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公开课的制作与发布

2019-12-02 07:08郭霖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郭霖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图书馆公开课的概念,并着重阐述如何制作符合读者大众期盼的图书馆公开课,承载公开课发布的平台应具有哪些功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MOOC;图书馆公开课

“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方式从纸质图书发展到电子书、网络等方式进行的可断断续续的“碎片化式阅读”。2018年,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手机等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

2013年,MOOC在经由国内高校引导合作的情况下,由国外传入国内,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它不仅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为提倡数字化的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图书馆如何顺应时代的趋势,采用MOOC的模式,制作独属于图书馆且高质量的图书馆公开课,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今后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一、图书馆公开课的概念

图书馆公开课起源于国外的MOOC,其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将所有教育与学习的过程全部在互联网上实施。其核心是开放资源,从最早的多媒体课件发展到网络课程,再到后来的视频授课,最后完善成了MOOC。MOOC的发展受限于平台,平台作为其载体,支撑着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到响MOOC的构建与发展。

公开课是MOOC引入国内的产物,而图书馆公开课则是图书馆结合自身情况下采用MOOC模式创办的新型公开课。图书馆公开课无疑是符合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也是多媒体式碎片化阅读的一次革新。

二、图书馆公开课的制作

图书馆公开课分为原创型公开课和改造型公开课。两种模式的图书馆公开课在制作过程中有些差异,但成品基本大同小异。图书馆公开课的制作需要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如编导、摄像师、剪辑师等。图书馆公开课的制作需要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无论是对外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或是内部馆员的进修培训学习,只有相对稳定专业的技术团队,才有能力制作出引人入胜,符合读者大众期盼的图书馆公开课。

(一)原创型公开课

原创型公开课是指由图书馆独立制作完成的公开课。想要完整的制作原创型公开课,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角色——编导。编导,是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个专有名词。从工作性质上理解为,编写、编排、编剧、指导、领导、导演等。编导需要筛选有价值的题材对其进行策划、采访、制定拍摄计划、组织拍摄、指导编辑制作,最后对成品进行把关检查并发行的系统性创作活动。图书馆公开课的编导,也是该项目的具体负责人。

原创型公开课的选题与策划。由于图书馆的职责与特殊性,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尤为重要。主要基于几点:第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二,题材要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第三,要考虑大众认可的价值观;第四,受限于图书馆的经济基础与技术条件;第五,要考虑公开课的定位、对象和基调。编导确定题材后,要对其进行策划,确定公开课主题、表现形式和结构,从而制定拍摄计划。

原创型公开课的拍摄准备工作与录制。确定公开课题材后,编导就可以与讲师进行沟通,确定是单场课程或是连续的题材型系列后,定下题材内容和主讲稿,确保该稿件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接着,编导需要筹建摄制组,对拍摄现场进行环境勘察,若是户外取景,还需考虑天气问题与录音的收声。准备需要用到的设备器材,然后召集观众演员,按拍摄计划对各部分工作进行分工。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拍摄录制。拍摄是获取影像和声音材料的最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影像和声音能使后期视频制作轻松省力。编导在此期间要对拍摄现场各方面工作进行协调统筹,调度各方面人员,指挥摄像师拍摄,并处理突发的临时状况。

原创型公开课的视频制作和上线发布。视频制作期间,编导的工作为:对文字稿进行最终审查、修改;向剪辑师阐述公开课的主题思想和要求,指导剪辑工作;把握视频的整体节奏、画面风格和声音的清晰度。剪辑师在理解编导的总体构思的基础上,以分镜头为依据,通过将画面与声音剪切组合,加入制作的片头与片尾,并适当使用特效、转场、字幕等技术手段使得公开课结构严谨,从而深化公开课主题,提高影片的艺术感染力。通俗来说,剪辑师通过剪辑技术操作使之成为一场完整的公开课,通过后期技术操作弥补前期摄像中的不足并对其进行艺术包装,完成了这两步骤后才是成片。成片后由编导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按照提交的规范格式上线发布。

(二)改造型公开课

改造型公开课是指基于图书馆馆藏中原有的讲座资源改编而成的图书馆公开课。讲座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且各馆基本都有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讲座,这些资源都是制作改造型公开课的优秀素材。

改造型公开课的选题与策划。虽然公共图书馆的讲座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合用于制作图书馆公开课,因此需要编导进行选题筛查,并明确以下两点:明确是制作单一公开课或者是同一系列的公開课;明确选定讲座或者沙龙的内容真实性与客观性,是否符合时代的主流。选定讲座素材后,编导就可以开展策划工作。以讲座为例,编导在熟悉讲座内容,理解讲座老师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后,对该讲座行文字稿录入,归纳讲座中心思想以及围绕该思想所表述的几个部分的内容。最后对该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并优化,去除无用部分以及非必要的内容。一场讲座的时长一般为120分钟,因此编导需要将讲座内容压缩到符合公开课要求的20分钟左右的科学时长,如必要的讲座内容太多,可分为上、中、下集。

改造型公开课的视频制作与元数据录入。剪辑师按照编导的意图,参照文字稿对讲座资源进行剪切、截取片段并重新整合、加入延生的阅读资料,制作中间动画、添加字幕、制作片头与片尾。视频制作完成后,进行元数据录入。图书馆公开课元数据采用CNMARC元数据格式,用于对课程名称、内容、主题、属性等进行描述,以通用性、统一性、实用性及系统性为原则。

改造型公开课的审核与发布。成片由编导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要求视频画面清晰、播放流畅、音频保真。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满足社会公众文化需求且符合《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无政治性、原则性和知识性错误。审核后按照提交的规范格式上线发布。

三、图书馆公开课平台的功能建设

图书馆公开课的平台主要承担公开课的发布功能,能有效扩大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覆盖范围,提高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效率;另一方面,整合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培训、在线讲座资源,是统一、开放、专业的视频资源教学门户。成熟的图书馆公开课平台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页面美观大气,层次分明。制作多级页面,涵盖主要概括、专题课程、课程简介等。

2.强化导航与搜索的作用。导航结构突出重点,包含关键词,便于访问者理解。搜索功能简单易用,支持各种功能搜索。

3.模块独立稳定。可适当分为几大模块,例如:视频模块、用户模块、讨论模块等。模块功能稳定,相互间独立又有联系。

4.用户功能完善。支持读者证或社保卡注册登陆;支持主流社交平台完成用户认证登录,包括微博、QQ与微信等;支持手机号码注册。个人中心可填写详细资料,支持视频收藏、互动交流、学习管理等。

5.兼容与共享。公开课视频能支持各种终端设备、移动设备的播放,并与其他公共图书馆自有版权的公开课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公开课型开放式在线教育模式的创建,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从而应用现代智能技术手段来实现业务转型升级,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27(3):38.

[2] 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2).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