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与“止”为切入点解读中西建筑差异

2019-12-02 02:35
山西建筑 2019年21期
关键词:石材古建筑木材

高 敏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1 概述

建筑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为人类提供居住与生活条件的空间环境。“建筑”一词曾被从多种角度进行定义,如栖居、庇护所、住的艺术、凝固的音乐、石头与木头的史书等。

中西方建筑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深受其各自文化环境的影响,差异显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实代表着两种相对独立的哲学观念与思想,以儒家和道家为主流思想的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绝大时候匍匐于神学学说之下的西方古典哲学则更多的主张征服自然,与自然相抗争。

2 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行”与“止”

2.1 中国古代建筑中“行”的体现

2.1.1思想溯源

纵观中国古代发展史,虽朝代不断更迭且人文程度各有兴衰,但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哲学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儒学和道家思想为主流,潜移默化的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的方方面面,尽管几大学说的思想理论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却共同阐释着一种平和中庸的处世态度,儒学“天人合一”所论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道家“清净自然无为”所论述的无争之度,人类作为存在于天地这一客体之间的主体,以这种恣意雍度的状态与天地互通有无,就如同山水画中几笔点略而成的一叶扁舟(如图1所示),舟自不动却随水流而动,是“行”的体现。

2.1.2建筑材料

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木材具有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能力较佳、施工速度快且便于修缮和搬迁等特点,木材取于树木,而树木在大自然中呈强劲的生长态势,故相比西方建筑中较多使用的石材,木材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更强,与大自然之间的隔阂感较弱。木材寿命并不如石材恒久,但恰恰是这种“损毁有时,寿命有止”的特点契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随遇而安,顺应天命的情感归属,是“行”的体现。

2.1.3建筑造型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中喜用弧线,如远远伸出的屋檐(如图2所示)、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等,这些弧度为中国单体建筑抹去棱角,使之柔和的隐于自然环境中。中国古建筑还善于利用环绕建筑的游廊和亭榭等灰空间,将室内外空间灵活分隔,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渗透,营造出一股隐于建筑与自然两者间的浩然气韵,是“行”的体现。

2.1.4外部空间秩序

加强项目建设,提升技术支撑能力。2011年以来,在濮阳市局的推动下,各级财政共投资9637万元,用于市局食品药品检验能力建设、两个县域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市、县、乡三级执法装备建设。

相比西方建筑强调单体建筑的宏伟壮观,中国古建筑更注重建筑外部空间的营建,即建筑群中气势恢宏浑厚的水平向序列的展开,即便是在最具庄严肃穆感的紫禁城建筑群中(如图3所示),也是随着步伐的深入一步步向建筑使用者施以心理上的压力,并不如西方古典建筑那样往往从立面上就给人以强烈的威慑震撼之意,而是通过建筑群体的有序组织,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则秩序隐含其中。人们行走在重重的建筑群体中,在行走的步伐间中国古建筑的恢弘气质也游走在人们的心间,是“行”的体现。

2.2 西方古典建筑中“止”的体现

2.2.1思想溯源

西方古典哲学的发源与精髓来源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其核心为客观与理性,古希腊人善于思辨、客观理性的思考方式,使得古希腊文化更加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与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古罗马文化在继承发展古希腊文化的同时,在其强盛的国力与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的影响下为西方古典哲学注入了更加强劲的自我意识与个体精神。

且西方古典哲学与古典神学一直有着不可脱离的密切联系,古希腊哲学中即是以神话传说为前提,将神明喻为现世人的投影。直至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在西方世界的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各方面均占据了完全的统治地位,哲学几乎沦为神学的婢女。

哲学的思辨性与神学的启示性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西方古典哲学的内核,这两者分别代表着以古希腊文化为内核的人本主义精神与西方古典宗教信仰的力量,其两者经过岁月的磨砺逐渐形成了巧妙的平衡,糅杂难辨。

故西方古典建筑除了体现着西方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与客观,强调突出自身的强大与独立,强调身为客体的人类对主体大自然的征服外,更多的被赋予着一些宗教方面的深刻寓意,宗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

2.2.2建筑材料

西方古典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材,与中国古建筑所使用的木材相比,石材取材较困难且工期较长,一个完整的建筑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够建成,石材坚固耐久的特点致使其寿命也远远长于古代中国的建筑,恰恰契合了西方人个体独立精神中所追求的亘远与永恒。石材与木材均取自自然,但大范围的用作建筑材料后石材冷硬疏离的特质被放大,故西方古典建筑并不如中国古建筑那样具备天然的近人之意,通身昭示着任风雨侵蚀岁月流逝我自岿然不动之意,是“止”的体现。

2.2.3建筑造型

西方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与客观因素,使得西方古典建筑理性且严谨,不仅注重单体建筑的恢弘壮丽,更着重突出建筑本身的秩序感与庄肃感,其立面设计通常均衡对称、透视精准(如图4所示),不比中国古建筑利用多种手法配合周边环境的意向,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切美的原则都是为了建筑本身而存在的,西方古典建筑善于几何形状的天然美运用到建筑中,理性的思考几乎融入到了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石材坚固的特性使得西方古典建筑呈纵向发展,巨大的体量巍然于自然中,其规整峻肃的建筑形式气势磅礴,好似与大自然、与建筑的使用者相对峙,是“止”的体现。

2.2.4内部空间秩序

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典型代表是以教堂为首的宗教建筑,作为教徒与神明进行交流的场所,宗教建筑的建筑尺度并不以人的尺度为建造依据,而是以神为尺度所构筑的神明暂栖地(如图5所示),意在更近距离的接近神明,意在将现世人与神明的存在意义更加分明的剖离,内部高耸的穹顶、幽深的廊道、体量巨大的柱子以及顶部小窗所共同造成的神秘幽暗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敬畏与不可触及之感,随着宗教信仰的深入人心,“止”之意已淋漓尽致。

3 结语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装饰等各个方面,中西方建筑中的一木一石乃至一个弧度或一个棱角均彰显着中西方各自的哲学观念。以“行”与“止”为切入点从哲学角度追根溯源就不难发现,千百年间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发生了无数次蝴蝶效应最终淬炼出了最精华的部分凝聚在了中西方的建筑文化中,“行”往往是由连续不断的“止”构成,而“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止”,中西方建筑文化如同一部鸿篇巨制中的两个篇章,“行”有行之态,“止”有止之意,各具魅力。

猜你喜欢
石材古建筑木材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数字说
2020年《石材》目录
木材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为何石材难以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材洞采风险预防
2019年中国石材贸易仅86亿美元,再次表现深幅下挫——中国石材贸易已经失去多个世界石材第一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