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蚕桑技术革新初探

2019-12-04 22:31孙伟中
北方蚕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蚕农桑园蚕桑

孙伟中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08)

河南蚕桑历史悠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蚕农主要是利用自家的土地、房屋种桑养蚕,房屋内搭数层蚕架,每天给桑3~4次,小蚕起除、眠除,而且4龄需要中除,5龄一般要天天除沙,伐条和剪梢都需用人工手剪完成,工作比较繁重,受高温或阴雨天气的影响蚕病时有发生,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危害较为严重,以致蚕茧产量低,再加上蚕茧价格偏低,蚕农赚不到钱,心灰意冷纷纷挖桑弃桑,蚕桑生产逐渐陷入低谷。近年来,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蚕设施的改进与配套建设,抗病性蚕品种的推广[1-2],蚕桑规模化、轻简化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笔者感到河南省在桑园管理,饲养技术、养蚕设施等方面仍赶不上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轻简化的发展要求,因此上需要在蚕桑技术上进行集成、创新,革除一些与现代蚕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技术,现赘述如下。

1 桑园管理的技术革新

1.1 合理规划建园

建立桑园要求:成方连片,土地肥沃,远离污染,道路方便,水电齐备,农机齐备,人力资源丰富。桑树种植形式:良桑株距0.4~0.5 m、行距2 m,杂交桑株距0.2~0.25 m、行距1~1.5 m,果桑株距1.5~2m、行距2~2.5 m。桑树剪伐和养成形式,既要考虑养蚕、采果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综合利用的需求,要灵活运用,不可死搬硬套。桑园内进行套种、套养,应尽量配建防护网。

1.2 更新桑园管理模式

传统意义上是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来管理桑园的,在综合利用上考虑不多,因此要打破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一年中多批次养蚕与套种、套养相融合的总体要求,进行合理的伐条、采叶、播种、养殖、施肥、翻耕、浇水、除草、治虫等工作,通过改变传统模式向复合经营要效益。

1.3 研发实用机械设备

桑园管理要注重使用机械工具并尽可能的研发一些实用工具,力求节省人工,降低成本,提高工效,如机械化栽桑、采叶﹑伐条以及无人机打药等。

1.4 除草与养草

草荒是桑园的普遍现象,桑园除草费工、费时、费钱,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养蚕为主,没有充分考虑立体套养的需要。其实,桑园用护网围起来后,结合多批次养蚕,合理进行全年的套种、套养是完全可以变草为宝的:把草养好就能进行鸡、兔、鹅、鸭的养殖,结合种植时令蔬菜等,既除了草肥了地,又养殖了家禽,种了蔬菜,可谓节本增效,一举多得。

1.5 建立桑园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

施肥和灌溉是桑园管理中的两项重要工作,规模化桑园可在兼顾桑园套种、套养需求的基础上建设水肥一体化设备,从而达到省工、省时、节本高效的目的[3]118-120。

1.6 春季的采叶与伐条

河南桑园一般都要进行夏伐,夏伐迟与早将影响下季及第2年春季产叶量,因此,夏伐越早越有利,现行桑园大都是蚕上蔟再伐条,不利于规模化多批次高效养蚕。改进措施是除了各龄饷食采摘适熟偏嫩叶外,从3龄开始把桑叶整株采光,并成行、成片及时伐条,也可结合条桑育伐条。

2 养蚕技术的革新

2.1 新型养蚕大棚的建立

河南省养蚕季节一般在5月至10月中旬,大棚养蚕除晚秋蚕外,几乎都会受到棚内温度太高的影响。养蚕大棚投资大,利用率低,又使得蚕农的养蚕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建立既投资少有能降温﹑保温的实用大棚就很有必要,主要改进措施有:现行大棚要加装水帘,风机等降温设备,也可在大棚四周种树遮阴来降低棚内温度;推广大蚕饲养简易化大棚技术,即在桑园规划建立时,选择地势高燥,桑树东西向栽植,株距1 m,行距3 m,并将桑树培养成主干在2.5 m以上的高干冠状桑林,在林行中利用无滴膜,绳子,铁丝,纱网等搭建成简易养蚕大棚,既节约了建大棚的场地,又大大降低了建棚的成本,同时又解决了大棚高温的问题。一般地,规模化桑园需要配合建立必要的固定大棚饲养晚秋蚕。

2.2 革新养蚕设备

养蚕要想做到省工、省时,必须革新养蚕设备,主要有:制作小蚕饲育用叠式蚕盒,大蚕饲养推广轨道式集成养蚕平台[4],使用木板或塑料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研发扩座、匀座、给桑等设备。

2.3 小蚕叠式蚕盒共育技术

和传统竹匾搭架饲养小蚕相比,采用小蚕叠式蚕盒育,无需搭建蚕架,占地面积小,养蚕操作方便,也利于蚕室、蚕具的清洗消毒[3]227-228。蚕盒可以自己用木条制作,也可以购置制式塑料蚕盒。在蚕盒叠式饲养小蚕过程中,不需要对每盒下铺上盖,养蚕期间用合适的塑料膜从顶层往下覆盖就能起到保温保湿作用,但一定要调整好温湿度,防止高温闷热,并注意通风换气。

2.4 桑叶的处理

预防蚕病是蚕茧生产中的重大环节,病菌常通过饲养环境和桑叶侵染蚕儿致病。通常情况下,蚕农只重视养蚕前对蚕室、蚕具的洗刷消毒和蚕期的蚕体、蚕座消毒,而往往忽视了对桑叶的无害处理。一旦发生蚕病造成减产往往会归咎于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其实,桑叶被污染也是蚕儿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采回的桑叶若没有经过清洗消毒就直接喂蚕,特别是蚕儿进入大蚕期,用叶量大,那些被虫口、尸体、脓汁、粪便、泥沙、不良气体污染的桑叶被大量采摘饲喂,极易造成蚕儿感病。因此,要研发出配套的桑叶清洗、消毒、烘干设备。这样才能保证蚕儿吃到干净的桑叶。

2.5 全龄一日二回育

传统丝茧育一日四回育,后来改作一日三回育,虽然省力了,但还不能适应蚕桑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受桑叶采摘与贮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蚕农一天饲喂3次蚕越来越困难。而另一方面,标准化大棚的建立和蚕具的更新换代,为一日二回育提供了可能。一日二回育以早晨和傍晚喂蚕为主,中午不喂或适量补叶为辅,使蚕农在中午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调动了蚕农对养蚕的积极性。

2.6 除沙与饷食

传统上蚕儿每龄都要进行眠除和起除,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实际操作中,各龄蚕只起除不眠除即可,即在当龄蚕起齐后撒药加网给叶饷食,让除沙与饷食同步,既不影响养蚕质量,又做到了省工省时。

2.7 方块叶与长条叶配合使用

以往养小蚕大都是切方块叶,费工费时,桑叶在一个平面上,容易被蚕压在下面造成浪费,只能一次少撒桑叶多喂几回。使用切桑机切成长条桑叶省工、省时,长条叶自然产生立体面,通风透气,不但改善了蚕座环境,降低了蚕儿密度,而且扩座、匀座也比方块叶省工、省时,且为一日两回育创造了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长条叶饲喂为主,快眠时改作方块叶饲喂。

2.8 蜕皮激素的使用

在规模化养蚕,蚕农老龄化严重、用工紧张等实际情况下,蚕儿老熟在使用蜕皮激素的方法上不应以5%~10%为标准,应有所改进:当一批蚕大都进入老熟状态且老熟3%左右时,就要使用蜕皮激素,避免捡拾大量的熟蚕给上蔟带来过多工作压力,同时减少了在桑叶中结茧的几率。

3 结 语

3.1 传统的小规模养蚕技术要不断更新,以适应规模化、轻简化蚕桑发展的需求。

3.2 要加快蚕桑机具和生产设施的开发与推广,为蚕农轻简化养蚕创造条件。

3.3 做好桑园与养蚕大棚的综合利用,配合轻简化养蚕,使蚕农在省工省时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4 开发更多的蚕桑产品,既可丰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能提高蚕农抵御市场抗风险的能力。

猜你喜欢
蚕农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