知青精神”。学校可以开设“知青文化研究”或“知青精神研究”公选课,通过专业教师讲授,系统掌握“知青文化”知识,开拓历史视野、提升认识水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由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团队开展相关科研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知青精神”及其红色文化的平台。学校“红色文化研究会”的社团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活动,例如:参观知青资料陈列馆,走访知青纪念馆,举办“老知青”与青年学生座谈会、相关主题的读书交流会等。

(二)搭建合作平台  开辟多元体验道路

合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为大学生开辟多元体验道路。可以采取合作型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知青文化”“知青精神”的具体内涵。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主动联系农村党支部,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村,深度体验农耕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在延川插队的岁月,着重提到五关历练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校大学生深入农村,一定要远离电子产品,带上一本纸质好书,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在农村的实践生活中,体验“知青岁月”的不易,自觉践行“知青精神”。

(三)加强双线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力度

运用新媒体宣扬传播“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是舆论宣传手段与时俱进的体现。新媒体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一方面,扩大新兴媒体的线上宣传,利用微博、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有吸引力的知青历史资料和知青新闻;利用流行的影视剧和自拍短视频等形式,将“知青元素”融入影视作品创作中,使知青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文学或动漫专业大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知青资料,改编知青故事,制作动画短视频,以吸引更多群体关注。另一方面,加大实践活动的线下推广,在各地区知青纪念场馆印发数量充足的宣传手册,组织训练有素的讲解员为参观者介绍知青事迹,使到访者充分感受“知青文化”,深度感染“知青精神”,以达到自觉宣传践行这种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参考文献

[1] 易海涛.研究综述·资料·内容·理论方法:中国知青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期(99).

[2] 顧红亮.邓小平的社会风气观与核心价值观滋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9期.

[3] 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基金项目:2018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暨常州三杰红色研习会课题立项项目:江苏知青口述史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KYX18067。

作者简介:王沁怡(1999-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张越凡(1999- ),女,江苏盐城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