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钢琴发展历程与我国现阶段钢琴素质教育发展趋势

2019-11-30 04:04郁浩然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发展趋势钢琴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德国、美国和俄罗斯的钢琴演奏特点与教育历程,重点谈论了自19世纪上半叶,钢琴传入我国后的发展历程以及现阶段钢琴素质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钢琴;发展历程;素质教育;发展趋势

钢琴发源于欧洲,诞生300多年来,无数音乐家与作曲家创作出数不胜数的优秀钢琴作品,这些作品经过钢琴演奏家的精心演绎,丰富了我们的听觉和内心世界。钢琴的核心是演奏,钢琴演奏与钢琴教育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钢琴教育活动以实践为主,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不仅要有精湛的演奏技术,还要蕴含审美与情感。本文简要阐述中西方钢琴发展历程、教育理论及发展趋势。

一、欧洲部分国家钢琴演奏特点与教育历程

(一)德国

德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教育家、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音乐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必须把音乐保留在学校中,一个学校的教育必须会唱歌,否则我并不看重他”。19世纪以后,德国钢琴教育产生很多流派和方法,所以,不受特定教育课程束缚成为德国钢琴教育的特点。德国的文化传统是提倡个性解放与鼓励个性多方面发展,注重顺其自然,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掘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德国孩子学钢琴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是一个体验轻松快乐的过程。这也是德国能出现诸如贝多芬等一大批杰出音乐家的原因之一。

(二)美国

美国很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国提倡多元文化教育,注重多重音乐能力的培养,目前专业教师大多采用共融与整合的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核心是把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比如理论与历史、练耳与分析创作、视唱与指挥等,运用所有体裁的音乐文献表现其技术与风格,在广阔的音乐视野中发展想象力,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出热爱音乐、感受音乐、具有综合音乐才能的学生。经过美国政府和社会的多年努力,不再只讲授一种音乐文化(歐洲德国音乐艺术传统),从排他的、坚持一种音乐传统,转变到包容世界各种音乐文化。

(三)俄罗斯

俄罗斯民族有着悠久艺术和文化历史,是世界上钢琴音乐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里的人们认为音乐艺术不仅作用于精神世界,而且会提升创造能力和生活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效果。俄罗斯传统文化中认为精神比物质重要,钢琴教育是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格外重视钢琴教育。音乐学校的课程由主管文化部门统一管理,大量选用与弹奏本国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提高学生对本国的音乐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二、我国钢琴教育发展历程

19世纪上半叶,西欧的钢琴音乐已进入浪漫主义黄金发展时期,这时钢琴才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民族耻辱,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大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涌入中国,带来了现代钢琴,人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逐渐认识了钢琴。在澳门、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开立的教堂中,一般会安装管风琴或钢琴,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唱诗班在教堂里颂咏,传教士运用钢琴来伴唱“圣诗”,还在教会学校中开设钢琴课程,给我们带来新的音乐感受,这是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的开端。

从1902年起,国内很多留学生去日本或欧洲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他们把西方作曲技法、音乐理论知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术带回国,特别是钢琴技巧得到初步宣传推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留学生有李叔同、萧友梅等。李叔同先生是20世纪初中国钢琴艺术萌生时期影响最广的一位钢琴教育先行者,他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致力推动西方技艺传入中国,把自己在国外学习的最先进的艺术技法倾囊传授给学生,是发起“学堂乐歌”运动最早的推动者之一。萧友梅先生也为早期的钢琴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致力编写音乐教材,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等学术论著,还有《夜曲》、《哀悼引》、《问》等作品流传,曲子以舒缓的慢板、发散的音型、含蓄的律感,表达出对国家沉沦状况的忧虑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上海音专为抗日救亡运动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们毕业后分赴祖国各地参与抗战宣传,成为当时钢琴专业教育的骨干力量。至1947年,香港地区成立了中华音乐院,成为系统性的钢琴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地逐步建立起十大音乐学院,至此,钢琴专业教育在各高校中普及,形成了完整性钢琴普及教育网络,钢琴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主修课程,为全国的钢琴艺术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现阶段钢琴素质教育发展趋势

(一)增强民族音乐创作,提升我国钢琴教育民族化水平

钢琴作为舶来品,由于中西方审美和精神创造迥异,如果在钢琴表演艺术中更好地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加入“中国风”民族特色,就能更好地提升钢琴教育民族化水平。“民族化”的概念,既要包括本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也要有外来钢琴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充分表现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钢琴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民族化作品教学艺术,注重对学生的民族艺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树立民族观念,巩固民族意识,将民族情感融入到钢琴的学习中。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目前钢琴作品原创较少,希望钢琴作曲家们充分运用民族音乐素材,采用中、西方创作技法,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比如钢琴曲《彩云追月》,此曲是任光老师在1935年创作的优秀民族器乐合奏曲,1975年经过作曲家王建中老师改编为钢琴曲,旋律优美、层次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中国韵味。

(二)增强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20世纪60年代,音乐教育界美学家苏珊·朗格提出“音乐是情感的符号表现”的观点,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体验各种音乐作品情感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和愉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精辟地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钢琴教育应遵循音乐教育特有的音乐审美规律,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的态度来施教,使音乐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逐步理解、鉴赏高雅音乐,体会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三)加强视唱练耳教学,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的基本功,起到发展音乐听觉、增强音乐记忆力,培养学生音准和节奏感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各音程的模唱,找到音程的冠音和音根的准确位置,随时在琴上校正,唱出正确的音程。其次要加强大小调的和弦连接练习和二声部的视唱练习,强化音高概念,调正和平衡声部,增强音乐表现力。

(四)依托科技大数据,提升现代化钢琴教育水平

科技和网络快速发展对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带来重大转变,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音乐课堂不仅仅利用多媒体视听教学,教学方式已拓宽到网络、电影、软件等,可以直接在网络中进行远程钢琴教学和指导。这种教育方式音画结合、形声并茂,既可以再现场景,又可以创设情境,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现代化教育还能够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既可以展示钢琴教学中古今中外音乐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又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钢琴艺术历史久远,内涵丰富,钢琴教育也不仅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更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创造的新时期艺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 蓝天棉.钢琴教育教学与实践问题探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8.

[3] 夏雨.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教学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4] 葛民莉.读懂学生需求 理解音乐教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作者简介:郁浩然,临沂大学,2017级音乐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发展趋势钢琴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