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跋如涉 且行且思

2019-12-02 03:21吴同和
师道 2019年11期
关键词:柳宗元中学语文读书

吴同和

作者系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湖南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舜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先行一步。现实情况是,老师们读过不少书,所以课堂教学,没有太多困难;教龄较长的老师还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很受学生欢迎。但说到写作,许多老师却无法垂范。在课堂上解读文本,指导写作,口若悬河;可要自己“下水”,却难之又难。尤为可悲的是,个别老师,甚至是高三把关教师,评职称,交论文,竟然请人捉刀!当然,老师们有自己的苦衷: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语文最辛苦,最不能立竿见影;备课,上课,辅导,阅卷而外,还得“对付”上级检查。很多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因此就有更多的常规事务和非常规事务要处理,自然包括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学生思想工作……一天24小时,忙完工作,再干点油盐柴米、养老育小之类的家务事,确实没有多余时间读书写文章。但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一方面,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加教改教研,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不能只“教”不“学”,只“读”不“写”,必须要挤出时间读书作文,积极参与课改课题建设。只有这样,读写水平才能日渐提高,以形成良性循环,至学教双赢。

读书不仅可以拥有知识,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愉悦心神,养成高雅气质。举世闻名的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说得好:“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严谨。”宋代著名诗人、藏书家尤袤(1127~1194)曾对好友杨万里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读书不读书,读书多读书少,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是绝然不相同的;饱读诗书,气质才能脱俗超凡。清代学者梁章钜(1775~1849)《退庵随笔·政事一》曰:“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矣!”北宋书生董传是苏轼的好友,很贫困,但腹有诗书,气质高雅,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乐意与他交往,惜别时,写《和董传留别》相赠。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阐述了读书与修养的必然联系,尤为学人称颂。所以,对于书,态度必须坚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在此基础上,苦练基本功:就像进少林寺学武功一样,先学会站桩,扎马步,伸拳踢腿……然后系统学拳,进而博采众长,学攻防之道,悟进退之法。但许多青年教师,读书不得其法,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有些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不看原著,滿足于“快餐式阅读”,满足于电脑搜索;还有些人,读书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只是随意翻翻……

后人将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读书之法总结为“二十四字诀”: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须教有疑。其要点:

(读书)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

仔细咀嚼反刍朱子论述,退而思,体而行;久而久之,必有所获。

我年近八旬,读书不多,也没读好。年轻时,阅读兴趣比较广泛,无论精华糟粕,先“餔其糟而啜其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图书,乱七八糟读过不少。虽囫囵吞枣,虽一知半解,却给后来的教学和写作,带了不少方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政治气候和工作环境所限,基本无书可读。70年代末,清源正本,百废俱兴,读书环境大为改观,我自觉加入到读书大军的行列中来。80年代初,受聘为函大、电大和在职教师上课,为多储存“几桶水”,不至于在课堂上闹“水荒”,于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1999年,年近花甲,在高校兼任“中学语文教育学”“写作学”“大学语文”及省市初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为满足中文系学生和省市骨干教师要求,我努力加油充电,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几个系列的书。虽猴子捡苞米似的,边读边丢,但还是“努力加餐饭”。2006年,购置了电脑,将纸本阅读与查询搜索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认识了许多会读书的朋友,与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又补充了不少营养……

作为教师,我深知,读书是“一举而三役济”的好事,故能自觉挤时间读书,下苦功钻研。久而久之,终于从中获取了些微自由,然后跳出来,走进课堂,基本能满足视野开阔、求知欲强的师生之需,教学质量遂有所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得以提升。

几十年来,读书如同“雨中登泰山”,有苦趣,也有乐趣;个中三味,一言难尽啊!

中学语文老师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思维定势:教师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满意了,高考中考不拖后腿,就没有遗憾。至于写文章,搞课题,那是少数人的事。能发表几篇文章,当然是好事;不能发表,也很正常。故此,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语文教师往往超过半百,在各级教学大赛获奖,大有人在,有的老师甚至拿过国家级大奖,但在语文报刊发表文章,却凤毛麟角。

殊不知,读书写作,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相互配合,方可至之高远。有人说:“只会讲文章,不会写文章的人,只能算半个语文教师。”这话很有道理。须知,教学、教研、教改是三位一体的。教研牵系两头,起纽带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教改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教研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重要前提,为教学论文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材料。因此,钻研教材,商讨教法,设计学案教案,听课评课,展示“公开课”,写“教后记”……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可为教学论文的写作提供角度、思路、材料和技法。

所以,老师们应该挤时间,勤练笔,积极探索写作之道;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这样,教学教研才更加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实践证明,对于教师而言,写作活动可优化阅读品质,可提升认知水平,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罗马尼亚文学家、哲学家埃·米·齐奥朗(1911~1995)说:“(写作)有释放自己的懊悔和积怨、倾吐自己的秘密的功能。”如此说来,我们每天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及那无处不在的经验与教训、感动与困惑、探索与迷失、回望与梦想……不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最想倾吐的秘密吗?

毋容置疑,写作活动是一条光荣而又布满荆棘的路。《文心雕龙·知音》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意思是,演奏了上千支乐曲,才能懂得音乐雅俗;观察了上千把佩剑,方可识别宝剑优劣。如想获取全面察知事物的法则,务必事先广泛阅读。因此,学习写作,必须要有“操千曲”“观千剑”的积淀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勇气。

所谓“操千曲”“观千剑”,意即广采博取,以求厚积薄发;而所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意思是,不能怕失败,即使屡战屡败,也不气馁,接着再干,直到成功。这用得上毛泽东主席1949年8月为新华社写的评论《丢掉幻想 准备斗争》一段话:“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有一个关于辩证法的小故事,很有哲理。上世纪70年代,部队训练战士武装泅渡,一个叫陈导迪的战士不习水性,一入水便往下沉,战友们便谐音戏称他“沉到底”。小伙子不简单,下决心苦练水上功夫,终于能浮起来了,甚至能负重游泳,并在该部队武装泅渡比赛中夺冠。掌握了水上自由后,他却要练习“沉到底”;不久之后,居然能沉到水下近10分钟不露头!战友们又笑他:“你老爸真有眼光,早就知道你能‘沉到底啊!”

學游泳,人人都有“始畏而沉,继习而浮,后游而潜”的经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必经之路。学习写作,也是如此。不吃点苦头,能学会吗?

我悟性不高,起步也晚。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了“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整理成文字”的写作之旅。曾不知浅深地向各级语文报刊投稿,但基本上“泥牛入海”。我没有气馁,或重新修改,或调整思路,或另辟蹊径……如此这般,奋战多年,终于,1983年4月,一篇中考研究短文《也谈“古文新编”》,被《语文教学》(现《读写月报》)刊用;此后,陆续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几篇高考作文研究的小文。几十年来,我坚持教改教研,坚持写作,至于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陆续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部分文章见诸《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船山学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柳州师专学报》《运城学院学报》《当代教育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和高校学报。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语文论稿”“教材研究”“高考作文研究”“诗词鉴赏”“舜文化研究”“柳宗元研究”“书评”“学生习作点评”“师资培训”“随笔·杂感”等十几个类别。

此外,专著《愚悟集》(2006)荣获“永州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主编《柳宗元研究大系·晋湘篇》(2015),参编中南地区高师文科协作教材《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2002),参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传统文化重点推荐教材《潇湘文化概论》(2016),参编中学语文教辅读物和柳宗元诗文研究等书30余种。受聘勘校《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柳宗元研究(1980~2005)》,编辑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会刊《柳宗元研究》6期。

湖南永州历史文化积淀非常厚重。本世纪初,应邀加盟地方文化研究方阵,开始了新的探寻跋涉之旅。写这类文章,立论贵精新,论据重权威,须综合运用考析、辩证、质疑等技法,以“知人论世,稽古发微”。为此,我重温了四书五经等古籍,有选择地学习了《虞舜大典》《柳宗元集》等相关文章,学习了专家学者的部分著述;然后慎重选题,小心求证,精思傅会,句酌字斟。经过多年历练摔打,终于基本掌握了学术论文的写作体式和方法,文风也由之前的叙事抒情,逐步向学院派“言必有据”的考证论辩过渡。近几年来,用这种体式完成的几篇学术文章,获得了专家学者的认可。舜文化方面,《“解愠阜财”与“内圣外王”——〈南风歌〉隐含密码试析》《仁孝维系家国和谐——以虞舜施仁行孝為例》《图腾衍化与虞舜崇拜》《修身行孝 养性致和——《孝经》悟读》等小文均为高校学报刊用;“舜文化系列论文”,荣获2015年“永州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宽猛相济 恩威并施——古代德治法治摭拾》荣获“2015年在全省改革进行时的‘思与行暨第六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柳文化方面,为高校学报刊用的论文有:《巧汇诗文意 新翻杨柳枝——诗文教学话互补》《澹然离言说 悟悦心自足——柳宗元法华寺诗文赏析》《歌高祖之神功 颂太宗之盛德——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评析》《放怀意气排空易 落指阳春定调难——柳宗元诗文“永州心态”管窥》《柳宗元绝句新探》等十几篇。此外,受聘在“潇湘讲坛”主讲《抒怀言志 彪炳千秋——柳宗元永州诗歌说略》,为高校学生、在职教师做过若干场主题讲座。

我写文章,一般流程是:首先,确定主题,理清思路,拟定写作提纲。第二步,确定语言形式(语体文或浅易文言文)。初稿写成后,进入修改环节。这一步工作最要紧,也最花费精力、时间。于我而言,写初稿与修改文稿的时间比是1 ∶ 4,有时是1 ∶ 5, 甚至1 ∶ 6。大约与年龄有关,或者是因为用电脑写作,修改起来特别方便的缘故,几乎每审读一次,都要改动不少字词句段,包括标点。有时怀疑,改了若干次,是不是又被“打回原形”?文章基本定稿,并不敢就此“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还得请师友提意见;“冷却”十几天之后,再行修改……如此翻来覆去无数次,才敢“出示于人”。

定稿之后,就要确定标题措辞。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非常重要;力求言简意赅,形象醒目,语词精当,平仄谐和。列宁《农村贫民》,仅第一章标题就改了4次。我拟标题,常斟酌再三;有时睡在床上,想着想着,会忽然坐起来,打开电脑……《修身行孝 养性致和》《苍梧凝碧 斑竹留痕》《状物·抒情·明理》《宏妙浑厚 渺远孤凄》《景幽情苦 词冷曲哀》《寄情寓志 脱化生新》《煌煌高论启学人》等标题,就是这样“诞生”的。

关于文章语言形式,有时竟然用了浅易文言文,反馈过来的信息是,师友们比较愿意接纳,一般读者也有兴趣。我写书序、书评、盘点、舜文化、柳文化类文章,便尝试着使用。如《柳宗元研究大系·晋湘篇》书序《知人论世 稽古发微》,通篇竟使用了文言。现摘取两段:

三晋历史悠久,上溯春秋二周,代有才俊脱颖;湖湘文化厚重,祖承虞舜炎帝,不乏人神领衔。柳公河东者,祖籍永济,流贬永州,濡晋湘文化之养,集志士家国之忧,穷经悟道,言志抒怀,煌煌大著,泽被古今。晋湘二地学者文人,读柳研柳,纵横上下,知人论世,稽古发微;其高朗之作,亦学界之财富也!

……余之才学德行,不及中人,受命辑录师友治柳成果,虽力有未逮,而气倍辞前。遂行以心动,矢由意发,诚惶诚恐,依纲目而遴选之,惴惴然若履薄冰矣!入编尚顾瞻犹豫,割爱则愧疚踟蹰。一而再,再而三,校阅,勘误,编排……乃成雏形;历岁余,复如是者三,终得以付梓焉!

幸甚至哉,幸甚至哉!

又如2016年盘点《仰观俯察 忧喜交集》:

岁末冬寒之际,夜深人静之时,重温王羲之《兰亭集序》,读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忽一愕,因叹曰:宇宙何大,世人浮游其间,无非造化之机缘;品类何盛,吾等置身其中,实乃上苍之恩宠。如若是,复何求哉?天道也者,光驰时易,万象俱新,春花秋月,各擅其能。吾乃愚人,身无长物,痴长七十余载,从教五十多年。间以游目骋怀,忧乐或至;移情幽远,悟觉偶得。亦快意幸甚矣!

我写作,如跋如涉,且行且思。有似“在游泳中學习游泳”,始而秤砣般沉到底,常呛水,多被淹,吃过许多苦头;继而可以在水上沉浮,获得些许自由;到如今,开始学习“沉到底”的本领……我知道,修炼不够,谈何容易啊!

《愚悟集·自序》曰:

余之为文,常顾此失彼,见兔忘犬,喜骛言语之谐和规整,多失立意之深刻鼎新,切中肯綮者鲜少,隔靴搔痒者甚多。囿于德才识能之有限,切磋磨砺之不足,积重难返,似成痼疾矣!虽孜孜乎欲入陆机《文赋》“文徽徽以溢目,言泠泠而盈耳”之境,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唯可痴想而无以企及也!

……

瞎吹了一通,“我是谁”呢?“棋罢不知人换世”,我却还痴迷于往昔梦境而做井蛙啼,不知井外之天有多大!

奢谈读写修炼者,更需加强修炼。

我就是如此。

谨以此文与青年教师共勉。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柳宗元中学语文读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江雪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