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 融家国情于一处

2019-11-30 04:04陈益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摘 要: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民族日益强盛的根基。中华人民因家国情怀而对国家形成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当前我国核心素养教育中,关注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倡在历史学科教育中渗透家国情怀,充分挖掘有价值的史料素材,通过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家国情怀、弘扬家国情怀,体现中学生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培养意义;培养路径

一、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要求学生要有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幸福感,要讲家国荣辱与自我感情联系起来。但是,当下受到互联网快餐文化的影响,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正在逐渐减弱,同时,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家国情怀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教师也没有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对中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基于这些背景,本问题提出对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二、怀的培养意义

(一)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事件与当代中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不易于切身感受与理解。而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则以情感要素为切入点,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学生在情境氛围中了解历史、把握历史。例如“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先生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当时的清政府封建腐朽,孙中山不得不借助暴力革命来推翻清政府。课堂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了解历史背景,就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心理动向,进而由此及彼地领悟家国情怀,客观地认知历史,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二)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渗透德育教育目标

历史学科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同时,培育中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与优良传统美德品质。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渗透历代国家兴亡发展的规律,树立爱国主义观与历史观,促进中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与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独特价值。例如学习《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时,学生通过了解“西周分封制”体会“家国同构”的概念与内涵,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充分认识“有国才有家”,形成认祖归宗的良好素养,构建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这些都符合当代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素养与德育素养的客观要求。

(三)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分支部分,同时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每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都要具备爱国情怀,而历史学科教育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渗透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中学生了解每一位历史英雄及爱国人士为国家建设的辛勤付出,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世界与幸福生活。例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为国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坚决抵制鸦片侵害中国人而发起“禁烟运动”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等,可激励学生内心深处迸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责任意识。

二、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一)挖掘教材资源,再现历史情境

家国情怀教育的最主要素材来自于历史教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全面地理解与把握历史教材,挖掘與整理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将其联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或时事政治,再现历史情境,渗透家国情怀。

例如: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充满爱国情怀的历史之路,其教育内涵丰富且深刻。教学中以张骞深明大义、不辱使命、为祖国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感动学生,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建设与发展背景,从中感受历史的民族大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仍然是连接国家与世界的重要载体,同时引入我国当前“一带一路”的现代战略发展体系,全面了解“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习过程中,学生深感中华民族的强大,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信心,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构思“新丝路”的未来发展,无形中家国情怀教育已经水到渠成。

(二)创新教学方法,调动情感共鸣

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的教育过程应是生动的、立体的,只有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多元教育情境,才能让学生感受历史、思考历史,当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敲击学生的心灵,就能引起情感共鸣,轻而易举地实现教育目标。

例如学习《宋金南北对峙》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战时和”关系,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历史认知水平,以了解伟大的抗金将领岳飞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课前指导学生通过翻阅教材、查阅互联网资料、收集与整理史料等方法,了解岳飞的英勇事迹,感受岳飞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思考中形成爱国情怀;其次,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对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给学生播放生动的视频资料,展示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学生由此认识到,自古以来,各族人民亲密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互通有无,而各民族之间相互信任、共同发展,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必然趋势。

(三)树立英雄榜样,激发爱国热情

我国辉煌的历史与当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民族英雄的付出与牺牲。通过讲解历史人物事迹、树立英雄形象,更易于中学生把握历史事件,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升华家国情怀。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英雄历史人物事件”的教育机会,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激发爱国热情、塑造美好人格打好基础。

纵观中国历史,民族英雄的英勇爱国事迹层出不穷,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再如;革命道路上坚决果断的张自忠;战争中从中就义的瞿秋白等等,这些英雄都是国家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真心与热血谱写了深刻的爱国篇章,通过介绍这些历史人物事迹,让学生的热血澎湃,以榜样的效应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民族责任感与自信心。

(四)继承传统文化,提升德育素养

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快历史文化的传播速度,丰富历史文化的教育素材,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诸多不良思想的侵袭,诱发中学生“崇洋媚外”心理,漠视中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缺失。因此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育原则,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中华民族历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元素,体现中国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包容与接纳心态,唤醒中学生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中学生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与践行者。

例如: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交通》时,为学生具象化的呈现出宋元时期的先进的科技成就和发达的海陆交通,通过同期的中外对比和相关的史料研读,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当时中国科技和交通的繁荣不仅仅是只停留在国内,在当时的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历史教学的立体感与实用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体验我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自觉弘扬与传播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德育素养。

总之,基于历史学科教育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既是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立足培育民族精神,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与国家长久发展的大事;因此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师要树立培育家国情怀的教育意识,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指导学生、帮扶学生、启发学生,助力实现“少年强则中国强”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 陈嘉欣.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23):38-39.

[2] 谢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33+35.

[3] 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3(02):71-73.

作者简介:陈益(1990.05- ),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江苏常州湖塘实验中学,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自主学习、中学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