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别样的黄土风情,都藏在这小小的洞里

2019-12-01 11:56安若锦
投资与理财 2019年8期
关键词:山西人灶头黄土地

安若锦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打小就听这首歌,现场演出的走穴歌手唱,电视里唱,村里的人也唱。都说黄土高原上漫天风沙,干燥寒冷,却总有一个能安心栖身的地方——窑洞。

姥姥家住窑洞,半椭圆型的洞里只有一扇小小的半椭圆型窗户,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厚重的木门一推开,便有浓浓的暖香。左手边是灶子,那时候用煤,烧得通红的煤火上常年煨着“美味”。

夏天有蒸南瓜,一口一块,甜而糯,橙黄得诱人,蒸好了就蹲在灶子上,我们这些顽皮家儿的可总不闲下来。

秋冬有“懒柿子”。不知那会子的人哪里找来那么多懒柿子的器皿,不大不小的罐子里慢慢泡了一罐子,就那么任由放在炉边,半夜柿子的香甜常让我忍不住起来偷摸一个,却涩得直叫。

窑洞里满是家的味道,姥姥一辈子生儿育女六个。听妈妈说,小时候和姥姥、姨妈挤在一张大炕上,炕边上就是火,火下面烧着煤,整个炕、整个冬天都是暖和的。

夏天却神奇,密闭的窑洞里丝毫不觉得闷热,任他外面骄阳烈日,窑洞里睡觉的姥爷一样拉一条被子掩着,睡得安稳。

冬暖夏涼,好不热闹,这大概是我对窑洞最初的记忆。在村里,没有哪家人不爱住窑洞的,没有住过窑洞,还好意思说是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人”?窑洞旁边院子对面,村里早已盖起来红砖绿瓦的楼房,可窑洞还是“抢手货”嘞!

黄土高原上村子里这样的窑洞在父母一辈的眼里不是新鲜的事情,而是一代的记忆。

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人,最初是依地形之便,掘土成洞穴,安上门窗以避风雨,叫靠崖窑。

逐渐平地劵窑旋洞,形成土窑、石窑、砖窑,有双孔窑、排窑、窑中窑、窑上窑,这叫独立式窑洞了。

后来更有了下沉式窑洞,其实也就是地窖。在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黄土塬地区,人们就在地下挖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开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若在平地,就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下面却是一户户的人家。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

麦垛星罗布,户户窑洞沉。

几乎每个窑洞里都有土炕,三面靠墙,用砖或土坯砌成循环相通的坑道,一头连接灶火,一头直通房顶,那热量可以通过坑道传到全炕,炉烟通过烟囱达于户外,最妙之处还在于 “不扇而风,不呼而吸”。

到了冬天,俊俏勤快的媳妇把柴火塞进炉内,用大铁锅做饭;婆婆盘坐在灶头,取馍舀菜;大家贴着温暖的灶头上,围着吃大铁锅菜,就着刚出锅的杂面馍馍,心里暖滋滋的。

“老婆孩子热炕头”生动地反映了爷爷、父亲那一辈人的生活愿景,辛勤劳作一生,盼的无非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尽管单一,却自有安乐,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窑洞冬暖夏凉、春温秋爽,“洞天福地”可谓一点不夸张了。我自小见的、住的最舒服的还是靠崖窑。

每次回村里,一条山路走下来,远远能一直看见依向阳山崖挖成的土窑洞,隔一条山坳就有几排。泥土门脸,木构门窗,雪白的窗户纸上贴着艳丽的窗花,窗前门顶上有时放趴着一两棵大白菜和萝卜头,门边挂着一串串辣椒,土墙上还编着大蒜,现在看来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农家风情。

或许你会感到这窑洞多了点“土气”,乡村气息浓厚,可正是这土里土气的窑洞为古老的山西人避风挡雨,使客居他乡的黄土地上的儿女常引起几多爱恋几多情思,它是大自然给予山西最特殊的恩赐。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山西体会当地各具特色的农家乐,窑洞成了大家首选的民宿。窑洞也与时俱进,装修风格时尚而“潮”气十足,感受黄土地上的别样风情,又不失舒适典雅之感,这样的窑洞,谁不想一番体验?

猜你喜欢
山西人灶头黄土地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黄土地》画报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灶头画与乡村振兴
——以海盐县通元镇为案例
转型综改看干部担当
不忘黄土地
从黄土地走来
亲不够的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