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2019-11-30 04:04傅狮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佛教中华民族特色

傅狮虎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其实“通三统”的思想,要求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很好地继承和大力的发展,这无论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通三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报告在这里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先进文化熔铸一炉的思想,就是“通三统”的思想,就是把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的文化看成整体加以继承、发展的思想。

“通三统”是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甘阳先生提出的观点。甘教授认为,孔夫子的传统即传统文化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即革命文化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统,是“新时代的三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国只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树立自信,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通三统”呢?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在初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曲折发展的,是连续的,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后一阶段的发展必须吸收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在扬弃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实现飞跃。甘教授提出三个文化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地吸收“三统”中有益的成果,担当起继承三统并予以发展的重任。

所以,“通三统”是对历史的应有态度。传统中,我们就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名言,就有孔子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的对待先朝先代制度遗产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从远古开始,就进行了详细的历史记载,形成了严格的修史制度,并在每个朝代之初,对先朝先代进行修史。保存至今,凡正史有24部,离我们最近的清史正在编撰中。再加上历朝历代的稗官野史,个人笔记,非官方机构如佛教、道学历史记载,史学财富异常丰厚,可谓浩如烟海。这些历史记录下的盛衰兴替、制度演变、人情风貌等,就是我们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借鉴。

“三统”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资源库。中国绵延不绝的历史,形成了异样的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外来事物如果不顺应这个心理结构,是无法生根发芽的。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经过八百年的融合,在盛唐终于开出中国佛教之花——华严宗、禅宗。特别是禅宗,因与中华文化结合紧密,很快就流行开来,使佛教其他宗派走向了消亡,而禅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方立天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写道:“佛教哲学思想主要是倡导内在超越的一种宗教文化,是重视人的主体性思维的宗教哲学。它与同样重视内在超越和主体思维的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在文化旨趣上有着共同之处。内在超越和主体思维离不开心性修养,佛教与儒道两家都具有鲜明的心性旨趣,因而心性论逐渐成了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的主要契合点。这种契合点对于佛教及其哲学在中国的命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契合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不借鉴这种成功契合的经验。同时,也不能不运用中国的方式与语言来阐释、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曲折,都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同志研究中国国情,也离不开中国同志对老百姓耳熟能详语言和形式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其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此内涵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不能遗弃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应该继承、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苦难、辉煌的记载,是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试看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哪一个如我们民族这般,五千年连绵不绝,虽经历风雨坎坷,依然生命力旺盛,坚韧地走到今天。这其中依靠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千锤百炼、不改初心的民族气质,“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使命感、责任感。

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其国家虽然还在,但是,其历史断裂了,不要说早期的文明、文化都埋在了地层中,除了考古发掘出的少数遗物,其精神完全遗落,生活其上的人种更是变了,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连续不断、源远流长,滚雪球似的不断发展壮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而灿烂传统文化光彩的重新焕发,只有依靠国家的发展,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没有国家的发展,不建设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只能是躺在博物馆里,供人凭吊、观光、研究,是死的文明,而不能焕发光彩,再造辉煌。死的文明如木乃伊,遗物虽在,精神已消散、湮灭。只有在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把优秀传统继承并贯穿到我们伟大事业当中,并建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激活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也只有到这时,我们的事业才是伟大的,无与伦比的,我们的文化才是存在了五千年,仍生命力旺盛的活的文化。

最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当然要求。

树立、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更好地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于西方和其他国家的特色是多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对之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概括。比如和谐,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它体现在政治上是协和万邦,体现在哲学上是“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体现在人际交往上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再比如“平等”,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求“均田地、轻赋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诚信”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追求。在哲学上,有“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从而要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言必信,行必果”, 一诺千金,“一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等。“友善”是由中华孝悌文化推衍而来。孝悌是亲人之间的亲密感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孝悌,其为仁之本与?”由这种血缘之间的互敬互爱“推己及人”,发展而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进一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革命文化是在19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经历千年之巨变的惨痛经历中诞生的,其中,有对传统的继承,有新的发展。如爱国的价值观,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冲天一吼,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情怀,更是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有舍身求法的人”。在近现代各种革命运动中,这种深厚的爱国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无数革命志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誓死抵抗侵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再如民主的价值观,就是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民本思想的继承,并发展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制度。

这些价值观和思想都是“三统”中的优秀部分,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并发扬光大,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过程。

总之,在文化建设上把握好“通三统”,才能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甘阳.通三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傅狮虎(1978- ),男,湖南祁东人,学士,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佛教中华民族特色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佛教艺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