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要做知识的创造者
——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思考

2019-12-01 03:47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工业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研究院管理系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于2008年开始启动知识管理研究工作,并逐步在研究院知识管理部门的带领下持续发挥研究院知识管理技术支撑作用,找准定位,探索并解决知识共享与保密安全的矛盾问题,制定了研究院知识管理战略纲要、知识管理“十三五”发展规划,建立并逐步完善研究院知识管理标准体系,研发中心代表研究院申请的2项知识管理国家标准获得颁布,开发建设了一套符合保密安全要求的知识管理系统,承担了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多项院级技术基础课题,形成了“战略规划—系统开发—标准制定—技术研究”等多维度体系化的发展思路,是军工企业知识管理起步较早、发展成体系、成果显著的单位,知识管理工作也于2018年被纳入质量程序文件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研究及实践成果还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知识管理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研发中心作为研究院知识管理技术支撑部门,自2011年开始建设研究院知识管理系统,形成了包括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社区、专家黄页、知识产权、院级课题、科技成果管理等多个模块,实现了知识产权在线申请、院级成果在线申报及打分评审。知识管理系统中入库知识逾2万余条,涵盖专业、型号、岗位等多个维度,支撑研究院技术基础课题、知识产权及成果管理等功能,并将与人力资源系统实现集成,后续员工在职称申报时知识产权和成果数据可实现自动抽取。2017年,研发中心在知识管理考核中名列第一,组织知识、创意知识贡献量居研究院第一。

对标NASA、华为等国内外创新企业,研发中心在知识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15年来的预研创新成果未能全部得到积淀和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知识管理建设多使用不足

根据信息化系统保密测评要求,系统经历了架构更改及功能模块完善,目前正开展4期建设。根据研究院主管部门的要求,每年有专业梳理、专家访谈、专利申请、院级科技成果等知识入库。但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员工自发使用系统上传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的热情和频率还不高,知识管理系统不能等同为可实现文档电子化的信息化平台。

2.知识管理系统与业务工作结合还不够紧密

通过近2年的建设开发,已经实现了与知识产权管理、院级科技成果管理及研究院技术基础课题管理等业务的融合,但还未能有效支撑设计、试验、生产制造等预研项目管理等各项业务,在一定程度导致员工参与度不高。

3.入库知识的有效价值还有待提高和挖掘

目前,入库知识达人均10条,且涵盖了研发中心所有专业,但在日常工作中尚未形成“有技术问题上知识管理系统找答案”的氛围,其原因在于:一是员工对于新系统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尚未形成习惯性操作;二是由于系统在操作便捷及用户友好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三是由于知识质量及价值无法满足员工需求,成了“废知识”,知识挖掘及知识推送还未能真正形成。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改进方法及建议

1.经营管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利用知识管理系统将中心已有项目、合同、经费等经营基础数据归档和整理,并根据基础数据进行统计计算,通过对经营基础数据的分析不断提出经营管理举措,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2.专家作用的发挥

借助知识管理系统的专家网络功能打造专家黄页,展示中心级及以上专家,以及“草根”专家的成果和水平,还可以对专家进行提问,使专家在项目管理、技术把关、专业交流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加强知识挖掘,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3.加强项目团队人员自主学习和培训

借助知识管理系统的培训考试模块,将专业、型号、岗位等维度的知识整理为培训材料,以促进新员工、项目团队成员的自我学习和能力提升。

4.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

一是项目申请立项阶段的知识管理。在借鉴已有成功立项项目论证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项目论证及立项申请,促进项目立项成功。这一阶段用到的知识包括该方向项目管理流程,该方向成功立项项目申报书、经费概算书,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该方向专家信息。用到的知识管理方法及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识别、培训学习、专家经验和同行协助4个方面。

知识识别。识别出当前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以及当前项目成员的知识差距。

培训学习。项目团队成员对可借鉴的参考知识进行自行学习和培训。

专家经验。梳理以往相关项目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以及内、外部专家的经验。

同行协助。找到同类项目的同行人员,纳入到当前项目的可用资源池中。

输出物为项目知识计划表,以目标为导向,针对项目研究目标拟采用的知识梳理、知识收割等方式对项目研究成果、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经费执行等形成策划,形成知识计划表。

二是项目执行阶段的知识管理。主要利用已有的项目知识、专业知识协助项目执行,并在重要阶段进行知识收割和知识萃取,形成项目阶段性成果。这一阶段用到的知识包括该方向项目管理流程,相关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及项目萃取知识。用到的知识管理方法及知识管理活动包括事后回顾、知识社区和专家经验3个方面。

事后回顾。在项目重要节点仿照美国陆军、华为公司开展事后回顾,进行知识收割,有助于项目持续改进。

知识社区。项目团队在知识社区中借助项目管理模块和知识社区进行项目执行、协同工作。

专家经验。向专家、同行求助,扫清项目中的问题,不再让项目卡壳。

输出物为知识收割成果、经验总结、案例总结、知识产权成果。

三是项目验收阶段的知识管理。在项目完成后,利用知识管理方法,面向未来思考,有效提高组织未来相关类似项目的执行。这一阶段用到的知识包括该方向项目管理流程、相关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及项目萃取知识。用到的知识管理方法及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收割、知识分享和知识更新3个方面。

知识收割。项目结束后收割项目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成果,通过自我写作或者采访的方式挖掘出潜在的经验。

知识分享。基于收割的成果分享推广,让此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为组织所受益。

知识更新。更新组织已有的相关知识信息,如流程、经验案例等。

输出物为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经费执行情况报告、知识收割成果、专利及科技成果。

四是项目成果发布阶段的知识管理。结合预研项目特点,在项目验收完成后利用知识管理系统的“成果发布”模块,整理预研项目成果,并对研究院各型号“两总”进行发布和推送,以促进成果的转化和项目划转。这一阶段用到的知识包括专家信息,相关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及项目萃取知识。用到的知识管理方法及知识管理活动为成果发布,将项目成果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向型号“两总”及研究院领导进行发布,促进后续成果转化。

输出物主要包括成果发布报告、专利及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报告。

三、后续知识管理计划

为了使知识管理工作更好地支撑项目管理,后续还可以对知识管理工作、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完善,重点在以下2个方面开展工作。

1.基于项目的协同工作

探索基于本体的知识、模型和工作流模型,集成应用于协同设计过程中,不同设计用户获取、提供有用的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建立项目管理协同平台,逐步探索嵌入专业软件及工具,实现在线编辑、在线设计。

2.融入业务流程实现流程再造

目前,知识管理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结合还仅局限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院级课题管理等方向,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未完全实现集成,后续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基于业务流程、岗位的知识推送和挖掘工作,如针对某项目开展研究的过程,系统可以自动实现对研究阶段、专业、岗位的知识推送,对业务流程中关键知识点、知识流和控制环节进行提炼,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技术研发及管理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作为知识型企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在项目管理等经营活动中将以知识为中心,形成知识沉淀、知识投入、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的生态“知识链”,更好地支撑预研创新工作,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研究院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高速运营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高速运营管理系统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在线评审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