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研讨

2019-12-02 13:14杨吉芬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习领域

杨吉芬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中职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任务、教学原则以及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电气技术人才的学习领域。分析中职学校电气专业在实践教学环境中的特点,深化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合作“双元制”育人模式,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的共赢机制,建立科学的电气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为我国经济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电气技术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中职教育任务; 教学论原则; 学习领域

中图分类号:TP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112-002

一、前言

框架教學计划未给出明确的教学方法,但是要求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且负责任的思维与行动作为职业教育的总目标,并要求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方案中对此优先考虑。尤其是该计划指出,所有促进行动能力培养的方法都是适合的,在教学设计时要予以高度重视。

二、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

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任务。职业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地点,具有与其合作的企业同等的地位。职业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向学生传授职业的和普通的学习内容,包括职业基础教育和职业专门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扩展已接受过的普通教育的内容,目标是使学生有能力:一要胜任职业任务,二要以对社会的责任心来参与工作生活的构建。

上述所说的目标主要是对行动能力的培养。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社会中,职业生涯中,敢于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的本领。

1.专业能力指的是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目标清晰的,内行的,方法科学的并能独立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与评价结果的心理状态和本领才干。

2.人格能力指的是在家庭,职业和工作生活中,作为个人人格所具有的了解,思考与评价发展的机遇、要求和限制,并能扩展自我天赋及制定和持续开发生涯计划的心理状态和本领才干。个人能力包括诸如独立性,评判性,可靠性,责任心,自信心,尽职心等个人秉性。

3.社会能力指的是能够接受并构建社会关系,把握与理解贡献和冲突,与他人合理的和负责任的相处与谅解的心理状态和本领才干。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心的开发也属于这一范畴。

伴随着这三种能力的发展过程,方法能力与学习能力也随之得以生成和扩展。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结果,与个体自身及其本领相关,它支配着个体在私人,职业和社会的情景中自我负责任的行动。而资格作为职业教育的另一种学习结果,则与其可应用性有关,它更多地是从个体在私人的、职业的和社会的情境中适应需求的角度来考虑的。

三、教学论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应是符合职业学校教育任务的教育学,即强调行动导向,并使青年人具有在其职业活动中针对工作任务能够独立计划,独立实施完成任务的能力。根据职业教学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论,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在实用性方面的重点表现为:

教学论的参考点是建立对从事职业有意义的情境:为了实践而学习。实践构成学习的基本起点,尽可能自己实践或通过思考再实践,通过实践再学习。实践必须由学习者自己计划,实施,检查以及修正和评价。实践应该促进对职业现实的整体把握,例如要考虑技术,安全技术,经济,法律,生态,社会等因素。

行动导向的教学是一个教学论方案,它使得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相互结合,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四、学习领域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基准学时总计1020小时,学习领域和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学年:基准学时(320小时)

1.电子技术系统的分析与功能测试(80学时);2.电气安装与实施(80学时);3.控制的分析与调节(80学时);4.信息技术系统的调试(80学时)。

第二学年:基准学时(280小时)

5.运行装置的电源供给与安全保障(80学时);6.设备分析及安全检测(60学时);7.设备控制器编程及运行(80学时);8.传动系统的选择与集成(60学时).

第三学年:基准学时(280小时)

9.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集成(100学时);10.自动化系统试运行与交付(100学时);11.自动化系统维护及最优化(80学时)。

第四学年:基准学时(140小时)

12.自动化系统计划(60学时);13.自动化系统运行(80学时)。

结合实际校企合作“双元制”教育模式,实施展开电气技术专业学习领域的过程举例如下:

学习领域1:电气系统的分析与功能测试。

目标描述:学生获取任务信息,任务要求信息,活动信息及有关他们职业的示范工作流程信息。学生分析设备、仪器、功能组件和元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他们需要阅读并制作技术文档。学生确定所选元件和功能组件的功能和运转特性以及它们在电气系统中的作用。学生独立采集并使用资料信息。涉及英语的技术资料将借助辅助工具进行使用。为了分析和检测总线路图以及了解电气工程的基本合法性问题,学生通过测量和运算得出电量值,书写工作报告并做出评估。学生对电气线路及运行装置进行功能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纠错。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任务,并使用专业术语进行交流。他们使用工作计划法,时间计划法以及学习计划法,并且在关注安全问题的前提下认真负责的进行操作。

内容:1.企业结构,工作组织,企业内部沟通与交流;2.产品,服务;3.电路图,线路符号;4.电气设备与工具,总线路图,电气参数;5.元件及功能组件的关系与参数;6.危险电流,安全规则, 劳动保护;7.测量方法,功能测试,错误查找;8.小组作业;9.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

五、总结

通过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实施,总结在该专业领域中实现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形成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企业学徒—准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红星.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与职业,2018

[2]?郭伟,陆振宇.三个导向下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

[3]朱龙.基于现代学徒制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猜你喜欢
学习领域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采购管理实务》对人才培养的研究
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探讨行动导向教学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机床电气检修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
向中小企业的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高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的工作领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