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研创新对我国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启示

2019-12-02 07:08苟寒梅肖雨欣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技成果成果

苟寒梅 肖雨欣

摘 要:新加坡几乎每十年发生一次经济转型,经历了劳动密集型、技能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直至90年代的技术密集型经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新加坡的冲击不小,让政府意识到知识和技术的生产需要从“外部引进”转向“内部打造”,也就是加强“自主创新”,并出台了相关的战略规划和具体政策,将新加坡推入知识密集型经济时代。

关键词:科研创新;实施科研

我国当前面临着和新加坡类似的转型发展时期,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新加坡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实践、顶层设计、政策制度对我国有实践意义。

一、新加坡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实践

(一)实施科技赢未来计划

2016年,新加坡第六个科技五年规划——《研究、创新、创业2020:用科技赢未来》(以下简称RIE2020)正式启动。RIE2020计划投入190亿新元,用于进一步推动新加坡全社会的研究、创新与创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了由4个战略科技研究领域和3个交叉项目组成的研究框架。

经过RIE2015的发展,新加坡已经拥有一大批初创企业。在RIE2020框架下,新加坡计划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强私人研究之间、公共研究机构与私人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研究与创新,创造经济收益和增加优质就业机会。

(二)实施科研经费竞争机制

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科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科研经费是否充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成果的数量。在新加坡,科研经费可不是想拿就还能拿的。科研经费需要角逐。如果无法持续获得经费,研究活动确实会被淘汰,但这是个全球趋势,新加坡走在前列。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今后为基础研究与跨学科计划拨出的经费,将以角逐拨款的方式发放。这意味着,唯有提案颇具吸引力的项目,才可获得经费,竞争力不足的活动则会被淘汰。新科研理事长罗杰博士(Raj Thampuran)在记者会上说:“知识创造活动或上游工作,最好是通过互相竞争的方式,按活动的优点拨款。”

除了改变拨款方式,新科研也将针对研究活动的性质来评估研究员的表现。例如: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员得多在科学期刊发表文章,面向行业应用的研究员则得多与企业合作。“明确各种活动的拨款与评估方式,可刺激与动员各组研究员从事他们最擅长的工作。”

(三)實施人才发展政策,建设人力资源高地

人才的发展政策包括几方面:(1)设立政府R&D基金,鼓励科研人才的再教育,促使人员在质与量上的双向提升;(2)从国际上引进人才,以提升国家的研发水平,也弥补了短期内人才的急切需求;(3)与国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中心联合训练、培养人才,使研发能力能更快的追上国际水准;(4)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与技术水平,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和知识员工的需求。

二、新加坡科研创新经验梳理

(一)以自主创新理念推动知识和技术生产

新加坡敏锐地认识到知识和技术的生产需要从“外部引进”转向“内部打造”,必须加强“自主创新”,随即出台了相关的战略规划和具体政策,将新加坡推入知识密集型经济时代,在知识密集型经济时代,新加坡在科技创新发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反映在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全要素增长率)、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等重要指标及各类国家创新力、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上。我国当前面临着和新加坡类似的转型发展时期,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新加坡在科研创新方面的顶层设计,管理制度对我国有实践意义。

(二)以成果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及进行管理

新加坡自2016年开展的第6个战略规划,确定了4个战略科技研究领域和3个交叉项目,着眼于解决与新加坡本土长远发展密切相关内容,紧跟甚至引领世界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与国家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此外从具体内容设计上看到较强烈的“自上而下”(Top-down)政府主导型色彩。政府提出“问题”,科研机构通过竞争来“解决问题”获得科研经费,开展研究,而研究成果(公益方面)多数以政府购买实现成果转化。我国在科研研究上的投入逐年增长,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的投入比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管理上仍然存在重申报,轻过程,对研究成果重视不够,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实用价值。因此借鉴新加坡科研管理做法,突出成果导向,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研究周期,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不断形成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高地,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三)以成果转化体现科研实际应用及价值

新加坡以实用主义著称,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科研的目标明确,成果价值最大化体现。以新加坡智慧国项目为例,在医疗领域,科研在立项前就将整个成果应用纳入设计框架,科研成果完全应用于实际。对于我国,应以企业的合作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重点,充分发挥科研成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效能,提高技术服务的附加值,切实解决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吸引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对我国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启示

(一)科技创新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当前,建设双一流大学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搭建重点科研基地,突出成果导向,加强开放合作,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勇攀创新珠峰。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凝练提出重大科学问题,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重点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的组织申报工作。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组织攻关创新,在更多前沿领域引领创新方向,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

第二,搭建重点科研基地,构筑创新高地。一是原始性创新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基础研究实验室。二是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这类平台属于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平台建设,大力提高科技的创新能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促进学科优化和交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突出成果导向,提高科技成果产出。一流大学应贯彻落实科技工作的“三个面向”要求,突出成果导向,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不断形成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高地,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奖励作为科研考核的三方面内容,在学校的岗位考核、职称认定、绩效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要进一步突出成果导向,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引领教师努力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产出既是申请、完成高层次科技项目的必然要求和基础,又是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支撑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第四,加强开放交流,促进协同创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前在学校科技政策制定上,要破除本位主义的思想禁锢,大力支持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特别是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协同创新,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全面提高学校的学术创造力和影响力。要紧紧围绕学校科技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努力构建跨院校、跨团队、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努力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和中心,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需求,聚焦重大现实问题与社会民生专项,积极培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的自主创新研究成果。积极融入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新技术“轉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进一步完善成果培育与转化机制。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重点,充分发挥科研成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效能,提高技术服务的附加值,破除一切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活力,努力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出台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措施,探索科研人才获得现金与股权激励及其他激励措施,拓宽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渠道,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提高科研公共服务能力、科研成果辐射能力、转化效益与应用价值。

二是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服务平台。切实解决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吸引企业孵化科技成果,依托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园,打造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服务平台的三层作用:第一层为公共信息云平台,集聚各类科研人力、财力、物力和成果等资源,构建统一开放、线上线下同步的科研资源共享与交易平台,实现科技资源整合、信息开放共享互动、技术成果交易以及科技金融服务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促进和引领相关行业发展。第二层为中介平台,为科技成果定价、校企合作谈判等提供中介服务,为科技成果商业化提供推广支持;第三层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多项物力、人力资源的倾斜,能够更好地为“双创”团队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能够加强研究人员合作,打造更具科技含量的创新创业项目。

三是积极开展“靶向性”成果转化。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既要要加强与国内行业企业的合作,更要拓展合作眼界,合理利用“一带一路”便利,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教合作,了解科技研发热点,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鼓励研究人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靶向性成果研发与转化,联系“一带一路”沿线企业,组织“靶向性”科研走访交流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交流,为成果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成果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验收成果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