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超越向度

2019-12-02 09:47卢宝全黄佳丽
牡丹 2019年30期
关键词:存在领会存在主义

卢宝全 黄佳丽

进入20世纪,因为文明的快速发展,人越发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迷茫,工业的钢铁巨兽摧毁了大多人所拥有的信仰,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论越发突出,导致了经常性社会危机。人们急需一种理论来说服自己,这时候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独特见解,他指出人就是一种存在,这个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他通过对哲学的梳理赋予了“存在”这个词语新的含义,在西方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下,用“存在”的角度观察和领会世界,从人自身出发去找寻存在的意义以及去了解世界是什么,这是海德格尔对哲学和人类做出的贡献。存在主义告诉人们:人可以找到心灵的家园,也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存在的意义

“存在”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中写道:“存在的意义问题是最普遍最空泛的问题。但追问这个问题却也可能把这个问题本己地、最尖锐地个别化于每一‘此在本身。”在这里他关注了作为个体的人是什么样的一種存在。海德格尔重提“存在”问题与时代大背景有关,随着科学、技术、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前人们所相信的很多东西被解构了,个体的人缺乏归宿感,认为自己游离于这个人类社会之外,人有了一种被异化的感觉。存在主义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个体异化的感觉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中,存在问题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问题,而且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古希腊的哲人不断追问“存在”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曾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之思殚力竭。”在探索“存在”是什么的过程中,人们直接将“存在”等同于存在物,这就使人们探索的“存在”隐而为彰,西方文明因此而陷入了危机。《存在与时间》重提“存在”的意义问题,为的是探寻一种可能解决这种文明危机的办法。在西方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想下,存在主义的提出就是为了颠覆人们以往的观念,从而更接近真理,让人们的心灵找到一个归宿。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德国哲学思想最深刻的转折,不论是对于20世纪亦或是对于后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他是从希腊哲学的源头“存在”开始思考问题、思考哲学的,另一方面他又有了对“存在”的创造性发展。所以他的思想不仅是德国哲学思想的转折,也是理解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

二、人的存在——“此在”

在海德格尔的学说里,人首先是一种存在,这是存在里面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此在”。从人被抛到这个世界开始,“在”(being)就开始了。人通达了自身存在的方式,“此在”。人作为“此在”,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受到了“现身”“领会”和“说话”的影响,因为它们是“此在”展开的方式。“现身”是人们被抛到这个世界后感受到的一种作为本体的情绪,即“烦”,人们时时刻刻都在“烦”。情绪是本体,你“烦”或者不“烦”它都在,人们要做的只是与它共生。而“领会”则是人们作为“此在”又时时刻刻不甘心“此在”,想着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或者让“此在”变成更好的“此在”,人们一直都在筹划和谋求一种可能性。

“此在”要完成自己,首先,它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开展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谋求一种可能性;其次,在世界中存在的不仅仅只有“此在”,还有别人——“他在”,这让“此在”很烦神,因为两者时刻都在打交道;最后,那就是“此在”与“他在”形成的“共在”,“共在”的存在,使人们很容易就沉沦其中,然后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因此,在未来那种种的可能性到来之前,人们还需要进行规划和选择,做出“先行决断”,这样在未来到来之前,就不会太过于茫然,也不会丢掉自我的独立性。人们重视未来的价值,从而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达到自我成功,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在不断变化的个体中,人的努力和追寻会得到一种什么结果,人可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存在主义关心的问题。因为在科技文明快速发展的世界中,人拥有的信仰被层层剥蚀掉,追寻人存在的意义、给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一个心灵的家园,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海德格尔认为,人从生下来的“在”最后变成毫无可能性的“在者”(being-itself),这中间的过程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因此在最后的那个“在者”到来之前需要好好地生活,这也就是他说的“向死而生”。在这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中,人就是“向一种可能性存在,也就是说,向一种可能事物存在,可以有这种意思:汲汲求取一种可能事物,亦即为使其实现而操劳”。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完成自己的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回归到人们本来就是的那个状态中去,这是海德格尔给现代人指出的一条道路。“理解了死,才理解了生。生命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直到有一天到达终点,死亡始终如影子一样和生命一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向死而生,也正因为‘向死而生,生命才有了意义,才有了一种力量。”

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从沉沦走向澄明之境

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是“此在”的一种基本建构,这种“在世界之中存在”表达的含义就是人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是无法分割的。在《存在与时间》中他指出:“往常只要一涉及‘对世界的认识这一现象,存在之领会总是陷入‘外在的、形式上的解释。这种情况的标志是:如今人们习以为常仍把认识当作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这种看法所包含的‘真理却还是空洞的。主体和客体同‘此在和世界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海德格尔给人们“存在”的解释,他的观点是这个世界上的“存在”需要人去显现出来,人这种“此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显示出来自己“是”什么。而且人只有不断地与这个世界互动才能“领会”世界“是”什么。

在“此在”与这个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此在”面临一种与“他在”的“共在”,这种“共在”很容易让人失去自己的独立性而沉沦于这个世界之中。对此,海德格尔给出了一种道路,它让人从琐事中解脱出来以恢复本真的我,即“向死而生”。之所以“向死而生”,是因为“死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而又确知的可能性,而其确定可知本身却是未规定的”。“先行到死中去”让人面对最本真的我,让人获得一种力量去从尘世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尝试各种可能性让自己变得更好。

心理学上有种治疗方法,就是让人想象死亡以后还有什么最想做的事,从而让人鼓足勇气勇敢地去生活,加倍得过好每一天,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跟海德格尔的“站在泥沟里仰望星空”和“向死而生”不谋而合,两者都是让人找寻本真的自我。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论,人只要活着就有可能性,在那个“在者”还没到来之前,人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利,人们依然是自由的。也正如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人们是永远没有完成的存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不竭创造和永恒超越是人的本性。也正如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说,我们的每一步都在走近自己选定的终点,我们正一步步营造我们自己的结局。人们的存在本来就代表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而所有人们“此在”的形态也都只是在无限可能中被实现的那一种。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人们应该好好地关照自己,甚至能在混乱、波动和冲击中受益和成长,让自己在这个尘世获得幸福,把所有的“此在”和当下都活出生命中最好的样子。与此同时,人们也能由衷地致力追求所在组织的希望、价值、意义和自由。对死亡的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找寻是海德格尔对人最大的启示:从沉沦走向澄明之境。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存在领会存在主义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领会和落实“两个责任”的思考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