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

2019-12-02 09:50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存活率乳酸骨科

张 扬

(吉林省人民医院 , 吉林 长春 130021 )

近年来,随着交通行业以及农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交通伤等意外骨折发生率不断提升。创伤骨折是临床中一种常见骨折,具有急性创伤特点,部分较轻的骨折损伤并不会威胁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行动能力[1]。而部分严重时骨折如多发性创伤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则会对患者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出现疼痛感且难以忍受。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难度大、时间较长,极易使患者心理及生理出现异常,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在手术治疗基础上采取损伤控制,针对损伤情况给予分期治疗,并以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为主要目标,并减少生理功能紊乱对患者自身造成的影响,提高生存率。本研究选取14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70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钢板固定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4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70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7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18-37岁,平均年龄(27.5±0.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8例,高处坠伤20例、意外伤害22例;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17-37岁,平均年龄(27.3±0.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9例,高处坠伤29例、意外伤害2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致伤原因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纳入标准[2]:(1)患者经临床诊断、病理学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伤患者;(2)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配合研究内容开展;(3)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4)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疾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状态异常者;(4)手术禁忌证;(5)参与其他研究者。

2 方法:2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对患者骨折损伤进行评估,并给予常规止血处理,具体操作如下:护理人员采用间接按压法,将患处出血部位近心端的动脉按压到临近骨头上,具有简单有效等诱使。对照组在切开复位下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钢板固定之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患者骨折损伤进行记录,通过初期修复手术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处理,尽可能减少骨折创伤再次加重,同时对于部分严重骨伤患者进行复苏治疗,密切注意患者身体状态及病情,进行观测和记录,如患者存在水电解质失衡或生理功能紊乱,则必须给予对应干预,使其水电解质评分及生理功能处于稳定状态,从而对患者实施相应的骨折复位及固定治疗,初期给予外固定,使用外固定支架干预的同时给予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结合患者治疗情况及康复情况,给予部分患者施行而且切开复位手术,以确保患者骨折愈合与恢复效果。

3 研究指标:对比2组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及切口长度。

5 结果

5.1 2组存活率、死亡率比较:观察组存活率及死亡率分别为94.29%(66/70)、5.71%(4/70),对照组存活率及死亡率分别为81.43%(57/70)、18.57%(13/70),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85、4.285,P=0.038、0.038)。

5.2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5/70),少于的对照组27.14%(19/7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5.3 2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及切口长度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及切口长度分别为(60.46±2.64)分钟、(9.51±1.42)周、(5.62±1.25)小时、(12.52±2.51)小时、(8.45±2.16)小时、(8.42±2.26)cm,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及切口长度分别为(120.23±4.54)分钟、(13.21±1.32)周、(12.40±1.31)小时、(27.65±2.42)小时、(18.23±2.20)小时、(12.53±2.54)cm,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219、15.967、31.328、36.306、26.540、10.114,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讨 论

创伤性骨折是临床骨折中一种较为严重的类型,患者多为意外事故或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后导致,患处有强烈痛感,并于短时间内出现肿胀、瘀斑等。机体受到创伤后,如骨骼仅有轻微骨裂,那么仅需要对患肢实施保护,并给予其钙质补充便能够康复。但是对于创伤性骨折而言,骨骼多伴随断裂或处于移位状态,能够使患肢出现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严重时则会产生畸形,即:缩短、旋转、扭曲等,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如创伤性骨折部位处于双臂或双腿等四肢,短期内只需要给予其对应治疗,便能够获得良好治疗效果,而一旦创伤作用于颅骨、胸腔或盆骨处,便需要立即给予其对应治疗,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有可能危急患者生命[3]。

在开展治疗时,首先应对患者神志、心跳、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判断其是否存在大出血或休克等紧急状况,部分骨折断裂并发生移位时,便会对周围临近器官造成损伤,引起并发症及相关肌肉或组织坏死,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治疗开展。据临床资料显示,在以往创伤骨科修复中最为突出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全面干预,通过针对损伤患者实施全方位处理,使其骨折部位以良好状态面对后续治疗。近年来有学者对其开展研究[4]指出,以全面早期处理原则进行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整体疗效并不能准确满足医师及患者对康复的需求,对于部分严重骨伤患者,仍旧存在较高死亡率。近年来,损伤控制性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干预措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针对患者病情进行稳定,对其损伤程度进行控制,通过给予有效止血及相关治疗措施,使患者生理及心理状态有一定恢复,从而以良好状态面对手术治疗,减少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5]。而且,预先针对创伤骨科患者损伤控制性治疗,能够有效维持患肢骨骼移位对周围组织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持损伤处的正常血液循环,对创伤愈合提供一定帮助。同时,给予干预后也能够准确对旋转剪切外力、牵引力等作用力进行抵消,为患肢恢复及周边组织肌肉生长营造良好条件,使患者早期能够开展肢体康复运动,减少恢复时间,提高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使其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得到缩短,减少治疗过程对患者自身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术后呼吸窘迫、浆膜腔积液、创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提高存活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7.14%<27.14%),存活率高于对照组(94.29%>81.43%),死亡率少于对照组(5.71%<18.57%),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60.46±2.64)分钟<(120.23±4.54)分钟、(9.51±1.42)周<(13.21±1.32)周、(5.62±1.25)小时<(12.40±1.31)小时、(12.52±2.51)小时<(27.65±2.42)小时、(8.45±2.16)小时<(18.23±2.20)小时、(8.42±2.26cm)<(12.53±2.54cm)],观察组整体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其他学者对其开展研究,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均认为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给予钢板固定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减少治疗过程及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而有学者指出,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初步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给予钢板固定治疗,虽然整体效果良好,但是并无法降低并发症发生,据进一步了解,医院周边存在房屋建筑施工工地,施工期间存在的工业噪音及粉尘对患者休息环境造成影响,致使其创口出现感染,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影响研究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减少治疗时间及人工创口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存活率乳酸骨科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腹腔镜手术相关的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